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历代通载》三
目录第一卷(一)七佛偈(二)彰所知论器世界品(三)日轮(四)月轮(五)诸星宿(六)妙高山三十三天(七)情世界总有六种(八)人祖大梵(九)三末多王及诸王种(十)器世界坏(并赞)第二卷(一)盘古王(二)天皇(三)地皇(四)人皇(五)五纪(六)有巢氏(七)燧人氏(八)伏羲氏(九)社神(十)神农氏(十一)黄帝(十二)少昊(十三)颛顼(十四)帝喾(十五)唐尧(十六)虞舜(十七)夏后氏(十八)殷汤(十九)周文王(二十)武王(二十一)成王(立七庙制)(二十二)稷神(二十三)四国诸侯(二十四)康王第三卷(一)周昭王(二)世尊示降生(三)世尊示出家(四)穆王(五)世尊示成道(六)瑞像缘起(七)世尊示说法(八)世尊示涅槃(九)孝王(十)第一祖摩诃迦叶(十一)秦非子(十二)厉王(十三)二祖阿难(十四)上座大众二部(十五)宣王(十六)三祖商那和修(十七)王杀杜伯感报(十八)平王(十九)四祖优波鞠多(二十)庄王(二十一)五祖提多迦(二十二)襄王(二十三)六祖弥遮迦(二十四)定王(二十五)老聃生于楚(二十六)七祖婆须密(二十七)灵王(二十八)孔子生于鲁(二十九)景王(三十)八祖佛陀难提(三十一)敬王(三十二)九祖伏驮密多(三十三)贞定王(三十四)十祖胁尊者第四卷(一)周安王(二)十一祖富那耶舍(三)显王(四)十二祖马鸣大士(五)赧王(六)十三祖迦毗摩罗(七)秦始皇(八)室利防等十八化人(九)十四祖龙树尊者(十)西汉文帝(十一)十五祖迦那提婆(十二)武帝(十三)十六祖罗睺罗多(十四)昭帝(十五)十七祖僧迦难提(十六)宣帝(十七)论师无著天亲(十八)成帝(十九)十八祖伽耶舍多(二十)新室王莽(二十一)十九祖鸠摩罗多(二十二)东汉明帝(二十三)帝梦金人(二十四)教流东土(二十五)摩腾竺法兰(二十六)释道比较焚经(二十七)二十祖阇夜多第五卷(一)安帝(二)二十一祖婆修盘头(三)桓帝(四)安世高至洛(五)二十二祖摩拏罗(六)灵帝(七)竺佛朔至洛(八)黄巾作叛(九)献帝(十)牟子理惑论(十一)汉史范晔论释(十二)袁宏论佛(十三)康猛竺大力至京(十四)二十三祖鹤勒那(十五)道始作灵宝醮章(十六)三国魏文帝(十七)蜀先生(十八)吴大帝(十九)维只难支谦(二十)明帝(二十一)曹植传(二十二)齐王芳(二十三)康僧会至吴(二十四)吴阚泽论佛(二十五)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六)昙摩迦罗等传律(二十七)高贵乡公(二十八)罽宾贼乱累释(二十九)陈留王(三十)沙门朱士衡讲经始第六卷(一)西晋武帝(二)吴皓毁神祠及梵宇(三)竺法护至京(论)(四)育王塔缘起(五)惠帝(十六国附见)(六)鲍靖撰三皇经(七)竺耆域至洛(八)愍帝(九)维卫迦叶石像至吴(十)元帝(有叙)(十一)沙门吉友至建康(十二)明帝(十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十四)成帝(十五)三藏惠理至杭(十六)庾冰议令僧拜俗(十七)何充议不应拜俗(十八)穆帝(十九)佛图澄示寂(论)(二十)释涉公入寂(二十一)沙门于法开医术(二十二)哀帝(二十三)诏竺潜讲经(二十四)诏支遁继讲(二十五)郄超慕佛(二十六)废帝(二十七)释道安法师(论)(二十八)孙绰(二十九)许询(三十)桓温末年奉法(三十一)简文帝(三十二)诏法旷禳星第七卷(一)东晋武帝(二)东林惠远法师(三)刘遗民卒(四)符秦德星现获安什(五)秦主姚苌感报(六)北魏道武皇帝(七)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八)安帝(九)太山竺僧朗(十)北魏兴佛教诏(十一)罗什法师(论)(十二)道[契-大+石]僧正(十三)道融与婆罗门辩论(十四)道恒道标抗表行道(十五)僧睿四海僧望(十六)僧肇详定经论(十七)天竺弗多罗尊者(十八)佛陀耶舍尊者(十九)柏玄下书令僧拜俗(二十)沙门不敬王者论(五)(二十一)佛驮跋陀被摈(二十二)招渊明入社(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二十四)法显西天取经始(二十五)三藏昙无谶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师竖石为徒(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荐寇谦之(论)(二十九)玄高禅师被谮(三十)齐著作魏收佛老志第八卷(一)宋文帝(二)神僧杯渡(三)求那跋陀罗入朝(四)帝幸大庄严寺(五)谢灵运伏诛(六)求那跋摩三藏(七)萧京尹请制建寺像(八)帝幸曲水(九)惠琳叛教获报(论)(十)诏法瑗主天保寺(十一)浩谮太子及僧玄高(十二)魏寇谦之修张鲁术(十三)魏武诏诛天下沙门(十四)魏武受箓建靓轮宫(十五)魏崔皓伏诛(论)(十六)沙门昙始至魏救法(十七)魏又下诏复释(十八)武帝(十九)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诏求那跋陀罗(二十一)诏道猷为新安法主(二十二)中兴寺宝亮法师(二十三)羌人高阇反累释(二十四)右司陈僧拜俗(二十五)朱灵期遇圣僧(二十六)姚兴钦重僧导(二十七)废帝(二十八)疏勒王送佛衣(二十九)明帝(三十)宝志大士(三十一)康居邵硕公(三十二)诏僧瑾为僧正(三十三)魏史释老志(三十四)齐太祖(三十五)帝幸僧远所居(三十六)武帝(三十七)敕法献为僧主(三十八)玄畅首述华严疏(论)(三十九)宝志狱中显化(四十)昙超为龙说法(四十一)顾欢夷夏论(四十二)司徒袁粲驳夷夏论(四十三)孟景翼正一论(四十四)张融作门律辟之(论)(四十五)魏诏度僧尼(四十六)东昏侯(四十七)陈显明造步虚经(四十八)和帝(四十九)僧伽跋陀罗律藏第九卷(一)梁武帝(二)陶弘景造太清经(三)诏志公任便宣化(四)郗氏夫人求忏(五)帝舍邪归正愿文(六)何点何胤不仕(七)帝注大品命法云讲(八)魏主尚释(九)诏僧旻讲胜鬘经(十)帝制涅盘疏序(十一)宗庙祭祀戒杀(十二)沈休文中食论(十三)魏胡太后建寺(十四)惠皎着高僧传(十五)僧朗及道英神异(十六)帝受归戒(十七)僧达入水观(十八)僧藏谏帝律僧(十九)藏登御座(二十)魏评释道(二十一)魏书佛老志(二十二)初祖达磨大师(论)(二十三)昭明太子(二十四)刘勰出家(二十五)双林傅大士(二十六)惠约法师(二十七)高王经缘起(二十八)译佛祖偈始末(二十九)隐士阮孝绪(三十)古今书籍之数(三十一)逆贼侯景反(三十二)梁史魏征论(三十三)简文帝(三十四)北齐台宗惠文禅师(三十五)元帝(三十六)真谛三藏(三十七)荆山居士陆法和(三十八)北齐诏稠禅师(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齐敕陆修静与昙显角试(四十一)北齐杜弼(四十二)齐著作王劭述佛(四十三)周恶黑衣废释第十卷(一)陈高祖(二)柏岩稠禅师(三)洪偃法师(四)宝琼法师(五)卫元嵩上疏减僧(六)废帝(七)天台惠思禅师(八)宣帝(九)周武命三教伸述利病(十)周武灭佛(十一)甄鸾上笑道论(十二)道安着二教论(十三)周武登座序废立义(十四)静蔼以法灭舍身(十五)任道琳伸请复教(十六)隋文帝(十七)下诏复教(十八)法师昙延授帝八戒(十九)释尼智仙传(二十)律师灵藏陪驾(二十一)李士谦喻报应说(二十二)二祖惠可大师(二十三)天台智者禅师(二十四)诏三十州建塔(二十五)文中子讲道(负苓篇附并论)(二十六)阇那笈多译法华经(二十七)诏问洪山智舜禅师(二十八)炀帝(二十九)诏僧道拜俗明瞻登对而罢(三十)三祖僧璨大师(三十一)杨宏率僧道论议(三十二)恭帝(三十三)神僧法喜传(并论)第十一卷(一)唐高祖(二)诏僧道论议定优劣(三)傅奕疏请灭释(四)李师政内德论(辨惑篇附)(五)诏汰释道二教(六)太宗(七)帝问群臣治政难易(八)敕建寺以度陈亡(九)玄奘往西天求法(十)敕葬玄琬法师(十一)诏度僧尼建寺(十二)太子问张士衡奉佛事(十三)诏道先释后(十四)敕魏王泰祭虞世南(十五)诏三学秀异论议(十六)惠琳被谮(十七)华严杜顺法师(十八)傅奕感报(十九)丞相萧瑀传(二十)帝幸弘福寺(二十一)只罗国主仰唐声教(二十二)原州瑞石记国祯祥(二十三)玄奘赍经归朝(二十四)三藏进新译经请序(二十五)秘谶女主代有天下(二十六)帝劝奘师罢道为政(二十七)奘陈辞愿终身行道(二十八)帝制三藏圣教序(谢表附)(二十九)太子继圣教序(三十)赐奘百金磨衲(三十一)诏创弘法院留奘师(三十二)诏建大慈恩寺(三十三)诏奘陪驾(三十四)史赞并论第十二卷(一)唐高宗(二)四祖道信大师(三)敕建大慈恩塔(四)惠宽禅师及姐信相(五)天竺致书奘师(答书附)(六)立法师斥吕才论(七)制设官监护译经(八)御制大慈恩寺碑(谢表附)(九)奘法师示疾(十)诏辨二教先后(十一)牛头法融禅师(十二)追僧道论议(十三)奘法师表辞还山(十四)复追僧道论议(十五)屈僧拜俗道宣上疏(十六)法师玄奘示寂(十七)道世法师辩道经真伪(十八)南山道宣律师(十九)诏僧道定夺化胡经(二十)五祖弘忍大师(史赞)(二十一)佛陀波利尊者(二十二)慈恩窥基法师(二十三)道世着法苑珠林(二十四)则天武后(二十五)始定母服及建明堂(二十六)庆山始出(二十七)译华严大经(二十八)诏康法藏为僧(二十九)诏嵩山惠安禅师(三十)义净三藏自西土回(三十一)敛僧钱铸佛像(论)(三十二)诏贤首法藏讲新经(三十三)铸像成百僚礼祀(三十四)中宗(三十五)房融润文译楞严(三十六)诏六祖不起(三十七)大通神秀禅师(张说作记)(三十八)神僧万回法云公(论)(三十九)诏僧道齐行并集(四十)安国师卒(四十一)诏三藏实叉难提(四十二)泗洲大圣(四十三)召道岸律师授戒(四十四)菩提流志译宝积经(四十五)诏一行赴阙不起第十三卷(一)唐睿宗(二)六祖惠能大师…
《佛祖历代通载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