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三论宗?三论宗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国百科全书、佛学常见辞汇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三论宗”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论宗”的解释

  又作空宗、无相宗、中观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之宗派。以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

  此宗之传承:(一)据三论祖师传集,以释尊为第一祖,文殊、马鸣、龙树、提婆、罗侯罗依序为二至六祖;三论宗血脉及八宗纲要卷下则以文殊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其中,龙树于第三世纪初出兴于南印度,作中论颂、十二门论,倡导无依无得中道正观之旨,而开本宗之基。提婆,南印度人,就龙树受法,尝论破外道、小乘;罗侯罗礼赞般若空观;梵志青目制长行,解中论颂;此外,婆薮开士注提婆之百论,佛护释中论,无著作顺中论,安慧作大乘中观释论,清辩作般若灯论释、大乘掌珍论,护法作广百论,月称造中论疏、百论疏。印度有关中论之释书凡七十余家,由此可知彼时流行之盛。

  (二)此宗传入我国,其派有二:姚秦时代由鸠摩罗什传来者,称为古三论;日照三藏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传入之清辩、智光二论师之系统,则称新三论。其中,罗什译有大品般若经三十卷、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并译出龙树、提婆二菩萨之传,而奠定我国三论宗之基础。罗什门下,号称桃李三千,然高足仅得十人,即僧肇、道生、僧睿、昙影、慧严、慧观、僧■、道恒、道标、道融等。其中,僧肇作肇论,道生作二谛论,昙影作中论疏,道融作三论注。而以慧观、道生、僧睿等多弘法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则宣教关中,遂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学派。其后有昙济出,著有七宗论。

  西元四○一年至四八○年之间,北派以无人才而渐趋消沉,南派亦因受成实论压迫而未能发展。六世纪时,有僧朗出,僧朗又称道朗,系高丽人,入关师事昙济,以破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论之势,惟此时多于山中修习止观,又因当时盛行成实论之研究,故少受外间注意。僧朗之后,僧诠继起,欲振三论之学风,然因当时流行地论、摄论等缘起论之法门,故僧诠所倡之三论亦受其影响,而异于罗什之旧说。僧诠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等四哲,其中以法朗尤为俊杰,奉陈武帝之诏,止住京都兴皇寺,大张讲席,常随之众千余人,门下有二十五人,而以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最为特出。吉藏,金陵人,七岁即投法朗之门,彻研大小二乘之玄旨。三十三岁,止住嘉祥寺,大阐三论,着大品经义疏、中观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大乘玄论、二谛义、三论玄义、法华玄论、法华义疏等数十部,集三论宗之大成,此宗得入黄金时代(581~623)。吉藏以后,虽有智凯、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因无卓绝之大师、无切实之行证,复受法相宗之排斥、思潮之变迁、学者之好异思迁、禅宗之盛行等因素影响,唐代中叶以后,本宗遂告沉寂。

  又法朗之门下,另有慧均(作四论玄义)者,及系统不详之硕法师(作三论疏、三论游意),亦皆为一时之三论硕学。除上记古三论之正系外,另有傍系之四论宗,即以中、百、十二门论之外,另加大智度论,合为四论,而以之为其宗说之要典,倡此宗最著者为昙鸾。

  (三)朝鲜:于南北朝时复兴我国三论宗之道朗本即高丽国辽东城人,于其入关之前,已具有三论之素养。此外,日本钦明、推古朝代,由高丽、百济前往日本之贡僧,皆为通达三论与成实之学者,其中高丽之慧灌为吉藏之弟子,后为日本三论宗之鼻祖。可知高丽、百济之传入空论之义(属于古三论),为时甚早。

  新罗之三论研究属于日照所传之新三论,乃伴随华严宗之传播而起。元晓系与法藏共受日照之新三论,著有掌珍论宗要、三论宗要等书。又依三国遗事卷四载,义湘曾由胜诠处得法藏之著书,授与门弟子,故知新三论之法义,亦有由义湘所传介者。此外,古三论学者之著书,在当时亦已传抵新罗。

  (四)至于日本,则系由吉藏之高丽弟子慧灌经高丽传至日本(625),此后其法孙智藏又来唐学三论学说,返国传布,形成元兴寺、大安寺二流派。唯三论入日本后,因与唯识竞争,已失其本真,如勤操、玄睿、隆海诸师以三论破唯识,袭用天台权实之说即是。

  本宗之教义:主要为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三科。中、百、十二门论均不出破邪显正二辙。依大乘玄论,有得是邪,无得是正,破邪即破除“有所得”之见解,显正即彰显“无所得”之空理,惟所谓破邪显正,通常指破舍邪见以显取他正,本宗则是破邪之外,无别显正,破邪即显正。显正乃显四句、绝百非、言亡虑绝之无所得中道,为令众生领悟此无所得之理体,于无名相中,强设名相,而说真俗二谛,真俗二谛即诠显无所得理之言教。是故,中论特以“八不”阐明二谛之义。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出、不来。盖称邪者,虽有种种之别,然可总称为“一切有所得”之见解;别而言之,则不出“生灭常断一异出来”等四双八计,破除此八计之邪迷,以诠显无得之正观,即是八不中道。

  本宗破除一切有所得之见解,以无所得为宗旨,故不于释迦一代之教法立权实真假,或分浅深优劣,然为因应众生根机,仍立二藏、三轮之教判。二藏,即声闻藏、菩萨藏;三轮,即根本法轮(即华严经)、枝末法轮(华严之后,法华以前一切诸大小乘经)、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三论玄义、法华玄论卷一、卷三、法华游意卷上、中观论疏卷一本、卷一末、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一](参阅“二谛”244、“四论宗”1836、“吉藏”2242、“龙树”639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论宗”的解释

  (流派)依中论等三论而立宗,故名三论。言祖师之血脉则以文殊菩萨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龙树有二弟子,分二流,一者龙树,龙智,清辨,智光,师子光,一者龙树,提婆,罗睺罗多,沙车王子,罗什。罗什来中国,尽译三论,为此土之高祖。弟子事之者称三千人。以道融,僧睿,僧肇,道生,为尤着。称关中四杰。道生后有昙济,僧瑾,道猷。昙济后有道朗。道朗后有僧诠。时当北齐之初。法统将绝。诠再兴之。诠后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以法朗为尤着。嘉祥大师吉藏出其门。三论宗于以大成。嘉祥已前称古三论,又称北地之三论。嘉祥已后谓之新三论,又云南地之三论。诸祖中特定嘉祥为太祖。而北方又加龙树之智度论称四论宗。惟不盛。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是三论法相之二宗也。

【中国百科全书】对“什么是三论宗”的解释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史略  比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在与异派学者说谎论中多次获胜。著有《百论》和《四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说。提婆之后,经罗睺罗、青目至西域沙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

  鸠摩罗什师承须利耶苏摩,专弘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声被东国。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800余人。前后翻译纾0余部,300余卷。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南传罗什之学者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端赖以《华严经》、“三论”命家,兼修禅观的僧朗。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僧诠殁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在师。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他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在此基础上,正工建立了三论宗

  当进,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亦复不少。因此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但大厅(766~779)年间,金陵有玄壁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

  经论和章疏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槃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于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因此立有二藏三轮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论》等所说的声闻藏、菩萨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吉藏《华华游意》中说: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意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而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乘者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即大小义分,深浅教别也。三轮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轮,指《华严经》;二是技末法轮,即《华严经》之后,《法华经》之前一切大小乘经;三者摄末归本法轮是《法华经》。二藏是大小两乘,三轮也只是本末二轮。所以说《法华经》之前“般若”诸大乘经为枝末者,以其不废三乘权教故名枝末,非谓“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为枝末,不同阿含经本身是权教,说为枝末。

  理论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产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万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如《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为了阐明这种理论,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

  ①真俗二谛。也叫第一义谛和世俗谛。对于二谛的解释,佛教各宗不尽相同。此宗自摄岭兴皇以来,即以二谛为言教。二谛是言教乃根据《摩诃般若经》和《中论》说的。《大品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百论》亦有类似的说明。这些经论说法都意味着:二谛只是为教化众生而假设的言教。即为著空者依俗谛说有,为著有者依真谛明空。明空不住空,为显示不是自性实有;说有不住有,为说明不是断灭的空无。如此,虽说空没有,为令人体悟到超越空有、言忘虑绝的诸法实相,便是法性理体。所以真俗二谛不过是为了说法教化上的方便,适时而用的假设,如标月之指,意在月,而不在指,由此二谛言教,体悟无所得的中道实相。

  ②八不中道。此宗依《中论》卷首“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偈之意,以显发中道实相。认为原来凡夫二乘有种种偏执偏见,概括起来有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双八类,这些偏见,是人们正确认识宇宙万有的障碍,是虚妄分别,是种种戏论,所以对它们一一皆用“不”字来否定它,令诸众生离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

  ③二谛三中。依二谛八不的教理,建立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三种中道表明,不但非真非俗是中道,即真俗二谛也是中道,若说二谛是假,对待真俗说有中道,即中道也成为相待假。所以八不义中说:中假常通,体用无碍,若有所住,便丧失圆旨。

  ④迷悟成佛义。根据中道实相的理论,说诸法寂灭无生,本来清净,无众生可度,亦无佛道可成。但就世谛假名门,说有迷有悟,有佛有众生。并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虚妄分别无我谓有我,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利根众生,一念成就八不正观,深悟诸法无生,可以顿得佛慧。钝根众生,经历三大夫数劫,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刘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三论宗”的解释

  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而立宗,故名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见与迷执,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因缘的关系而变动,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马鸣、龙树 - 陈义孝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三论宗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