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七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分别法施品第十三
菩萨于财施应如是修学又应修学法施如说
众施法施最 智者应修行
一切布施中第一最上最妙。所谓法施。是施智者所应行。问曰。何故但言智者应行法施。答曰。不智者若行法施即说异论。说异论故自失利亦失他利。问曰。何谓异论。答曰。佛欲灭度时告阿难。从今日后依修多罗莫依人。阿难云何名依修多罗不依人。有比丘来作是言。我现从佛闻现从佛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舍。审谛听已应以经律捡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应报是比丘言。是法或非佛所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应除却。复有比丘来作是言。彼住处有大众。有明经上座善说戒律。我现从彼闻。现从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舍。审谛听已应以经律捡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应报是比丘言。长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应除却。复有比丘来作是言。彼住处多诸比丘。持修多罗持毗尼持摩多罗迦。我现从彼闻现从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舍。审谛听已应以经律捡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应报是比丘言。长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应除却。复有比丘来作是言。彼住处中有长老比丘。多知多识人所尊重。我现从彼闻现从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舍。审谛听已应以经律捡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应报是比丘言。长老彼诸比丘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应除却。是四名异论。是故言智者不依异论而行清白法施。问曰。云何知诸施中法施第一。答曰。经说有二施财法施。二施之中法施为上。复次
决定王经中 赞说法功德
及说法仪式 应常修习行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如决定王大乘经中称赞法师功德及说法仪式随顺修学。谓说法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转。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善能安住陀罗尼门。深信乐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进持戒清净。三者不乐一切生处。不贪利养。不求果报。四者于三解脱心无有疑。又能善起诸深三昧具足威仪。忆念坚固有念安慧。不调戏不轻躁。不无羞不痴乱。言无错谬守护诸根不贪美味。善摄手足所念不忘。乐行头陀分别世间出世间法。心无疑悔言辞章句不可穷尽。为诸听者求安隐利不求他过。有如是法应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佛告阿难。说法者应说何法。阿难。所可说法不可示不可说无相无为。世尊。法若尔者云何可说。阿难。是法甚深。如来以四相方便而为演说。一以音声。二以名字。三以语言。四以义理。又以四因缘而为说法。一者为度应度众生。二者但说色受想行识名字。三者以种种文辞章句利益众生。四者虽说名字而亦不得。譬如钵油清净无垢。于中观者自见面相。阿难。汝若见若闻智慧男子若持戒女人若圣弟子能作是说我于钵油见实人不。世尊我不闻不见智慧男子持戒女人若圣弟子能作是言我于钵油见真实人。何以故。智者先知钵油非有何况有人。但以假名说言钵油而见人相。阿难。如来亦复如是。但以名字假有所说。阿难。如来以四因缘而为说法。众生闻者心得安乐。种涅槃因。如来说法音声遍满十方世界。众生闻者心得欢喜。离诸恶趣生兜术天。如来声中无男无女。男不取女相女不取男相。如来音者不恼众生不坏诸法。但为示现音声之性。说法者应习行是事。应随所行而为法施。施者受者所得果报。后当广说
归命相品第十四
上已解说财施法施。今更分别
白衣在家者 应多行财施
余诸善行法 今当复解说
是二施中。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人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若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说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余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是事出家者所宜。非在家者所行。又说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是故身自善 能令彼行善
自身得寂灭 能令人得寂
善法寂灭。是出家者之所应行。又出家之人于听法者恭敬心胜。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又妨行远离阿练若处空闲林泽。出家之人若乐财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若行财施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若不从事无由得财。若出入聚落见闻声色。诸根难摄发起三毒。又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薄。又与白衣从事。利养垢染发起爱恚悭嫉烦恼。惟心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致死。或得死等诸恼苦患贪着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诸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如是广说在家菩萨所行财施。余诸善行今当说之。发心菩萨先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从三归所得功德。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
归依佛法僧 菩萨所应知
菩萨应当如实善解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问曰。云何名为归依佛。答曰
不舍菩提心 不坏所受法
不舍大悲心 不贪乐余乘
如是则名为 如实归依佛
菩提心者。发心求佛不休不息不舍是心。不坏所受法者。谓菩萨各受所乐善法戒行。是行应行是不应作。若应诸波罗蜜。若应四功德处。如是等种种善法。为利益众生故。受持修行不令毁缺。大悲心者欲度苦恼众生为求佛道乃至梦中亦不离大悲。不贪余乘者。深信乐佛道故。不贪声闻辟支佛乘。有是法故。当知如实归依佛。问曰。云何名为归依法。答曰
亲近说法者 一心听受法
念持而演说 名为归依法
说法者于佛深法解说敷演。开示善恶断诸疑惑。常数亲近往至其所。供养恭敬一心听受。以忆念力执持不忘。思惟筹量随顺义趣。然后为人如知演说。以是法施功德。回向佛道。是名归依法。问曰。云何名为归依僧。答曰
若诸声闻人 未入法位者
令发无上心 使得佛十力
先以财施摄 后乃以法施
深信四果僧 不分别贵众
求声闻功德 而不证解脱
是名归依僧 又应念三事
声闻人者成声闻乘。未入法位者。于声闻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发佛道心而得十力。若入法位者终不可令发无上心。设或发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罗蜜中尊者须菩提所说。已入正法位。不能发无上心。何以故。是人于生死已作障隔。不复往来生死。发无上心先以财施。摄者。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所须之物摄。出家者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杂香涂香摄。在家者以摄因缘生亲爱心。所言信受然后法施。令发无上道心果。僧者四向四果。众者于佛法中。受出家者相。具持诸戒未有果向不分别。如是僧以离恩爱奴故名为贵僧。信乐空无相无愿。而不分别戏论。依止是僧名为归依僧。求声闻功德而不证解脱者。知是僧持戒具足禅定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三明六通心得自在有大威德。舍世间乐出魔境界。利誉称乐不以为喜。衰毁讥苦不以为忧。常行六舍得八解脱随佛所教。有行道者有解脱者行一道者。破二种烦恼。善知三界。善通四谛善除五盖。安住六和敬法。具足七不退法八大人觉。舍离九结得声闻十种力。成就如是诸功德者。名为佛弟子众求如是功德。不求其解脱。何以故。深心信乐佛无碍解故。是名归依僧。复次若闻章句文字法。即得念实相法。名为归命法。若见声闻僧即念发菩提心诸菩萨众是名归依僧。见佛形像即念真佛是故归依佛。问曰。云何名为念真佛。答曰。如无尽意菩萨经中说念佛三昧义。念真佛者。不以色。不以相。不以生。不以性。不以家。不以过去未来现在。不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以见闻觉知。不以心意识。不以戏论行。不以生灭住。不以取舍。不以忆念分别。不以法相。不以自相。不以一相。不以异相。不以心缘数。不以内外。不以取相觉观。不以入出。不以形色相貌。不以所行威仪。不以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不以十力四无所畏诸佛法。如实念佛者。无量不可思议。无行无知无我我所。无忆无念。不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形无碍无发无住无非住。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识。不住眼色不住眼识。不住耳声不住耳识。不住鼻香不住鼻识。不住舌味不住舌识。不住身触。不住身识。不住意法不住意识。不住一切诸缘。不起一切诸相。不生一切动念忆想分别等。不生见闻觉知。随行一切正解脱相。心不相续灭诸分别。破诸爱恚坏诸因相。除断先际后际中际。究畅明了无有彼此。无动故无喜。不受味故无乐。本相寂灭故无热。心无所营故解脱。相无色故无身。不受故无受。无想故无结。无行故无为。无知故无识。无取故无行。不舍故非不行。无处故无住。空故无来。不生故无去。一切忆念心心数法及余诸法。不…
《十住毗婆沙论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