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河北房山县西南云居山(石经山)东峰。又称石峪寺。隋代大业年中,幽州沙门智苑发愿以房山之石造一切经藏,乃凿岩为石室,磨四壁以写经,又取方石刻经书,藏于石室内而密闭之。当时,有炀帝之后助成其业,朝野亦争相喜舍金品,遂得竣工。唐代贞观十三年(639),智苑示寂于该寺,玄导、仪公、暹公、玄法等继其刻经之业。开元年中,金仙公主命人加以修葺,并于五峰之顶各造一白石小塔,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及庄园。唐末五代时曾一度中断,至辽时,再兴刻经之业,延续六十余年,完成大藏经之大半。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英宗正统九年(1444)曾两度重修之。如此,由智苑点燃的护法之灯,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代终于完成。而汉、满、蒙、西藏各族,亦直接、间接参与此项圣业。凡刻经一千余部,经版一万五千余块,分藏于石经山九个石洞及云居寺西南之地穴中,除少数因风化残损外,大部分皆完整。
现存堂塔颇多,寺之西南有以砖筑成之十一层塔,系辽天庆七年(1117)所建,称为压经塔,亦称南塔。塔下埋藏无数石经。寺于抗日战争时毁于炮火,现仅存北塔及其四隅之小石塔。又民国七十六年(1987)四月中共宣布在本寺发现装有佛陀舍利的两个金钵,据传,此二钵于隋炀帝时即藏于本寺山洞中。[法苑珠林卷十八、小西天石经堂记、续秘藏石经塔记、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十一]
(二)位于河北涿县城内东北隅。城内有砖塔两座,城北之塔位于本寺,其建造年代无确实记载,然据金正隆五年(1160)云居寺重修释迦佛舍利塔碑记载,此塔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而与城南之智度寺塔南北遥峙。北塔呈八角六层之形,一反佛塔之层数多为奇数之惯例。塔以砖砌,斗栱富于变化,造型优美,与南塔同为辽代建筑之代表。
(三)位于江西永修西南十七公里处之云居山上。又称飞白寺、真如寺、龙昌寺。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宋代祥符年中,受敕额“真如禅院”。后废毁,明代万历年间复重建。开山为洞山良价之法嗣道膺,其后历住者有道简、怀岳,佛印了元亦曾居此。[大清一统志卷二四三]
以庋藏碑版石经和供养佛舍利闻世的中国佛教古刹。位于北京房山石经山(原名白带山)。隋代幽州(今北京地区)沙门静琬始建于大业(605~618)年间。该寺除本身建筑外,尚有九个藏经洞和施茶亭等设施。在隋、唐、辽、金、明五代皇室、官员和佛教信徒的捐施与支授下,千余年中共刻造、庋藏经碑1.4万余块,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00余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见房山石经)。
隋仁寿(601~604)年间,静琬曾从随文帝处得到佛舍利(为印度僧人所献)三粒,于大业年间安置于雷音洞(第五藏经洞)内。据明德清《涿州西石经山协音窟舍利记》载称,明万历二十年(1592)三月六日,达观可禅师曾奉万历皇帝朱翊钧之母慈圣皇太后旨意,将雷音洞所藏佛舍利迎入慈宁宫供养三日,后又放回原处。其后情况鲜为人知。直到1981年11月,在修缮雷音洞地面时,始发现原佛座后地下5百米有一竖穴,内藏石函、银函、玉函等五个,以函套函的方式密封。经启封,外层为汉白玉石函,函盖和函内分别刻有铭文,记述明万历年间首次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的情况;第二层为青石函,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36字铭文;第三层为汉白玉函,盖上有“佛舍利”及上下款26字;第四层为镀金银函,内藏木质彩绘香珠一颗,珍珠十一颗;在第五层的白玉函内,始见佛舍利两粒,珍珠两颗。经近年来反复考证,确认为1300余年前静琬安置在雷音洞的佛舍利。据有关专家推测,原藏三粒,今存两粒,可能是在明万历年间迎入宫内供养过程中遗失。
1987年4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北京宣布这次发现经过及考证结果。5月5日,北京佛教界在广济寺举行隆重法会,迎奉佛舍利。云居寺修复后,仍归雷音洞供养,接待各界观瞻。(吴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