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之一。即五时八教中化法四教之第二,以方等及般若二时所宣说之因缘即空、无生四谛为教旨。智顗于四教义卷一、法华玄义卷三下、四念处卷二等书中,对通教之“通”有不同之诠释。据四教义卷一载,通教之“通”有八义,即: (一)教通,此教为三乘同禀。(二)理通,三乘同见偏真之理。(三)智通,三乘同得巧度之一切智。(四)断通,三乘同断界内见思之惑。(五)行通,三乘同修见思无漏之行。(六)位通,三乘同经历干慧乃至辟支佛等位次。(七)因通,三乘同以九无碍为因。(八)果通,三乘同得九解脱二种涅槃。又此教称为通教,而不称共教,乃其教意不仅近共二乘,亦远通别教、圆教。
法华经玄义卷三下载,通教之“通”有二义,即:(一)三乘共学之义,即藏教之三乘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通教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故称通。(二)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证但空之涅槃,称为通前藏教、钝同二乘;利根菩萨闻当体即空之说而知不但空之义,通于其后之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称为通后别圆。如此唯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称通教。
据四念处卷二载,通有三义,称为三通,即:(一)因果皆通,指共学行因、得果皆同之三乘。(二)因通果不通,指初三乘共学,其后分别接入别教、圆教之利根菩萨。(三)通别通圆,指藉通开导之人,虽本为别、圆之根机,以通教之当体即空为方便,而开导别、圆中道之智解。
于化法四教中,藏通二教不同:藏教以三乘为各别之教,观修不同,以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行等,其行位亦各有异,且正教二乘,傍化菩萨;而通教则以三乘同修般若,共观因缘即空之理,所断之惑、所证之智与行位亦皆同,正化菩萨,傍化二乘,故藏通二教不同。然天台以藏通二教皆为界内之教,皆断除见思之惑,见偏真之空理,仅出离三界之分段生死;其中,藏教之机为钝根,即析色见空,故称为界内之拙度;相对于藏教之钝根,通教之机为利根,即观当体即空,故称为界内之巧度。又通教虽说空,其中自含中道之理,故利根菩萨见之,得以接入其后之别教、圆教,称之为别接通、圆接通;此即通教被视为大乘初门之原因。
又若配上菩萨之修行阶位,则干慧等十地乃三乘所共之十地,声闻及钝根之菩萨于第七地,缘觉于第八地各灰身灭智,利根菩萨之中,其上根者于第四地,中根者于第五或第六地,下根者于第七或第八地“被接”于通教之后的别、圆二教,故第九菩萨地及第十佛地,无有实在之佛菩萨,称为有教无人、果头无人。[三论玄义、法华玄论卷三](参阅“十地”419、“化法四教”1325)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证,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证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证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证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却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证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