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心所?心所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心所”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心所”的解释

  梵语caitta,  caitasika,巴利语cetasika。又作心数、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数法。从属于心王。乃五位之一。与心相应而同时存在,为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以从属于心,故对心所而言,心谓“心王”。心王与心所之间,有所谓五义平等(所依平等、所缘平等、行相平等、时平等、事平等)之相应关系,故心所又称相应法、心相应法。离此心王,是否别有心所之体,对此,有部主张别体说,其他诸派另有多种异说。

  有关心所之数及其分类之方法,有种种说法。小乘俱舍论立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大地法(相应于一切心之心所);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大善地法(相应于一切善心之心所);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等六大烦恼地法(指一切污染心而言,即与不善心、有覆无记心共通而相应之心所);无惭、无愧等二大不善地法(仅相应于一切不善心之心所);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小烦恼地法(与无明相应,而不能同时起两种以上之心所);恶作、睡眠、寻、伺、贪、嗔、慢、疑等不定地法(上五类以外之心所);总共六位,计立四十六心所。此外,如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三,就上述大善地法中,以无痴取代无嗔;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则列举七类心所,即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大有覆无记地法、大无覆无记地法等,而列举四十九心所

  大乘成唯识论中,则将心所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位。对此而立四种一切义;即一切性(共通于善、恶、无记三性而起)、一切地(共通于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三地而起)、一切时(无始以来,恒常相续)、一切俱(一切心所同时而生)等四种。大体而言,遍行之心所具足四种一切义;别境之心所具足性、地二种一切义;善仅有地之一切义;不定仅有性之一切义;烦恼、随烦恼则不具足任何之一切义。

  遍行乃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乃欲、胜解、念、定、慧;分别称为五遍行与五别境,合之则相当于十大地法。善有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二十;不定仅有悔(恶作)、睡眠、寻、伺等四不定。以上所立五十一心所之中,随烦恼复分三种:最初之十者(忿至憍者)乃个别而起,故称小随烦恼(小随惑)。其次之二者(无惭、无愧),乃普遍于一切不善心而起,故称中随烦恼(中随惑)。最后之八者(掉举至不正知者),普遍于一切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而起,故称大随烦恼(大随惑)。又瑜伽师地论卷一于上列二十随烦恼外,别说邪欲、邪胜解,总成五十三法;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则将根本烦恼中之恶见,开立为身见等五种,故共立五十五法。[品类足论卷一、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界身足论卷上、成实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五、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三下](参阅“心心所”1397、“心王”1398)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心所”的解释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嗔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见五位条。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心所”的解释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兹列表说明如下: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心所”的解释

成唯识论五卷十三页云: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
二解  辩中边论上卷四页云: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 - 朱芾煌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心所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