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载,随受报之迟速分为五种:(一)顺现法受业,即于现在作业现生受报。(二)顺次生受业,即于现生作业来生受报。(三)顺后次受业,即于第三生以后受报。(四)时分不定异熟定业,即仅知何果而不知何时受报。(五)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即不知何果亦不知何时受报。[俱舍论卷十五、顺正理论卷四十、俱舍论光记卷十五]
(二)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之说,五业分为:(一)取受业,谓眼等能见色等。(二)作用业,谓地等能任持等,或复诸法自相所作,谓所有色质碍变坏等。(三)加行业,谓意解为先,起身业等。(四)转变业,谓金匠等造庄严具等。(五)证得业,谓圣道等证涅槃等。[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四、杂集论述记卷八]
(三)据玄奘所译摄大乘论本卷下之说,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即:(一)以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有情作种种不善业,招感盲聋、疯狂等疾恼灾横,若得暂见佛时,便能获得救济,则盲者得视,聋者得闻,狂者心正。(二)以救济恶趣为业,众生因造恶业,堕落恶趣,佛以大慈大悲,救拔有情出离不善之三恶趣,而安立于人、天之善处。(三)以救济“非方便”为业,方便即解脱之方法;外道所行之苦行,如持守牛戒、狗戒等,不能出离三界,称为非方便。佛令诸外道舍离非方便而求解脱之行,安立于如来之教法中。(四)以救济萨迦耶见为业,萨迦耶见即身见,于三界流转之众生妄认五蕴和合之生命现象为恒存之自我。佛欲救济我执之有情,遂授与能超三界之无我正道,使有情破除虚伪不实之身见,超出三界。(五)以救济乘为业;乘,此处指二种佛教之修行者,一为欲退菩萨道之修行者,二为徘徊于大小乘之“不定种姓诸声闻”。第一种人见众生难度,菩萨道难行,而欲从菩萨道退出,趣入其余小乘之菩萨。第二种人虽有大乘种姓,却发狭小心。针对此二种修行者,佛怜愍之而为其说一乘法,令退心之菩萨不退,不定之声闻回小向大,修行大乘之法门。[梁译摄大乘论卷下、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四)为世亲之往生论所说之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一)身业,即礼拜。 (二)口业,即赞叹。(三)意业,即作愿。(四)智业,即观察。(五)方便智业,即回向。此五业和合,则为随顺往生净土之法门,自在之业成就。[往生论注卷下、往生论注记卷五]
(名数)四业与前同,第五一字业。是日本智证更置尊修一字顶轮王经之学生也。
(名数)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复有余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复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论第十五顺正理论第四十等。(二)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七曰:“取受业者,谓眼等能见色等。作用业者,谓地等能任持等。或复诸法自相所作。谓所有色,质碍变坏。如是等。加行业者,谓意解为先,起身业等。转变业者,谓金师等,造庄严具等。证得业者,谓证得圣道等涅槃等。”即是。又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第四等。(三)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也。梁译释大乘论卷十曰:“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见有五业:一、救济灾横为业,由唯现盲聋狂等疾恼灾横能灭除故。二、救济恶道为业,从恶处引拔安立于善处故。三、救济行非方便为业,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四、救济行身见为业,为过度三界,能显导圣道方便故。五、救济乘为业,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即是。是与往生论三种随便菩提门之法,似开合不同。又出梁译摄大乘论释第十五等。(四)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也。天亲之往生论曰:“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之法门故。”往生论注卷下释之,谓身业为礼拜,口业为赞叹,意业为作愿,智业为观察,方便智业为回向。此五种之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之法门,自在之业成就。又出往生论注记第五等。
1.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2.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3.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4.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