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四禅?四禅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佛学次第统编、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四禅”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一)梵语catva^ri  dhya^na^ni,巴利语catta^ri  jha^na^ni。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  )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虑,故其义最胜。盖四禅之差别,乃由所摄静虑不同而分为四种。据俱舍论卷二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等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二禅所摄之四支、三禅所摄之五支、四禅所摄之四支。如下表所示。



“对治支”所列者,指能用以对治(断除),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则系进入相应境界之主观感受。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尚须加以对治;至二禅时,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动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状态中进行,故称之为“自性支”。

  上记四种静虑,以其自体而言,乃发起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诸功德之所依,故各皆称为根本定(梵maula  -sama^dhi  );对此而言,其加行(即入门前之准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梵sa^mantaka  -sama^dhi  )。然初禅之近分定亦称为未至定(梵ana^gamya  -sama^dhi  ),故四禅有一未至定、三近分定及四根本定。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寻、伺之作用,故称有寻有伺定。初禅之根本定与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间有中间定,称为无寻唯伺定(无寻而仅存伺)。第二禅之近分定以上则总称无寻无伺定。至于入第四禅时,因已脱离八灾患(即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之灾患),故称第四禅为不动定。相对于此,四禅以下则称有动定。

  又色界之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此四禅称为定静虑;相对于此,彼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称为生静虑。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七载,于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虽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称“我已得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且谤骂世尊,命终遂堕地狱;以此因缘,被称为四禅比丘。

  盖禅定通见于印度宗教史中,为各时代重要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禅定为最主要之行法,而于成道及涅槃之际,皆依四禅法而成之。又一般亦将此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杂阿含经卷十七、长阿含卷八众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二、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十九、集异门足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八十至卷八十六](参阅“四无色定”1772)

  (二)依法界次第卷下之说,禅可分为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两种,出世间禅又有出世间与出世间上上禅两种之别,前者乃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所修之禅,后者为菩萨所修之禅。据法华经玄义卷四载,此二乘人所修之出世间禅可分为观禅、练禅、薰禅、修禅等四种阶段,亦称为四禅。(参阅“观练薰修”6971)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见观练薰修条。[囗@又]四禅四禅定也。[囗@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见四禅天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名数)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也。见四禅定条。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见四禅天条。 - 陈义孝编

【法界次第初门】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粗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五法在下别出科目)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是以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释。而言根本者。以无量心背舍胜处一切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等种种诸禅三昧。悉从四禅中出。故称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受喜乐心。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内净支  二喜支  三乐支  四一心支

一内净支  心无观觉之浑浊。故名内净。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净。故名内净支也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之为喜。行者初得内净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为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为乐支也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谓之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停不动。故名为一心支

三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离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一。澄渟不动。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乐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乐。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者爱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念自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将息。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木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何故此四禅中。独名不动定也。初禅觉观动。二禅喜所动。三禅乐所动。是四禅中先离忧喜。今复除苦乐。故名真定也。三界胜定。无复过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则因此定发真无漏。有漏外道无慧方便。入此定时。不坏身色。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为涅槃。是为邪倒。非涅槃也。从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从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 隋·智顗 撰

【法门名义集】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愚痴凡夫所行禅。观察义想禅。[袖-由+舉]缘真如禅。诸佛如来禅 - 唐·李师政 撰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 明·杨卓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四禅”的解释

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的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为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虑,故其义最胜。四禅的差别,乃由所摄静虑的不同而分为四种。《俱舍论》卷二十八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谓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二禅所摄之四支、三禅所摄之五支、四禅所摄之四支。对治支者,指能用以对治(断除),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者,则为进入相应境界之主观感受。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尚须加以对治;至二禅时,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动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状态中进行,故称之为“自性支”。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四禅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