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prati^tya-samut=pa^da,巴利语paticca-samuppa^=da 之意译。音译钵剌底帝夜参牟播头。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所阐明之十二支缘起,谓“无明”为“行”之缘,“行”为“识”之缘,乃至“生”为“老死”之缘,“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续之理,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断除无明,以证涅槃。此缘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证悟,为佛教之基本原理。盖佛陀对印度诸外道所主张“个我”及诸法具有实在之自性等论点,均予否定之,而谓万有皆系相互依存,非有独立之自性,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之最大特征。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载,佛陀为摄受众机,所施设之缘起法有一缘起、二缘起、三缘起、四缘起,乃至十一缘起、十二缘起等数种之多。其中,一缘起系指一切之有为法总名为缘起者;二缘起指因与果;三缘起指三世之别,或指烦恼、业、事等三者;四缘起指无明、行、生、老死等。如上所述,各种由因缘所成立之有为法,皆可称为缘起、缘生、缘生法、缘已生法。然据俱舍论卷九及尊者望满(梵Pu^rn!a^s/a )之说,“缘起”与“缘生”之法,两者互有所别,即若就其“因”而立名者,即为“缘起”;若就其所能生起之“果”而立名者,则为“缘生”。
自教理史观之,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莫不以缘起思想为其根本教理,于原始佛教,以阿含经之十二缘起说(十二因缘)为始;于大众部、化地部中,缘起法列为九无为法之一;继有大乘唯识、瑜伽师地论之赖耶缘起说,楞伽、胜鬘、大乘起信论等之如来藏缘起说(真如缘起说),华严宗之法界缘起说,以及密宗之六大缘起说等,形成一贯之佛教历史思想,而与中论、天台等之“实相论”共为佛教教学之两大系统。[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四十七多界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品类足论卷六](参阅“缘已生”6123、“缘起论”6129)
(二)梵语nida^na。音译为尼陀那。意译为缘起、因缘。与上述(一)中之“缘起”语意相同,而使用于不同之情形,指十二部经(原始佛教经典)之因缘部。即说明佛陀或历来祖师为应众生之机,而宣说或撰述经、律、论三藏之缘由(理由、由来),如华严宗教义中“缘起因分”之缘起即属此义。此外,后世创立寺刹佛堂、刻造佛像,或记载高僧大德灵验行状之各种来由因缘,亦称为缘起。
(三)据华严宗之说,当宇宙诸法现起时,由“佛因位”之立场言,称为缘起,即“因缘生起”之意;若由“佛果位”而言,以其由悟界之本性产生,则称性起。华严宗又结合判教,分缘起为四种:(一)小乘之业感缘起,(二)大乘始教之阿赖耶缘起,(三)大乘终教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四)华严经圆教之法界缘起。(参阅“四种缘起”1821、“因分果分”2274)
(四)六世纪之印度僧。曾赴朝鲜,于新罗真兴王五年(544)创建智异山华严寺,时人尊称为“缘起祖师”。除华严寺外,师另又创建泉隐寺、燕谷寺。[华严寺事迹、东国舆地胜览]
(术语)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囗@又]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囗@又]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
1.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为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2.事情起始的缘由。 - 陈义孝编
是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经中关于“缘起”的论证很丰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释,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一真法界缘起等。佛家很重视“缘起观智”,所谓“深入缘起,断诸邪见”(《维摩诘经·佛国品》)。概括地说,事物(有为法)处在因果联系的网络中,依特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相互的作用而变化,称为“缘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称为“缘起性空”。“缘起”说明现象是存在的,而本质是“空”的,也说明了没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种阐明编述始末的书,称为“缘起”,如《付法藏缘起》。后亦用以代称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产生的缘由。如清·张岱《陶庵梦忆》卷六:“凡四阅月而成,余为作缘起。”此外,在敦煌变文中,有一类演述佛经故事的通俗文体也称为“缘起”。如《丑女缘起》、《目连缘起》。(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此有九门分别。颂曰:体、门、义、差别,次第、难、释词,缘性、分别缘,摄诸经为后。如瑜伽九卷十二页至十卷末,广释。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页云:缘起者:谓有请而说。如经言:世尊一时,依黑鹿子,为诸苾刍,宣说法要。又依别解脱因起之道,毗奈耶摄所有言说。又于是处,说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说如是如是语。
三解 杂集论十一卷二页云:缘起者:谓因请而说。随依如是补特伽罗,起如是说故。又有因缘,制立学处;亦名缘起。谓依如是因缘。依如是事,乃至广说。
四解 如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五页至二十五卷广说。
五解 法蕴足论十卷一页云:云何缘起?谓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发生愁叹苦懮扰恼。如是便集纯大苦蕴。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生缘老死。如是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 - 朱芾煌
缘者由藉之义。谓依他而所藉者,起者生起之义。缘起者,有事之起始,及事物之待缘而起二义。一切有为法等,皆从缘而起,故曰缘起。此起与生之义略同,故或曰缘生,言由缘而生也。但缘起由因立名,缘生由果立名,义稍别耳。 - 明·杨卓
缘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由彼此关涉而生起”。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是佛陀对于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佛陀认为,现象界中,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关涉对待的生起、存在,故《杂阿含二九三经》解释缘起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一切的生起、存在,都是彼此关涉对待而有的。这种关涉对待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由空间所现的同时依存关系,一种是由时间所现的异时因果关系。异时的因果关系,即所谓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为主而彼为从。而此因果主从,并不是绝对的,换一个观点来看,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所以经文中说:“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也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有谓缘起(旧译为因缘)、缘生可以互为通用,事实上仍有其区别之处,缘起是以因边立名,缘生是以果边立名。《良贲疏》曰:“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 - 于凌波居士著
众缘和合而起,也就是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为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
- 梵心居士编
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为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