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僧伽?僧伽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翻译名义集、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僧伽”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僧伽”的解释

  (一)梵语sam!gha,巴利语同。略称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称。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盖如来成道后,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僧伽之滥觞。

  唐代道宣律师认为构成僧伽须有二种条件:(一)理和,即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种,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此外,僧原为比丘、比丘尼之通称,我国及日本,则称比丘为僧,比丘尼为尼。然至后世,则不只限于比丘、比丘尼,尚有沙弥、沙弥尼等亦称僧或尼,比丘等称为大僧,沙弥等则称为小僧。又僧侣之称呼,亦自古以来即有之,如大乘义章卷十(大四四·六五六上):“住圣菩萨,单一无侣,只不成僧。”此即说明侣为伴侣之意,亦即与众同义。又将比丘、比丘尼、沙弥与沙弥尼,合称四众;广义而言,僧伽包含在家众之佛教教团全体,即七众。此外,比丘僧伽与比丘尼僧伽,合称两僧伽,又作二部众、二众。于观念上包含四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者,称为四方僧伽;而现前所见之比丘、比丘尼教团,则称现前僧伽

  现前僧伽必须四人以上集会和合,方可举行羯磨(戒律之作法)秉法;若为四人以下,则仅单称为“群”。又由于羯磨之种类不同,故集会之比丘人数亦不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四瞻波揵度载,有四种分别,即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据五分律卷二十四、巴利律藏大品(Maha^vagga  IX,  4)载,若超过二十人,则属无量比丘僧,而总有五种。又四人僧除自恣、受大戒、出罪外,可作其余一切如法羯磨;五人僧除受大戒、出罪外,得作其余一切如法羯磨;乃至二十人僧得作一切羯磨。

  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载,僧有理和、事和、辨事等三种。(一)就理和之义而言,则一人即可称为僧。(二)就事和之义而言,所和之体约三人始称为僧。(三)就辨事之义而言,则四人、五人乃至二十人以上,方可称为僧。在我国,则单一人亦称为僧或僧侣,且僧之名与出家“沙门”同义;而“僧”者,在三宝中被称为僧宝,均以比丘为主,然亦有指比丘尼者。若比丘、比丘尼合称,则称为僧尼。

  此外,有关僧之种类,于诸经典中记载不同。佛世时,即有破戒僧或钝根僧等。据十诵律卷三十瞻波法列举五种僧,即:(一)无惭愧僧,指破戒诸比丘。(二)羺羊僧,指凡夫之比丘钝根而无智慧,犹如诸羺羊聚集一处而无所知,此等比丘不知布萨、布萨羯磨、说戒、法会等。(三)别众僧,指诸比丘于一界内,处处别作诸羯磨。(四)清净僧,指于凡夫中能持戒者及凡夫中较优秀者。(五)真实僧,指学、无学者。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等所出均同。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有依行品、大方广十轮经卷五、法苑珠林卷十九违损部等,均无别众僧,仅言四种僧而已。大智度论卷三亦无别众僧,只列举四种:(一)实僧。(二)有羞僧,指虽受持戒律以修道,然仍犯罪而后悔之僧。(三)哑羊僧,指愚昧、不分善恶之僧。简称羊僧,有时亦为比丘自谦之辞。(四)无羞僧,又作无惭愧僧、无耻僧,指无耻之破戒僧。其他如杂阿毗昙心论卷十等举出第一义僧、等僧二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说有第一义僧、圣僧、福田僧三种;大乘义章卷十有假名僧、真实僧二种,假名僧、清净僧、真实僧三种,以及破戒杂僧、愚痴僧、清净僧三种等说法。其中,真实僧、清净僧即僧宝,其他无惭愧僧等则不列为僧宝。

  又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于声闻僧之外别立有菩萨僧。另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列举世间、出世间有三种僧,即:(一)菩萨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为菩萨僧。(二)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为声闻僧。(三)凡夫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之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人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称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之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可获无量福。又比丘应供法行经(法藏菩萨戒本疏卷三所引)载,次第僧中有佛化僧、四道果僧、菩萨僧、七贤僧、凡夫僧等。此即说明菩萨亦可称为僧。又五分律卷十六曾将佛列为僧数中,如(大二二·一一○中):“佛言:“但以施僧,我在僧中。””又摩诃僧祇律卷三将塔物与僧物区分为二,如(大二二·二五一下):“若塔有物,众僧无物,便作是念:供养僧者,佛亦在其中,便持塔物供养众僧,摩摩帝用者得波罗夷。”然关于上述说法古来亦有异说,如成实论卷三辩三宝品主张佛非为声闻众,且佛法僧三宝之间乃有差别等,故不将佛列于僧伽中。[杂阿含经卷二十二、长阿含经卷二、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卷十四高幢品、毗尼母经卷六、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萨婆多部律摄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异部宗轮论、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维摩经文疏卷三、诸经要集卷二、翻梵语卷二、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一、卷下三、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一、四分律开宗记卷二、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十三上、翻译名义集卷四、释氏要览卷上、卷中、禅林象器笺称呼门](参阅“六和敬”1269)

  (二)(628~710)唐代西域僧。葱岭北何国人,一说碎叶(Suy-a^b)人,俗姓何。唐龙朔(661~663)初年,来西凉府,又游历江淮之地,居止于楚州龙兴寺。后于泗州临淮县(安徽省)信义坊得金像一尊,上有古香积之铭记及普照王佛之铭,遂建临淮寺。师屡次显现神异,尝现十一面观音形,人益信重,世称观音大士化身。景龙二年(708),受中宗之诏入内道场,被尊为国师。未久,即住京师荐福寺,因治众病、祈雨有验,蒙赐“普光王寺”之额于临淮寺。景龙四年三月二日示寂于荐福寺,世寿八十三。中宗深为哀悼,送其遗骸还本处。弟子惠俨、木叉等为之建塔院。懿宗咸通二年(861)赐号“证圣大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敕赐“普照明觉大师”之谥号。[宋高僧传卷十八、太平广记卷九十六、全唐文卷二六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僧伽”的解释

  (术语)Sa&mdotabv;gha,又作僧佉,僧加,僧企耶。译曰众和会。常略曰僧。比丘之众多和合者。见僧条。木槵子经曰:“至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囗@又]译曰师子。孔雀王咒经上曰:“僧伽,梁言师子。”Si&mdotabv;ha之转也。[囗@又]人名。僧伽不知何国人何姓。唐龙朔初年来西凉府,次历江淮,隶名于山阳龙兴寺。屡现神异。中宗景龙二年于内道场召问法要。同四年终于荐福寺,寿八十二。见宋高僧传。[囗@又]付法藏第十七祖僧佉耶舍Sa&mdotabv;ghayaśs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僧伽”的解释

  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 - 陈义孝编

【翻译名义集】对“什么是僧伽”的解释

  梁云小师子,又云狻猊。尔雅曰:狻猊如虦(在奸切)猫,食虎豹。注云:即师子。出西域。大论问:何以名师子座?答: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 宋·普润法云

【翻译名义集】对“什么是僧伽”的解释

  大论: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林,是名为林。净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众。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云: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肇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瀼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大论云:是僧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二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三哑羊僧,虽不破戒,根钝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如白羊人杀,不能作声;四实僧,若学无学,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唐太宗尝问玄奘三藏: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植,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 - 宋·普润法云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僧伽”的解释

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僧伽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