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又作住持职。略称住职。本称维那、寺主,宋代以后之禅林广用住持之职名。佛教传入我国之初,习禅者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禅风渐兴,徒众日增,百丈怀海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
于禅院,住持在一日中主要之种种行持,称为“住持日用”,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所载,其中包括:(一)上堂,在法堂对大众说法。(二)晚参,晚上在法堂对大众说法垂示。(三)小参。(四)普说。(五)入室。(六)告香,对新挂单僧说法开示。(七)念诵。(八)巡寮。(九)肃众,即监督大众。(十)训童行。(十一)对行者之训示。(十二)受法衣。(十三)迎待尊宿。(十四)施主请升座斋僧。(十五)受嗣法者之茶点接待。(十六)嗣法师遗书至。另于禅林象器笺卷六所载住持之职责,则概括为说法、安众、修造等三大项。
若住持离开中位(尊师位),而转居他席时,此种情形通常是改就东序之上首位,称为“住持转位”。此外,住持寺务之繁忙,乃一般人所难了解者,称为“住持事繁(烦)”。于禅林中,此语常被用于接化参学者时,师家不愿直接回答参学者之问题,仅以“住持事繁”保留其解答。一般前任住持称前住,现任称现住,后任称后住,已故之住持则称故住。其后道教亦采此制,而称道观之负责人为住持。此外,禅院之住持所用之记录簿,称为住持帖。
禅林宝训卷四(大四八·一○三四下):“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同书又谓(大四八·一○三七下):“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大乘义章卷十、祖庭事苑卷八、法苑珠林卷三十、释氏要览卷下]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囗@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 陈义孝编
护持佛法,使之久住于世间的意思。如《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又如《梁高僧传》卷十一:“此五罗汉,次第住持。”用于僧职意义的住持之称,早在南北朝期间已经产生了。《金石萃编》卷七八《东林寺碑》记载:“(梁)有果、[往/日]二法师,僧宝所钦,克和止观,法物为大,用继住持。上座昙杰,寺主道廉、都维那道贞等,皆沐浴福河,栖止净业。”从这段记载可见,“住持”之职不在上座、寺主、都维那“三纲”之列,也不是禅宗首先设置。《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说:“(百丈)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应非“住持”始有的事实。“住持”也称“方丈”,大致上是某一寺院的精神领袖,一般由年高德劭的僧人担任。住持精通教义,擅长说法,指导弘法,通常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寺务。也称为住持僧。如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上:“陈氏既平,上至南京,置颠仙于灵谷寺,颠仙日与住持僧聒恼。”后道教亦沿用此称,称主持道观者。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常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住持又可作动词用,谓担任住持之职。如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道楷)大观间,住持东都之净因禅院。”又如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此处指道观中的当家。(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瑜伽十三卷二十页云:云何住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