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也 肇曰。七住所得得此解脫則於諸法通達無閡故心常安住
念定總時辯才不斷 此下二歎智德亦三。此初總歎也。肇曰。念正念。定正定。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念謂之總持辯才七辯也。大論云。一捷疾辯。二利辯。三無盡辯。四不斷。五隨應辯。六義辯。七世間最上辯。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斷。叡曰。念不忘則惠逾增。定不捨則心常一。持善不失則強憶識而惡不生。辯不絕則化無閡備。此四門可以官府萬行故曰也。什曰。菩薩得此四法也。深入堅固經身不失。歷劫逾明故言不斷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二別歎智德。肇曰。具足謂無相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滅以心無為故無德不為。是以施極於施而未嘗施。戒極於戒而未嘗戒。七德而殊功其相不異。乃名具足。方便者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有不失無。在無不捨有。冥空存德。彼我兩濟故曰方便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三約位結也。肇曰。忍即無生惠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則於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曰無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此下二明化他行文二。初明內具化行。後明行化利物內行。復三。初明說法德。次明無畏德。後明名聞德。初說法文二。此初舉堪能轉不退。轉不退輪。肇曰。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通無繫于一人名輪也。諸佛既轉此輪諸大士亦能隨轉也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二釋堪能隨轉。肇曰。諸法殊相無不解。群生異根無不知也。謂由知病識藥故能隨轉也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此下二明蓋眾無畏德文二。此初標也。肇曰。菩薩別有四無所畏。一得聞總持。二知眾生根。三不見能難已使不能答者。四隨問能答善決眾疑。有此四德故能暎蓋大眾
功德智惠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此二釋也。什曰。明備此德所以無畏。肇曰。心以智德為嚴。形以相好為飾。嚴心所以進道。飾形所以靡俗。亦為尊形者示嚴相耳。豈俗飾之在心也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此下三明具名稱德。是即凡以名壞行。聖以名化物。文二。此初標也。肇曰。名自有高而不遠。遠而不高。前聞十方取其遠。今踰須彌取高。高謂高勝也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二釋名高所以由信固也。肇曰。七住已上無生信不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此下二明正化益物文三。一明生善益。二明破惡益。三明獲果益生善又三。此初標二喻。況說法應根普生物善也。肇曰。法寶光無不照。照癡暝也。澤無不潤。潤生死也。喻海有神寶。能放光除暝。亦因光能雨甘露潤枯槁也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二法合也。謂出世善言故稱第一。肇曰。殊類異音既善其言而復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三釋也。凡夫不了緣生故執無因邪因。二乘不了緣滅故滯涅槃。皆非深也。菩薩悟生非生。證滅非滅。使習俱亡故名深入。故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肇曰。深入為智深解也。解法從緣起則邪見無由生。有無二見群迷多惑。大士久盡故無餘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此下二明破惡益文二。初舉二喻。二總結。又前喻破見。後喻破愛見。以迷理愛以滯事固其見則眾惑無由喪。縶其愛則善牙莫能發。故什曰。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說法無畏。上師子吼德音遠振。此明能說實法眾咸敬順猶師子吼威懾群獸也。又肇曰。法音遠震開導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
無有量已過量 此二結歎。然智依理發。德與智冥理。智無邊德何可量。肇曰。既得法身入無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此下三明獲果益文二。初標導師得寶喻也。六師邪導不獲真果。八正利物必至涅槃故借喻焉。肇曰。導眾生入大乘海。採眾法寶使必獲無難。猶海師善導商人必獲夜光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此下二釋能導所以以具權智故也。智達深義能住菩提。權悟眾生往來如幻。所以悲利有情而物不能累大士之德。其在茲焉。故楞伽經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方無畏十八不共 此三明近果歎德也。文三。此初明自證也。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所以辯其等者明一大道理無不極。平若虛空。豈昇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雖未全具佛惠且以近矣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此二明化益文二。初明不生而生。後明應生利物。此初證無相故諸趣自閉不捨大悲而現生五道五道者三趣人天也。肇曰。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生。故現生五道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二明所以應生非己業繫。但為利他作醫王耳。肇曰。法藥善療喻醫王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 此三總結歎也。文四。此初句正報滿也。肇曰。無德不備
無量佛土皆嚴淨 二依報滿也。肇曰。群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彼殊好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三利物德滿。肇曰。法身無形聲應物故形聲耳。豈有見聞而無益哉。叡曰。法身無身。無身故感而後應。感而後應則無應而不會。故使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四自行德滿。肇曰。功不虛設。叡曰。法身無為。為不由己為不由己則動無非時。動無非時故能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此三總結也
其名曰等觀菩薩 此下四列名。叡曰。此諸菩薩或以功行為名。亦有因相得稱非唯一途。亦如今人字耳。宜為可望文。消息無定義也。什曰。等觀四等觀眾生也
不等觀菩薩 智惠分別諸法也
等不等觀菩薩 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薩 什曰。於諸定中自在
法自在王菩薩 什曰。說法中在
法相菩薩 什曰。功德法相現於身也
光相菩薩 什曰。光明之相現於身也
光嚴菩薩 什曰。光明莊嚴身也
大嚴菩薩 什曰。明其身相大莊嚴也
寶積菩薩 什曰。積聚智惠寶也
辯積菩薩 什曰。積聚四辯也
寶手菩薩 什曰。手中出無量寶也
寶印手菩薩 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寶之相。亦云有寶印也
常舉手菩薩 什曰。現已大慈之手撫慰眾生令不恐畏。是以常舉手向人唱言勿怖
常下手菩薩 什曰。現常垂下其手現慈心。屈下無傷物之像
常慘菩薩 什曰。悲念眾生也
喜根菩薩 什曰。喜根喜等也。亦於實相法中生喜及隨喜也
喜王菩薩 什曰。喜有二種。一不淨喜受也。二清淨法喜故言王也
辯音菩薩 什曰。辭辯也
虛空藏菩薩 什曰。實相惠藏如虛空也
執寶炬菩薩 什曰。執惠寶炬除眾冥也
寶勇菩薩 什曰。勇於德寶亦得寶故能勇
寶見菩薩 什曰。以惠寶見諸法
帝網菩薩 什曰。幻術經名帝網也。此大士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故借帝網以名之。又曰。大士施化如帝王法網也
明網菩薩 什曰。明網自說手有網縵放光明也
無緣觀菩薩 什曰。觀時不取相故無緣亦深入觀莫見其所緣
慧積菩薩 什曰。積聚惠也
寶勝菩薩 什曰。功德寶超於世也
天王菩薩 什曰。一假名天人王名天也。二生天諸天也。三賢聖天大士皆現生也
壞魔菩薩 什曰。行壞魔道
電得菩薩 什曰。因事為名
自在王菩薩 什曰。於諸法自在如王之於人
功德相嚴菩薩 什曰。功德之相莊嚴身也
師子吼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令眾生伏也
雷音菩薩 什曰。所說法能令天人歡喜。群邪振悚猶若雷音聞者喜懼也
山相擊音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剛強音聲振擊若兩山相搏
香象菩薩 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菩薩身香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薩 什曰。其香最勝。大士身香亦如是
常精進菩薩 什曰。始終不退
不休息菩薩 什曰。求善不止
妙生菩薩 什曰。生時有妙瑞也。又曰從法化生為妙
華嚴菩薩 什曰。以三昧力現眾花。遍滿虛空大莊嚴也
觀世音菩薩 什曰。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世自在
得大勢菩薩 什曰。有大勢力也。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返振動惡趣休息
梵網菩薩 什曰。梵四梵行慈悲喜拾。網言其多
寶杖菩薩 什曰。或物寶。或法寶以為杖
無勝菩薩 功德超勝也
嚴土菩薩 什曰。淨國土
金髻菩薩 什曰。金在髻
珠髻菩薩 什曰。如意寶珠在其髻中。悉見十方世界及眾生行業果報因緣
彌勒菩薩 什曰。姓也。此曰慈氏。阿逸多字也。此云無勝。南天竺婆羅門子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什曰。秦言妙德。以法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也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此五結眾數。肇曰。歎德列名。所存名以證經也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此下三列雜眾。此梵王眾。肇曰。尸棄梵王名。秦言頂髻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此帝釋眾忉利天主也。肇曰。一佛土百億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梵釋。故言餘亦或從他佛土來
并餘大威力諸天 此諸天眾。肇曰。除上梵釋餘大天也
龍 此下八部眾也。肇曰。龍有二種。地龍虛空龍。種有四生也
神 肇曰。神受善惡雜報其形勝。人劣天身輕微難見也
夜叉 肇曰。秦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門閤
乾闥婆 此云香蔭。肇曰。天樂神也。居地上寶山中天須樂時。此神體上有異相現。然後上也
阿修羅 肇曰。秦言不飲酒。此神類男醜女端正。有大威力能與天共鬥也
迦樓羅 肇曰。金翅鳥神也
緊那羅 肇曰。秦言人非人。其形似人而頭上有一角。遂稱為人非人。亦天樂神小不如乾闥婆
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肇曰。蟒神也。此八神皆有大神力。能自變形在坐聽法
諸比丘比丘尼 此下四眾也。肇曰。比丘義同上尼女名也。上八千比丘別稱得道者
優婆塞 肇曰。義名信士…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