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用语。又作逗机。即机机投合之意,指禅师与学人之机,彼此相契;又谓学人彻底大悟而契合佛祖之要机。碧岩录第二十六则(大四八·一六七上):“赖值百丈顶门有眼,肘后有符,照破四天下,深辨来风,所以便打,若是别人,无奈他何。这僧以机投机,以意遣意。”
又经由师家之启发,学人因而开悟,其后将当时所契悟之观感以偈表示者,称为投机偈;学人之彻底大悟恰好契当佛祖之要机,而将当时之心境以颂表示者,称为投机颂。古来禅林间,有关此类之投机偈、投机颂,为数极多,于祖堂集、指月录、诸传灯录等禅籍中随处可见,堪称我国禅文学之一大特色。
此外,宋代临济宗汾阳善昭禅师将学人对于自己的境界如实提出请示之问法,称为投机问,为汾阳十八问之一。准此而言,“投机”一语之本义,原为契合、契机等义,然后世多转指以追求利益为目标而进行具有风险之商业行为,如投机心、投机事业等,已成为现代日常用语。[人天眼目卷二](参阅“汾阳十八问”2980)
(术语)大悟彻底,合于佛祖之心机也。
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心机谓之投机。据说佛陀度生,应机说法,根据不同根机,宣说不同法门。《法华经·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指观世音的三十二应,也就是他的应机说法。观世音尚且如此,佛陀当然更是这样。《续传灯录·法光禅师》:“使言言相副,句句投机。”如果话不投机,多说无用。所以俗话说:“话不投机一句多。”(见《古今杂剧》)。(今多作“半句多”)“投机”还有见解相同、意见一致、气味相合之意。后引申为“投机倒把”、“投机取巧”等,对那些不坚持原则、看风使舵的人,称之为“投机分子”。(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