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中道?中道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英汉对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中道”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梵语madhyama^-pratipad,巴利语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又作中路,或单称中。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中道教(三时教之一)即指中道之教说,以中道为旨之立场称为中道宗(法相宗主张唯识中道,并自称为中道宗),观中道称为中道观(全称中道第一义谛观,为三观之一)。又因中道乃表示宇宙万有之真实相,故就中道即实相之意义而言,称为中道实相。

  (一)在阿含教说而言,因八圣道之实践是远离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等偏颇之生活态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涅槃,故称八圣道为中道。若正确理解十二缘起之真理,因而远离常见(认为众生生命主体之我为永远存续者)与断见(认为死后全归灭无),或有见(自然之立场、世间之常识)与无见(虚无主义)等偏颇之看法,故正观十二缘起,是谓住于中道之正见。前者为释尊初转法轮时所说,乃属实践上之中道;后者则为思想上之中道

  (二)在部派佛教而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成实论卷十一等,继承阿含教说之立场,谓中道远离断、常之二见。

  (三)大乘中观派之主张,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立场,以远离一切执着、分别而无所得者为中道。据中论卷一观因缘品载,缘起之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八邪、八迷、八过、八计、八谬、八事之戏论),而阐明空之真理;万有以顺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故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着之对象。如此,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此即八不中道、八不正观、无得中道、八不中观。此“八不”即指否定生灭等八邪之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由此得破一切邪执,而显现诸法实相。八不之中,不生、不灭是其根本,故特别以不生包摄八不。据吉藏之中论疏卷二,不生是破婴儿阐提,不灭是破邪见阐提,不断是破断见之声闻,不常是破常见之声闻,不一、不异是破外道,不来、不去是破独觉及初发心菩萨之各种邪执。

  三论宗基此八不中道之说,说三种中道,即中论疏卷一中就八不中道与二谛之关系加以说明:(1)俗谛中道(世谛中道),从依因缘假合而存在之现象面来说,万法无实体,是空,但却以假有之现象存在,故为无生灭之生灭,生与不生俱不可说。(2)真谛中道,从存在本体之真实面来说,万法皆是假有现象之存在,本体毕竟空,故为生灭之无生灭,不生与非不生俱不可说。以上两者称二谛各论之中道。(3)二谛合明中道(非俗非真中道),所谓无生灭之生灭或生灭之无生灭,其实既非生灭,亦非无生灭,而是超绝言语思虑之毕竟空。

  又据三论玄义卷下谓,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别。即以中道为唯一清净道是为一中,中道配以二谛而论,分“世谛之中”、“真谛之中”是为二中,“二谛之中”再加“非真非俗之中”是为三中。四中即:(1)对偏中,对断、常等偏见所说之中。(2)尽偏中,即指灭尽上述之偏见,而显出中道之意义。(3)绝对中,所显现之中乃超绝言语思虑之不偏不中者,故假名为中。(4)成假中,由非有非无之绝对中,反能成立现象假有之存在(有无),为教化众生之方便。

  (四)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之说,主张一切诸法乃超越空、假之绝对,且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之对象,此即中谛。此中谛为化法四教中之别、圆二教所说,但别教视三谛为各个独立之真理(隔历三谛),空、假二谛为现象面,中谛为本体面,此种释法称之为但中;圆教则视三谛并非孤立,一谛之中具足三谛,三者圆融无别(圆融三谛),为即空、即假、即中之中谛,故称为不但中。又通教虽不言三谛,但所说之空理中,已包含中道,故通教亦称含中之教。此外,天台宗主张中道之理为宇宙之真实相状,悟其理即能自由自在趋向佛乃至地狱之十界,此即应受教化者之机而变化姿态,以应化之本源含中道之理,故称作中道应本。藏教与通教之菩萨并不具此种能力。前者唯伏见思之惑,而不断尽,以此惑为因而受生三界(伏惑行因);后者以誓愿力扶持烦恼之习气,生于三界而教化众生(誓扶习生)。

  (五)唯识宗立有、空、中等三时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二边(两极端),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称为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称为不了义教。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即:(1)凡夫所以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皆因迷情之妄执所致,故是“情有理无”,为“非有”。(2)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即识是“理有情无”,为“非无”。(3)万有无固定之本性(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即空是“真空妙有”,为“非无”。依此,宇宙之真相即以“非有非无”(非有非空)之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张者称为中道了义教。据三性之说,此所谓之我与法即为遍计所执性,识为依他起性,空为圆成实性之义。

  又日本方面,执空说之南寺主张三性对望中道(三性相对中道、言诠中道)之说。即依真如之圆成实性(实有)而有依他起性(假有)之现象,再有遍计所执性执其现象之相为实有,故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为非无。此三性乃同立于一法(一事物)上之三性,若由三性相望之立场言,则此法系“非有非无”之中道,此即三性对望中道之义。对此,体空说之北寺主张一法中道(离言中道)之说。即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义。例如遍计所执性是情有,故非无;然因其理无,故亦非有。亦即自具中道之立场言,三性之每一性皆显示中道之义。但亦有人主张,一法中道说中之遍计所执性乃属凡夫之迷情,故不可立于中道

  主张三性相望之中道,以系于言说之上而论中道,故称为言诠中道。一法中道则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来实相,乃是断绝言语思虑、非有非空之中道,亦为绝对存在之中道,故称为离言中道。二者合称二重中道。前者是教化他人之中道,后者是表显自内证之中道。此外,中道一语,亦用于指能观之智或所观之理等情形。[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经卷五十六罗摩经、转法轮经、大宝积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维摩经文疏卷二十一、摩诃止观卷三上、卷五上、卷七上、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总料简章](参阅“二重中道”20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术语)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英汉对照词典】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Middle  Way  ==  中道

It  denotes  the  mean  between  two  extremes,  particularly  between  realism  and  nihilism,  eternal  substantial  existence  and  annihilation.  This  doctrine  opposes  the  rigid  categories  of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in  the  interest  of  a  middle  way.  This  is  the  utlimate  truth  of  Buddhism,  and  the  reality  character  of  all  Buddha.  See  also  Eight  Negations.

【英汉对照词典】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Middle  Path  ==  中道

See  Middle  Way.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集论六卷六页云:云何中道?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即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最初说的中道,指的是远离苦行与欲乐两种极端的修行的方法。《过去现在因果经》谓:“尔时世尊,语憍陈如言,……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者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舍弃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以上是最初中道的含义。后来的大乘佛教,各宗派莫不重视中道,如空宗以八不为中道,有宗以唯识为中道。在中国,天台宗以佛性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但各宗派的中道,其意义并不相同。唯识宗的中道,立有、空、中等三时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之教,称为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称为不了义教。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即:一、凡夫所以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皆因迷情之妄执所致,故是“情有理无”,为“非有”。二、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即识是“理有情无”,为“非无。三、万有无固定之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即空是“真空妙有”,为“非无”。依此,宇宙的真相即以“非有非无”(非有非空)的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张者称为中道了义教。据三性之说,此所谓之我与法即为遍计所执性,识为依他起性,空为圆成实性之义。 - 于凌波居士著

【阿含辞典】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1.离「永恒、断灭」或「纵欲、苦行」等极端的观念或行为。2.指八圣道,参看「八圣道」。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中道”的解释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中道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