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法?五法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法”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一)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又称五事、相名五法。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名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相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分别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正智为契合真如之智慧;真如(如如)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前三者为迷法,后二者为悟法。

  (二)佛地之五法。又作理智五法。据佛地经说,五法系指清净法界与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于此所悟之真如理(前一)与能悟之菩提智(后四),包含佛之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参阅“智”5009)

  (三)行之五法。摩诃止观卷四下说二十五方便,其中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即为行之五法

  (四)俱舍论称五蕴为五法。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五位七十五法之五位亦称五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参阅“五法事理唯识”111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杂语)五法有种种。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 - 陈义孝编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显扬六卷一页云:论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相者:若略说;谓一切言说所依处。名者:谓于诸相中依增语。分别者:谓三界所摄诸心心法。真如者: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一切言说所不依处。正智者:略有二种。一、唯出世间。二、世间出世间。唯出世间正智者:谓由正智,声闻独觉诸菩萨等,通达真如。又诸菩萨,以世出世智,于五明处,精勤学时,由遍满真如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所知障净。世间出世间正智者:谓诸声闻及独觉等,初通达真如已;由初一向出世间正智力,后所得世间出世间正智故;于诸安立谛中,起厌怖三界心,及爱味三界寂静处。又由彼正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烦恼障净。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又称五事。《入楞伽经》卷七所载,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称为五法。在唯识学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是最重要的名词。此五者的意义是:一、相:相者事物的相状,森罗万有的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法,此法于生起存在期间,各有其相。如人有人之相,畜有畜之相,以至于瓶、钵、象、马,亦各有其瓶、钵、象、马之相。有相即有名,相是安立名称言说的对象。《三无性论卷上称:“相者,谓诸法品类为名句味所依止。”亦即依据事物的相状,而安立各种不同的名称。二、名:名即事物的名称,是“谓即于相有所增语”,增语就是于相上安立名称,用来诠释其相。于此,名是能诠,相是所诠。即名是依事物的相状,安立山河房舍,象马牛羊的名称。《三无性论》卷上曰:“名者,即是诸法品类中名句味也。”三、分别:分别旧译曰妄想,即“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也就是主观的心识作用,包括八识心王及五十一个相应心所在内。此主观的心识,对于事事物物,或分别其相,或分别其名,或分别名与相的关系,因名为分别。四、正智:正智也是一种能缘的认识作用,其所不同于分别者,分别是有漏的,有杂染的能缘作用;正智是无漏的,无分别的正知,它所缘的对象是如如。《三无性论》卷上曰:“由此智故,一切圣人能通达如如。”五、如如:如如即是正智证得的真如。真如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绝待真理,唯是修证所得。《瑜伽师地论》卷七二曰:“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 - 于凌波居士著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五法”的解释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

  相——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

  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

  分别——依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於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

  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

  如如——由正智所证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法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