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即:(一)五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指色、受、想、行、识。(二)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俱舍论卷一载,依愚之差别,为愚于心所者细别心所而说五蕴,为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处,为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为利根者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之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即由三科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
小乘诸部于三科立有假实之论。其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三科皆实,经部主张蕴、处为假,界为实。俱舍论则以蕴为假,处、界二者为实。依俱舍论,蕴有积集之义,积集多法为蕴,故蕴为假法;处、界二者则不然,故为实。有部认为蕴中之一法有蕴之相,即称为蕴,而不须积集多法始称为蕴,故以蕴为实法。经部则认为“处”乃极微积聚,为识之生门,故为假。华严五教章卷一之十宗判之第四“现通假实宗”列举说假部等之说,即于三科中,以蕴为实,处、界为假,因为处为六根六境相对,界为根境相对、识境相对、根识相对始能成立,蕴则不然。[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义章卷八本之末、百法问答钞卷一](参阅“十二处”343、“十八界”356、“五蕴”1212)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毗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属于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秘藏记钞九。
Sanke
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即把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1、五蕴。即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的集聚。色,即物质世界,对人来说是指身体及肉体的物质性;受,即感觉;想,即表象作用;行,即意志;识,即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2、十二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亦即六种感觉器官及其相对的客观对象。3、十八界。即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科的分类法,要求佛教徒从这三方面来观察人和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目的是破除“我执”的谬见,认识“无我”的道理。
Three Classifications == 三科
Buddha shows that a person is nothing more than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which come together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They are
1.the Five Skandhas五蕴
2.the Twelve Bases十二处
3.the Eighteen Fields十八界
[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学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业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 - 明·一如等 撰
一切诸法分为三类,即蕴、处、界,此称为三科。蕴、处、界作阴、界、入,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五蕴,又作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二、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三、十八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三科开合之理由,《俱舍论》卷一载,依智愚的差别,对愚于心所者细别心所而说五蕴,对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处,对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对利根者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之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即由三科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见《大乘广五蕴论》。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