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又作烧身、遗身、亡身。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载,布施财物为外布施,舍身则称为内布施(所谓内外,意即属主观之身与属客观之物)。又同论卷十二亦将布施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舍身属于上布施。有关菩萨舍身之意义,大丈夫论卷上舍身命品谓,菩萨为求一切种智,及悲愍众生故舍身,同时亦令悭贪之众生起羞耻心。经典中有不少舍身之例,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之药王菩萨烧身供养、金光明经舍身品之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之雪山童子为闻法而舍身予罗刹等。我国自盛行信仰法华经以后,效药王菩萨烧身供养者不少,计有梁高僧传卷十二亡身篇僧群以下十一人,续高僧传卷二十七遗身篇法凝以下正传十二人、附见二人,宋高僧传卷二十三遗身篇僧藏以下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等。日本亦屡见不鲜,同时,伴随净土宗之流行,亦出现投身、入水往生之风。然凡夫自杀乃佛教所严加禁止,四分律卷二曾述及教唆自杀之比丘触犯戒律之事。此外,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于此事亦有详尽之记载。[大品般若经卷十六,大宝积经卷八十、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释氏要览卷中]
(二)设斋会仪式,而舍己身入佛寺。我国南朝梁陈时代,贵族为对佛教表皈依之心,经常有此行为。梁武帝一生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群臣为赎回帝王之身,须纳巨额金钱入寺库,但实际却导致帝王私寺集赎钱之结果。
(三)于禅门中,指舍身相之执着,为求得真解脱之方法。楞伽师资记(大八五·一二八九上):“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
(术语)或为报恩烧臂烧身,或为布施割肉弃身,是名舍身行。梁僧传有亡身篇。然大小乘异其利,小乘偏以之为破戒,如小乘之律藏。大乘以之为菩萨之持戒,如梵网经,法华经等。寄归传四,叙小律之意。万善同归集三,述大律之意。六朝时,此风盛行。梁武帝,陈武帝,皆尝舍身寺中为奴。
佛教认为,身体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的,无常、不净,是众苦之本。佛教徒为了行菩萨道,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释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过去世中,释迦牟尼曾是萨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见一母虎生下七子,饥饿将死。王子生大悲心,走进竹林,脱衣卧地,饿虎惊呆不动。王子再从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颈出血。饿虎见状,遂舐血啖肉。当时,诸天雨花,大地震动。(见《金光明经·舍身品》等。)禅宗也有为法舍身的传说:《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法,彻夜立于雪地之中,斩断左臂,表示义无反顾。入寺院服劳役、作苦行,也称为舍身。六朝时盛行此风,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又如宋·陶穀《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长人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佛教所说的舍身,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佛教并不赞同无义苦行。后世有些人误解了舍身的意义,而仅在形式上摹仿,从而产生了许多流弊。如泰山有舍身崖,旧时常有人投身崖下,以为可得解脱。还有人燃肉身灯,以为可以消除罪业。这些都是无义苦行,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后亦用舍身泛指献身、牺牲自己。如明·叶宪祖《鸾鎞记·秉操》:“我鱼惠兰,只为姊妹情深,舍身相代。“(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