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隔历”;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华严宗所谓之“行布门”,为一种由浅至深,依序渐进之修法;“圆融门”则对立于“行布门”,而谓即使处于极低之品位亦可完成究极之觉悟。此外,天台宗基于法华经所说之实相一理,而立圆融三谛、圆融三观等教义。华严宗则基于华严经所说之法界无尽缘起之说,而立事事无碍、六相圆融等教义。[观音玄义卷上、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四教义卷六、华严五教章卷一、卷三](参阅“圆融门行布门”5415)
(二)(1906~1969)台湾屏东人,俗姓李。法名法志,号圆融。民国十八年(1929)依高雄龙湖庵心安法师剃度,四十一年于白河大仙寺受具足戒。师于三十八年,晋任屏东东山禅寺首任住持,树立清规,分设职位,增建寺宇,开坛传戒,安僧尼百众,该寺遂成为一地名刹。创办三年制东山佛学院,培植女众弘法人才,并创立屏东佛教支会,任理事长职。民国五十八年示寂,世寿六十四。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 陈义孝编
佛家谓破除妄执,圆满融通。“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称为圆融。《楞严经》谓:“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华严、天台二宗有关圆融名目很多,华严立“三种圆融”,天台谈“圆融三谛”。又如唐·符载《庐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铭》:“灵以静生,境因圆融。”亦用以指文辞之周密畅达,如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以高旦中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纯一)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