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金刚三昧经(大九·三七○上):“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又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二五·二九七下):“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中略)实际即涅槃。”中论卷四(大三○·三六上):“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此谓涅槃即实际,而生死与涅槃亦皆平等不可得而无毫厘之别。禅宗常用“实际理地”一语,表示超越断绝一切差别妄见的平等一如之世界,或真实究竟之境地。此外,一般则转申其义,相对于理论、空论,而以“实际”表示事实或实践之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五实际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九十、大乘义章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沩山灵祐章](参阅“真如”4197)
(二)唐代比丘尼。为马祖道一之法嗣。籍贯、年寿不详。乃激励俱胝和尚,使其有企慕大乘之心者。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大五一·二八八上):“俱胝和尚初住庵,有尼名实际,到庵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禅苑蒙求卷中]
(术语)真如法性为诸际极,故曰实际。又极真如之实理,至于其穷极,谓之实际。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智度论三十二曰:“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大乘义章一曰:“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齐,故称为际。”唯识述记九末曰:“无倒究竟,无倒所缘,名为实际。”
真实到极点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别名。 - 陈义孝编
在佛教中,“实际”一词与法性、真如、实相、法界、涅槃等含义基本相同,指唯一绝对,常住不变的本体。实际无所不容,无处不在,一切现象都是实际的显现,故亦名“实际海”。《大智度论》卷三二谓:“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一解释:“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齐,故称为际。”“际”犹边际,在实际中指特定的范畴而言,用法与法界之“界”相同。北魏《中岳嵩阳寺碑》云:“化息双林,终归实际。”此处实际当指涅槃而言。后来,实际成了俗语中一个常用的多义词。有时指事实,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如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她只耽于一些幻想的美梦里,她不愿接触实际。”有时指具体的,事实的,如鲁迅《致内山嘉吉》:“在中国,版画虽有实际应用,但所谓创作版画尚无所知。”有时也指实践,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
二解 佛地经论七卷三页云:分析推求诸法虚假;极至于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真,假名实际。
三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复说此名实际?无倒所缘故。实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实际。过无我性,更无所求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