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受持。据大日经疏卷十七载,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戒,(二)出家戒。于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戒,(二)制戒。今此十善戒即属菩萨自性修行戒,基于善性之故,一切菩萨应行之,亦即涅槃经所谓性自能持戒。[六祖坛经第八顿渐品](参阅“戒”2896)
(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所列举九种戒之第一。又作菩萨自性戒。为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于自、他。修此戒有四种功德:(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术语)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
又名本性戒,即不待佛制,自性便可受持的戒,如十善戒是。 - 陈义孝编
瑜伽四十卷一页云:云何菩萨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卽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卽内自顾、深起惭羞。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卽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应知卽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应知卽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应知卽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萨自性戒。 - 朱芾煌
又名本性戒,即不待佛制,自性可受持的戒,如十善戒。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