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77卷85页码:P0440
唐 道掖撰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 ▪第9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於牛迹乎。日光者。肇曰。明昧之殊其喻若此而欲等之者何耶。有說大道法性喻法身也。大海廣納喻般若也。日光破闇喻解脫也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道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此二富樓那下結過訶責也。肇曰。未得無生忍心皆有退忘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三令識宿命。肇曰。淨名將開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諸比丘暫識宿命。自知曾於五百佛所殖眾得本。曾已迴此功德向無上道。此其本意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 此四大志開發感恩致敬也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 此五更為說法定力暫加事不可久欲令自悟。要因說法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此六聞法悟理於無上道獲不退也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 此七自念敬伏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也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羅門姓也。以本姓為名。弟子中解義第一。有說迦旃延。此云文飾也。又云剃髮種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門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 二略釋文二。此初佛先略說。肇曰。如來常略說。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無為法寂滅不動。此二言總一切法盡故言略也。生曰。為悟所津若出由戶也

  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二迦旃延廣演。義者義。理小乘以無常等五為理。大乘以一實相為理。由悟此理證道。非餘故云要也。肇曰。如來言說未常有心。故其所說法未嘗有相。迦旃延不喻玄旨故於入室之後皆以相說也。何則如來去常故說無常。非謂是無常。去樂故言苦。非謂是苦。去實故言空。非謂是空。去我故言無我。非謂是無我。去相故言寂滅。非謂是寂滅。此五者可謂無言之教無相之談。而迦旃延造極不同聽隨心異聞無常。則取其流動至聞寂滅。亦取其滅相。此言同旨異。迦旃延所以惑也。生曰。存旨而不在辭故曰演其義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此三廣引彈事。又三。初總呵。次示真。後得益。此初也。是法生滅小乘義也。悟生滅本不生滅實相義也。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故無無影。無相故無心。然則心隨事轉。行因用起。見法生滅故心有生滅。悟法無生則心無生滅。迦旃延聞無常義。謂法有生滅之相。法有生滅之相故影響其心。同於生滅也。夫實相幽深妙絕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之能言。如何以生滅心行而欲說乎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此二示真實相義也。此下五義破執。名殊而實相之理一也。肇曰。小乘觀法生滅為無常義。大乘以不生不滅為無常義。無常名同而幽致超絕。生曰。夫言無常者據事滅驗之也。終苟有滅始無然乎。始若果然則生非定矣。生不定生滅熟定哉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肇曰。有漏五陰受染生死名受陰也。小乘取受陰起則眾苦生為苦義。大乘通達受陰內外常空本自無起。誰生苦者。此真苦義。大經云。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諦。餘義例此可見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義也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肇曰。小乘以封我為累。故尊於無我。無我既尊則於我為二。大乘是非齊旨二者不殊為無我義也。又曰。諸義例此亦同不二為實相也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肇曰。小乘以三界熾然滅之以求無為。夫熾然既形滅名以生。大乘觀法本自不然。今何所滅。不然不滅乃真寂滅也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 此三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也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剎利種也。弟子中天眼第一。又云無滅。一燈照佛九十劫來善根不滅。今得天眼第一。又常受如意報故生剎利種。乃至得道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二略釋。文二。此初梵王問也。阿那律修證天眼。梵王業報天眼。欲比其優劣故致問也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二阿那律答也。肇曰。時手執此果故即以為喻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 此下三廣引。文五。一難偽。二受屈。三問真。四申述。五發心。初文二。先雙定。後雙難。此初定也。吳本云。為受相耶。無受相耶。此難意云。天眼所見為取相耶。為不取相耶。小乘依俗禪得天眼故取相見。大乘依實相定得天眼。故見而不相也。肇曰。三界報身六情諸根從結業起名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諸根不由結業生名為無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無作故無所不作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此二難也。二乘依四禪得五通。與外道等也。肇曰。外道修俗禪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見聞之境也。此有作相也。欲等之乎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若菩薩實相三昧得真天眼。所見十方皆是無為不應有分別之見。肇曰。若無作相即是法身無為之相。豈容見聞近遠之言。天台云。二乘依四禪得五通則與外道等。若觀四諦斷惑擇滅無為雖異外道則無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 二受屈也。肇曰。欲言作相則同外道。欲言無作則違前見意故不知所答

  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執有真天眼者 此三梵王歎問。肇曰。諸梵謂天眼正以徹視遠見為理。而淨名致詰殊違本途疑有真異故致斯問者也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此四答真也。肇曰。真天眼謂如來法身無相之目也。幽燭微形巨細兼睹。萬色彌曠有若目前。未常不見而未常有見。故無眼色之二相。二乘在定則見。出定不見。如來未曾不見故常在三昧也。叡曰。如來天眼入佛眼中雖緣無緣故不以二相。有說不以淨穢二相。有說不以動寂二相也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 此五最勝發心。肇曰。其所發明成立若此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也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二略釋文二。初來問。後為解。此初也。肇曰。愧其所犯不敢問佛。以優波離持律第一故從問也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二為解。持律有二。一法身性淨之律。二陰身身口之律。今優波離持身口之律。見罪生滅壞法身無相之律故為訶也。肇曰。如法。謂依戒律決其罪之輕重。示其悔過法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此三廣引中文二。初彈呵。二二比丘歎伏。一初呵文六。初直呵勸。二解釋所以。三引證。四問答。五分別。六結成。此即初呵無重增兼勸直滅。小乘以犯戒為罪生。大乘以取相為罪生。既令見罪懺悔。是名重增。又二比丘迷於實相妄見罪生。今來懺悔。又見罪滅重增滅見故云重增。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結其罪則封累彌厚。封累彌厚則罪垢彌增。當直說法空令悟罪。不實封累情除則罪垢斯滅矣。天台云。懺悔法有三。一者戒門。依律法懺。是二功德門。謂禮佛誦經般舟方等道場法。是三無生門。令悟罪性空。若達罪性與福無異是也。今淨名示此無生懺也

  所以者何。彼罪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此二解釋也。肇曰。夫罪累之生因緣所成。求其實性不在。三處如殺因彼。我彼我即內外也。自我即非殺。自彼亦非殺。彼我既非。豈在中間。眾緣所成尋之悉虛也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此三引佛語證文。有引。有釋。有結。有類也。肇曰。逆知其本也。夫執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見其子。佛言。眾生垢淨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處心既無在。罪垢可知也。諸法亦然者。肇曰。萬法云云。皆由心起。豈獨垢淨之然哉。故諸法亦然。不離於如。如謂如本相也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此四問答比小明大也。文有問答釋三。肇曰。得解脫時謂其初成羅漢得第九解脫。爾時心冥一義無復心相。欲以其心類明眾生心故先定其言也

  我言不也 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三比釋也。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眾生心相無垢理不得異。但見與不見為殊耳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 此五分別本性無垢文三。初明妄垢非垢。次明諸法不住。後明內心妄見。此初也。生曰。垢實無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無妄想垢即淨也。妄想者妄分別之想也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倒心見垢離倒則非垢生。曰見正轉也。見轉於內則妄分別外事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取我即著垢。離我則無垢也。肇曰。見罪則存我也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二明諸法不住故無自性。肇曰。成前無相常淨義也。諸法如電新新不停。一起一滅不相待也。彈指頃有六十念過。諸法乃至一念頃住。況欲久停無住則如幻如。幻則不實。不實則為空。空則常淨。然則物物斯淨。何有罪累於我哉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相生 此三明妄見也。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明內心妄見。俱辨空義。內外為異…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