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四明天童山,距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公里处。西晋永康年中,义兴于会稽郡鄮县东南约十七公里之山间岩上草创一宇居之,因感太白星幻化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为山名,寺号天童。东晋隆安三年(399),寺毁于火灾。唐玄宗开元年间,法璇于山之东麓,依故迹建寺,称太白精舍,又于寺之西南隅造多宝塔,日日诵读法华经。肃宗至德二年(757),宗弼等移寺基至今地。历唐武宗、唐懿宗、宋
真宗等数百年间,曾先后赐号改称为“天童玲珑寺”、“天寿寺”、“景德禅寺”等,成为十方丛林之重心。并有怀清、宝坚、普交等名僧先后住锡于此,宏智正觉亦住于寺中,前后达三十年,改三门为大阁,建立七塔,整备僧堂、众寮等,又立寺产之制,寺观一新,四方衲众云集,其数逾千。另有日僧明庵荣西、希玄道元、寒岩义尹、彻通义介、西涧子昙、雪舟等杨等人先后抵寺参学请益。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密云圆悟主持本寺,大振临济宗风。每遇讲经会,徒众
常逾三万之数,王公名士问法者亦众。至清世宗时,亦曾赐以“慈云密布”之匾额。寺有客殿、伽蓝堂、云水堂、禅堂、方丈、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堪称我国一流之大禅刹。[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佛祖统纪卷四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九七九、天童寺志、法华持验记卷上、支那佛教史迹评解卷五](参阅“天童山”1358)
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位于浙江鄞县东太白山麓。晋永康元年(300)僧义兴来此结茅舍。唐开元二十年(732),僧法璿始建,称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废。至德二年(757),僧宗弼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名为天童玲珑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名天童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1978的全面整修。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巍峨,群山环绕,清幽静穆。王安石有游天童寺诗云:“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山梵王宫。”寺内主要有万工池、七塔苑、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罗汉堂、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佛殿高18.9米,重檐琉璃顶,殿中三世像坐像三尊,高9.38米。南宋以后,天童寺名僧辈出。僧人正党内住持天童寺约30年,倡导“默照禅”,著有《宏智禅师广录》9卷行世。乾道四年(1168)日僧荣西来寺学禅。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从该寺如净求法,归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并尊天童寺为其祖庭。(畅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