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色蕴?色蕴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色蕴”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色蕴”的解释

  梵语ru^pa-skandha,巴利语  ru^pa-kkhandha。又作色阴、色受阴。为五蕴之一。色,为变碍义;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称之为色。而色之聚集,称为色蕴;亦即有质碍、变碍诸法之类聚。

  依据俱舍论卷一所载,色系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及无表色。五根为眼、耳等五识之所依,为五种净色。五境为眼、耳等五根所取之五种境界。  

  五境中之色,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二十种。青黄赤白等十二种,称显色;长短方圆等八种,称形色。声,分为有执受大种因、无执受大种因等八种声。香,有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四种之别。味,有甘、醋、碱、辛、苦、淡等六种。触,有地、水、火、风四大种,及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并冷、饿、渴等十一种。无表色,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虽分别明了,而无表对,故称无表;虽无所表,而于所缘之境执着不忘,故称为色。

  于上述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质而归纳成下列之数种分类。据杂阿含经卷三载,色受阴即所有之色;乃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其中,地水火风四大种,是为能造,而色声等,是为所造。阿毗昙心论经卷一载,色有二种:(一)微尘积聚之色,指眼、耳乃至味、触等十色入,又称十色处。(二)非微尘积聚之色,指无教色(无表色),为法入之所摄。又杂阿含经卷十三、集异门足论卷三、俱舍论卷十三等,将色分为有见有对、无见有对、无见无对三种。有见有对,又作可见有对。因其可示现彼此之差别,故为有见;以其有障碍,故为有对;即指极微所成,眼根所取之色境。无见有对,又作不可见有对。虽有障碍而不可见,即指五根及声香味触之四境。无见无对,乃不可见无障碍之法,即指无表色。

  依据显扬圣教论卷五所载,色蕴略有五种相,即:(一)自相,即色身诸法各有不同之自相,如坚是地相,湿是水相,暖是火相,动是风相。(二)共相,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谓一切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三)所依能依相属相,即色身四大种是所依相,四大造色是能依相。(四)受用相,谓眼等诸根有增上力,故诸色尘境界得以产生,遂有苦乐逆顺受用之相。(五)业相,谓色身能作种种业行之相,故一切业行,皆依色身摄受增长。[杂阿含经卷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一二八、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卷二、顺正理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乘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卷一、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一](参阅“五蕴”121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色蕴”的解释

  (术语)五蕴之一。在俱舍为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在成实为五根五境四大之十四,在唯识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此等色法有种种差别,集于一而称为色蕴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色蕴”的解释

  五蕴之一。见五蕴条。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色蕴”的解释

  如五蕴中说。
  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三解  广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
  四解  俱舍论一卷五页云:色蕴者何?颂曰: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论曰: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卽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谓色声香味所触。及无表者:谓无表色。唯依此量,立色蕴名。
  五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四卷八页云:问:色蕴云何?答:如契经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余经复说:云何色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乃至识蕴,广说亦尔。阿毗达磨作是说言: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是名色蕴。问:此三处说,义有何异?答:各为遮止他宗所说。问:如契经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为遮止何宗所说?答:此为遮止觉天等说。谓佛观察未来世中,有觉天等,当作是说:四大种外,无别所造。为遮彼意,故作是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显离大种,有所造色。问:余经复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乃至广说。此为遮止何宗所说?答:此为遮止外道所说。谓佛在世,有出家外道,名为杖髻。拨无过去未来。为遮彼意,故世尊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乃至广说。显有过去未来色等。问:阿毗达磨,作如是言: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此为遮止何宗所说?答:此为遮止譬喩者说。谓譬喩者,拨无法处所摄诸色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如何是色,非五识身所依所缘。为遮彼意,故作是说: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
  六解  集异门论十一卷一页云:云何色蕴?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此中诸所有色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色?答:尽所有色。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如是名为诸所有色。复次尽所有色。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如是名为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色。云何未来色?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色。云何现在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色。若内若外者:云何内色?答:若色,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色。云何外色?答:若色,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若非情数。是名外色。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色细色?答:观待施设粗色细色。复如何等?答:若观待无见有对色;则有见有对色名粗。若观待有见有对色;则无见有对色名细。若观待无见无对色;则无见有对色名粗;若观待无见有对色;则无见无对色名细。若观待色界色;则欲界色名麤。若观待欲界色;则色界色名细。若观待不系色;则色界色名粗。若观待色界色;则不系色名细。如是施设粗色细色。如是名为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色胜色?答:观待施设劣色胜色。复如何等?答:若观待有覆无记色;则不善色名劣。若观待不善色;则有覆无记色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色;则有覆无记色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色;则无覆无记色名胜。若观待有漏善色;则无覆无记色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色;则有漏善色名胜。若观待无漏善色;则有漏善色名劣。若观待有漏善色;则无漏善色名胜。若观待色界色;则欲界色名劣。若观待欲界色;则色界色名胜。若观待不系色;则色界色名劣。若观待色界色;则不系色名胜。如是施设劣色胜色。如是名为若劣若胜。若远若近者:云何远色?答:过去未来色。云何近色?答:现在色。复次云何远色?答:若色,过去,非无间灭。若色,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色。云何近色?答:若色,过去,无间已灭。若色,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为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者:云何说名色蕴?答:于此色蕴,显色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色蕴
  七解  法蕴足论九卷十页云:云何色蕴?谓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是名色蕴
  八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色蕴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色蕴”的解释

又作色阴、色受阴,为五蕴之一。色为变碍义;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称之为色。而色之聚集,称为色蕴色蕴泛指一切物质现象,但物质二字并不能涵盖色蕴全部的意义,因色蕴中尚包括“表色”、“无表色”等在内。《大乘五蕴论》曰:“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四种实四大而言。色蕴之色,有三种特性,即“对碍”、“方所示现”、“触变”。一、对碍:对者有对,碍者质碍。凡属物质,均为有对,且有质碍性。二、方所示现:凡属物质,即有形体,占有空间,故有东南西北等方分。三、触变:触者触动,变者变坏。凡属物质,有对碍与方所,故说可触;但具生、住、异、灭四相,故说变坏。《五事毗婆娑论》称:“问:依何义故说之为色?答:渐次积集,渐次散坏,种种生长,会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皆是色义。”其中“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是指顺增上缘或逆增上缘而说的。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色蕴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