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ja^ti,巴利语同。指令未起之有为法由未来流入现在之胜因。 亦即未来可生法的能生之因。略称生。四相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此有为法之生相别无实法,仅依因缘力而生,以“本无今有”之有,而假名为生相。又就有情之一期相续而言,有情之始生于现在世,即称为生相。[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参阅“四相”1732)
(术语)四相之一。使未起之有为法生于现在之法也。
生的形相。四相之一。 - 陈义孝编
如集谛四行中说。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九卷五页云:问:诸行起时,除其自性,余有为法,皆有作用,能生此法;何故唯说生能生此法耶?答:诸行起时,生、正能生;余、但佐助。故但说生能生此法。如女产时,虽有诸女而为佐助;母正生故;独名产者。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要有生故,此法得生;故但说生能生此法。此义有余。亦待余缘,此法生故。复作是说:若无生者;此法不生。故但说生,能生此法。此亦有余。若无余缘;法不生故。大德说曰:生相胜故;说生能生。谓法起时,虽有余缘;而生最胜。如伎书画染衣等时,虽有余缘;而说胜者。如但说生能生此法,故名生相,住异灭相,应知亦然。
三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页云:诸法生时,有内因力令,彼获得各别功能。卽此内因,说名生相。谓法生因,总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生相。外,谓六因或四缘性。若无生相;诸有为法,应如虚空等,虽具外因;缘亦无生义。或应虚空等,亦有可生义,成有为性。是大过失。由此故知别有生相。 - 朱芾煌
生的形相。即由无而有,与住相、异相、灭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