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氏稽古略》

「史传部」经文2037卷49页码:P0737
元 觉岸编

  《释氏稽古略》五 ▪第1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仰叹其妙悟辩慧。高宗建炎二年五月辛酉入寂于同安。世寿五十八岁。僧腊三十九夏。太尉郭公天民奏赐宝觉圆明之号。师嗣真净文禅师。撰禅林僧宝传三十卷林间录。又文集曰石门文字禅。流行于世(普灯录)

  辽甲辰秋七月。天祚牵鞑靻诸军五万。携其后妃二子曰秦王赵王及宗属。南来越渔阳岭。金人粘罕回军云中。天祚复奔山。金司与小胡鲁谋南归宋。又谋奔西夏。国计未决。小胡鲁密遣人[逅-口+巾]报粘罕。金使娄宿驰骑犯天祚。小胡鲁遂俘天祚以还。金人削封天祚为海滨王。送长白山(今辽东道开元路咸平府)。东筑室居之。明年乙巳殂辽国亡。辽起自后梁均王贞明二年丙子岁至是甲辰。凡九主历二百单九年(辽志)

  乙巳 宣和七年大金 天会三年西夏

  宋六月。封童贯广阳郡王。宋朝凡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蔡京用事持绍述之说以资奸谋。遂赠王安石舒王。其后何执中赠清河郡王。王爵于是滥矣。十二月童贯复宣抚。自太原逃归(宋鉴)

  大金十二月。斡离不粘罕分道入侵宋。因平州张[谷-(一/禾)+壬]归宋至于构怨。东路之军斡离不主之。建枢密院于燕山。以刘彦宗主院事。西路之军粘罕主之。建枢密院于云中。以时立爱主院事。国人呼为东朝廷西朝廷。于是斡离不之军自燕山直犯河北。粘罕之军犯河东陷朔武代忻等州。直趋太原。金之渝盟也一因张[谷-(一/禾)+壬]。帝所恃者童贯贾先临敌逃归。贯本庸缪。因蔡京为助。遂握兵权。贯今统兵身远敌常数百里。是致将不先敌士不用命。屡见败衄。庚申帝禅位太子。以道君号退居隆德宫。遣李邺使金虏。告以内禅且求和(帝纪)

  钦宗

  桓徽宗子至是以皇太子受内禅即帝位年二十七岁尊徽宗曰太上皇在位二年 靖康(二)

  丙午 靖康元年大金 天会四年西夏 四月攻宋朱昭死之

  宋正月。金人陷相州。己巳帝下诏亲征。太上皇出幸南京。辛未帝置守城战具粗毕。而金人抵城下矣。白时中罢相。李邦彦起复太宰。张邦昌少宰。都人呼邦彦为浪子宰相。壬申遣使督诸路帅臣将兵入援。金人索金银犒师。尊我主为伯父。归我燕云之人在汉者。割中山太原河间之地。亲王宰相为质。我乃退师。诏以皇弟康王为军前计谋使。张邦昌副之。李邺高世则偕行。所求皆与之。其三镇诏书。李纲留之不遣。乙亥诏金国以大金称。丁亥勤王之兵并至号二十万。京师人心稍安。二月金使复来。帝遣宇文虚中。赍李纲所留三镇诏书以往。仍奉迎康王。先是康王留金营。与金国太子同射。连发三矢皆中。鹄连珠不断。金人谓将官良家子。似非亲王乃遣归。更请肃王为质。乙巳康王自金营还。金人围京城凡三十三日。既得三镇诏书及肃王。不俟金银数足。丙午金师退窜蔡京儋州。至潭而死。年八十。蔡攸窜万安军。寻有诏所在斩之。童贯远窜追斩于南雄。三月命枢密使李纲。迎上皇于南京。四月始至京师。赵良嗣先窜[木*去*ㄗ]州。至是就斩之。初徽宗政和元年秋九月。童贯使辽归至幽州虏沟河。有燕人马植者。得罪于辽之燕王无所容。遂见贯陈灭燕之策。贯携之归改姓李名良嗣。荐于帝赐姓赵。复燕之议始于此也。宣和二年二月女真请遣使通好。因遣赵良嗣往约夹攻契丹。卒于败国。今乃斩之。金人以三镇未得。冬十月复两道入寇。十一月乙酉斡离不犯京师屯刘家寺。闰月粘罕犯京师屯青城。诏康王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构为元帅。宗泽副之。速领兵入卫。丙辰京城失守。辛酉帝如青城。二酋令孙觐撰降表书成。令帝签名。北望拜发。且云其主别立贤君但称宋王。帝默然。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康王开元帅府于相州。癸亥帝自青城回。粘罕请遣使迎康王。使还报不见康王为辞(宋鉴)

  西夏四月。夏人寇边攻震威城。戎酋呼知城朱昭曰。大金约我夹攻。自河以北大金得之。自河以西我国得之。今麟府诸垒悉己归我。公何恃而不降乎。攻甚急城陷昭死之。十一月夏人寇边陷怀德军守贰刘诠杜栩死之(宋鉴)

  丁未靖康二年正月辛卯朔庚子。金粘罕遣人邀帝到营。帝以孙传谢克家辅太子。监国传仍为留守。梅执礼副之。帝出城。仆射何[桌-日+(ㄇ@(人/人))]以下皆从帝至青城。与粘罕相见。留之营中。并留亲王宰相执政学士院礼部太常寺官。余令先归。金人根括金银。帝遣中使归云。朕拘留在此。候金银数足方可还。于是增官根括。搜掘戚里宗室内侍僧道伎术之家。凡八日得金三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衣段一百万。输纳金营。二月丁酉。粘罕遣金牙郎君来责。又发教坊人孟子着内侍蓝折医官周道隆等所藏窖隐金银。凡十八日城内得金七万五千八百两银一百一十四万五千两衣段四万八十四疋。纳金人军前。丁巳金人索郊天仪制及监书图籍印板。戊午金人索大成乐器太常礼制器用以至琴棋博戏之具珍奇图画等物。丙寅粘罕令萧庆读金主诏于帝曰。别立异姓废渊圣为陈留王。保州守坟墓。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仍邀太上皇出城。丁卯太上皇后妃郓王以下三十余人诸王妃公主都尉等皆从。三月丁酉金人册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丁巳太上皇北行。宁德皇后及诸亲王妃嫔以下皆行。由滑州路进发。斡离不军护送。四月庚申朔。渊圣皇帝北行。皇后皇太子偕行。由郑州路进发。粘罕军护送。渊圣率后诸王望拜城中泣别宗庙。哭声震动青城。庚午元祐皇后孟氏垂帘听政。邦昌以太宰退处资善堂(邦昌僭位凡三十三日。元祐孟太后哲宗后也。时六宫有位者皆从二帝。惟后以废得存)。癸亥群臣请康王即帝位。辛巳康王至单州。壬午至虞城县。邦昌闻车驾至南京。排辨舆辇冠冕服御仪物。百官有司各以其职并赴南京以备册礼。癸未康王次应天府(今归德府隋曰宋州豫域)。翌日诣鸿庆宫朝三殿御容张邦昌至。伏地恸哭请罪。王慰抚之。甲申耿南仲等议。改元建炎。以有宋火德之祥也。戊子太后遣使赍手书。略曰。今闻涓辰之吉受册有期。将同日月之照临。行布风雷之号令。天命所属。黎民咸竭于欢心。神器既安。衰老愿谐于素志。康王乃以己丑即帝位于南京

  高宗

  讳构。徽宗第九子。封康王。靖康二年五月康寅朔。改元建炎。以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窜张邦昌于潭州。寻赐死。建炎三年三月。御营司都统制苗傅副统制刘正彦作乱。逼帝逊位太子。居帝睿圣宫。太后垂帘听政。十一日改年曰明受。张浚.吕颐浩.辛永宗.刘光世.韩世忠等勤王。上复辟幸建康。秋七月韩世忠生擒苗刘。脔于建康市。议驻劄越州发建康。金人犯建康陷杭州。帝航海至温州。复回越州。车驾如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壬寅。帝发越州。丙午驻驿临安府。久之秦桧自金回。专主和议。徽宗.钦宗.郑后.邢后相继崩于五国城。金还河南地及梓宫以和(赞于越州)。继而复入寇。张浚韩世忠岳飞吴麟等大败之。遂遁去。帝颁黄庭坚所书戒石铭于州县。兴太学。建二馆。开经筵。躬籍田。正经界。秦桧不能体上意。罢诸将之权以沮忠义之气。卒使境土不能复也。帝年二十一岁即位。在位三十六年。禅位孝宗。自称太上皇居德寿宫。年八十二岁崩(宋续通鉴) 建炎(四年)绍兴(三十二年)

  丁未 建炎元年 冬十月车驾狩扬州大金 天会五年西夏戊申 建炎二年正月诏金山住持克勤入对扬州赐号圜悟禅师普灯大金 天会六年西夏

  冬十月四日。苏州北禅天台法主净梵入寂。梵传慧明。明传蕴尧。报慈法师也(兰陵集释统僧传)

  己酉 建炎三年大金 天会七年西夏

  诸天行位 秋八月二十一日。杭州上天竺慧觉法师齐璧入寂。石林叶梦得铭其塔。璧着普贤观经疏三卷祖源记二卷。嗣子神涣.如湛.法久。涣尝考论诸天行位。以君臣宾主男女本迹为纲目。谓大梵尊天君临三界统上冠下。诸天皆其臣属也。大梵为三界主。三目摩醯为大千主。帝释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主领八部。虽君臣不同。要各有主义。若大辩在山泽。功德在北天园中。皆客寄耳。实无所主领也。梵释四王是男天。功德大辩地神树神皆女天。不可使男女失序。况鬼子母有女名。功德天有男名。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可谓之以母从子。其可居天主之上乎。梵释四王本是地住菩萨。金刚密迹本护千兄成佛。不揣其本而齐其迹可乎。知此四义然后始可与言天矣。焕有三弟子。曰总庵妙心.常斋法拜.觉庵简言。言传鉴堂思义。宝庆绍定间住上竺(释统僧传)

  护国金光明忏 冬十月。帝狩台州至金鳌山寺。寂然空静唯广殿香清。有白发僧老甚。祷诸天于佛前。忧时保国语意诚笃。帝悦而问之。对曰。护国金光明三昧忏也。是后驻跸杭州。辇下诸巨刹岁赐金帛。修金光明期忏。实本于此(赵彦惠拥炉闲话)

  庚戌 建炎四年春二月驾狩温州驻江心寺因改曰龙翔大金 天会八年西夏

  齐

  金人粘罕谓张邦昌之死。请于国主。乃以河南之地。九月九日册立济南守刘豫为帝于大名圆号大齐。年曰阜昌。宋屡征讨之。豫屡败恤。至丁巳年。金主以刘豫不能立国遂废豫。齐立八年亡。豫生景州。守济南(金志)

  辛亥 绍兴元年秋八月范宗尹罢相秦桧右相大金 天会九年西夏壬子 绍兴二年秋九月秦桧罢相朱胜非复拜右相天会十年西夏癸丑 绍兴三年天会十一年西夏甲寅 绍兴四年九月赵鼎八相太宗崩熙宗立 天会十二年西夏乙卯 绍兴五年天会十三年西夏 大德元年

  宋九月丙辰。驾幸上天竺。以万岁香山供养菩萨。召住持应如赐对。如辩慧称旨。赐金帛祠部度僧牒以勉修造。初绍兴三年七月。龙图阁学士梁如嘉知临安府。奏圆通大师应如住上竺。至是帝悦(上竺纪胜)

  金太宗晟。天会十二年十二月崩。熙宗孝成帝亶立。太祖嫡孙也。宗浚之子。称天会十三年至戊午改元天眷。辛酉改元皇统。己巳皇统九年十二月十日。为从弟岐王亮弑之。孝成在位十六年。幼而聪达。贯宗经业喜文辞威仪。太宗深所爱重。平日嗜杀。晚年性尤暴。宗族大臣皆惧不免。遂相与结约以伺其间而弑之。亮既…

《释氏稽古略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