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四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
非阴不离阴 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来
若如来实有者。为五阴是如来。为离五阴有如来。为如来中有五阴。为五阴中有如来。为如来有五阴。是事皆不然。五阴非是如来。何以故。生灭相故。五阴生灭相。若如来是五阴。如来即是生灭相。若生灭相者。如来即有无常断灭等过。又受者受法则一。受者是如来。受法是五阴。是事不然。是故如来非是五阴。离五阴亦无如来。若离五阴有如来者。不应有生灭相。若尔者。如来有常等过。又眼等诸根不能见知。但是事不然。是故离五阴亦无如来。如来中亦无五阴。何以故。若如来中有五阴。如器中有果水中有鱼者。则为有异。若异者。即有如上常等过。是故如来中无五阴。又五阴中无如来。何以故。若五阴中有如来。如床上有人器中有乳者。如是则有别异。如上说过。是故五阴中无如来。如来亦不有五阴。何以故。若如来有五阴。如人有子。如是则有别异。若尔者。有如上过。是事不然。是故如来不有五阴。如是五种求不可得。何等是如来。问曰。如是义求如来不可得。而五阴和合有如来。答曰
阴合有如来 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若如来五阴和合故有。即无自性。何以故。因五阴和合有故。问曰。如来不以自性有。但因他性有。答曰。若无自性。云何因他性有。何以故。他性亦无自性。又无相待因故。他性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名为他。复次
法若因他生 是即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来
若法因众缘生。即无有我。如因五指有拳。是拳无有自体。如是因五阴名我。是我即无自体。我有种种名。或名众生人天如来等。若如来因五阴有。即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若无我云何说名如来。是故偈中说。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复次
若无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离自性他性 何名为如来
若无自性。他性亦不应有。因自性故名他性。此无故彼亦无。是故自性他性二俱无。若离自性他性。谁为如来。复次
若不因五阴 先有如来者
以今受阴故 则说为如来
今实不受阴 更无如来法
若以不受无 今当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无有无受法 而名为如来
若于一异中 如来不可得
五种求亦无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阴 不从自性有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若未受五阴。先有如来者。是如来今应受五阴。已作如来。而实未受五阴时先无如来。今云何当受。又不受五阴者。五阴不名为受。无有无受而名为如来。又如来一异中求不可得。五阴中五种求亦不可得。若尔者。云何于五阴中说有如来。又所受五阴。不从自性有。若谓从他性有。若不从自性有。云何从他性有。何以故。以无自性故。又他性亦无。复次
以如是义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当以空 而说空如来
以是义思惟。受及受者皆空。若受空者。云何以空受。而说空如来。问曰。汝谓受空受者空。则定有空耶。答曰不然。何以故
空则不可说 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 但以假名说
诸法空则不应说。诸法不空亦不应说。诸法空不空亦不应说。非空非不空亦不应说。何以故。但破相违故。以假名说。如是正观思惟。诸法实相中。不应以诸难为难。何以故
寂灭相中无 常无常等四
寂灭相中无 边无边等四
诸法实相。如是微妙寂灭。但因过去世。起四种邪见。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常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寂灭中尽无。何以故。诸法实相。毕竟清净不可取。空尚不受。何况有四种见。四种见皆因受生。诸法实相无所因受。四种见皆以自见为贵。他见为贱。诸法实相无有此彼。是故说寂灭中无四种见。如因过去世有四种见。因未来世有四种见亦如是。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问曰。若如是破如来者。则无如来耶。答曰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邪见有二种。一者破世间乐。二者破涅槃道。破世间乐者。是粗邪见。言无罪无福。无如来等贤圣。起是邪见舍善为恶。则破世间乐。破涅槃道者。贪着于我。分别有无。起善灭恶。起善故得世间乐。分别有无故不得涅槃。是故若言无如来者。是深厚邪见。乃失世间乐。何况涅槃。若言有如来。亦是邪见。何以故。如来寂灭相。而种种分别故。是故寂灭相中。分别有如来。亦为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诸法实相性空故。不应于如来灭后思惟若有若无。若有无。如来从本已来毕竟空。何况灭后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戏论名忆念取相分别此彼。言佛灭不灭等。是人为戏论。覆慧眼故不能见如来法身。此如来品中。初中后思惟。如来定性不可得。是故偈说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此品中思惟推求。如来性即是一切世间性。问曰。何等是如来性。答曰。如来无有性。同世间无性
中论观颠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问曰
从忆想分别 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 皆从众缘生
经说因净不净颠倒。忆想分别生贪恚痴。是故当知有贪恚痴。答曰
若因净不净 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 故烦恼无实
若诸烦恼。因净不净颠倒。忆想分别生。即无自性。是故诸烦恼无实。复次
我法有以无 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 有无亦不成
我无有因缘若有若无而可成。今无我诸烦恼云何以有无而可成。何以故
谁有此烦恼 是即为不成
若离是而有 烦恼则无属
烦恼名为能恼他。恼他者应是众生。是众生于一切处推求不可得。若谓离众生但有烦恼。是烦恼则无所属。若谓虽无我而烦恼属心。是事亦不然。何以故
如身见五种 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如身见。五阴中五种求不可得。诸烦恼亦于垢心中。五种求亦不可得。又垢心于烦恼中。五种求亦不可得。复次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诸烦恼
净不净颠倒者。颠倒名虚妄。若虚妄即无性。无性则无颠倒。若无颠倒。云何因颠倒起诸烦恼。问曰
色声香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是六入三毒根本。因此六入生净不净颠倒。因净不净颠倒生贪恚痴。答曰
色声香味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炎梦 如乾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 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 亦如镜中像
色声香味触法自体。未与心和合时。空无所有。如炎如梦。如化如镜中像。但诳惑于心无有定相。如是六入中。何有净不净。复次
不因于净相 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 是故无不净
若不因于净。先无有不净。因何而说不净。是故无不净。复次
不因于不净 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 是故无有净
若不因不净。先无有净。因何而说净。是故无有净。复次
若无有净者 何由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 何由而有恚
无净不净故。则不生贪恚。问曰。经说常等四颠倒。若无常中见常。是名颠倒。若无常中见无常。此非颠倒。余三颠倒亦如是。有颠倒故。颠倒者亦应有。何故言都无。答曰
于无常着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若于无常中着常。名为颠倒。诸法性空中无有常。是中何处有常颠倒。余三亦如是。复次
若于无常中 着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若着无常言是无常。不名为颠倒者。诸法性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谁为非颠倒。余三亦如是。复次
可着著者着 及所用着法
是皆寂灭相 云何而有着
可著名物著者名作者。著名业。所用法名所用事。是皆性空寂灭相。如如来品中所说。是故无有着。复次
若无有着法 言邪是颠倒
言正不颠倒 谁有如是事
著名忆想分别此彼有无等。若无此著者。谁为邪颠倒。谁为正不颠倒。复次
有倒不生倒 无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生
若于颠倒时 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 谁生于颠倒
已颠倒者。则更不生颠倒。已颠倒故。不颠倒者亦不颠倒。无有颠倒故。颠倒时亦不颠倒。有二过故。汝今除憍慢心。善自观察。谁为颠倒者。复次
诸颠倒不生 云何有此义
无有颠倒故 何有颠倒者
颠倒种种因缘破故。堕在不生。彼贪着不生。谓不生是颠倒实相。是故偈说。云何名不生为颠倒。乃至无漏法尚不名为不生相。何况颠倒是不生相。颠倒无故何有颠倒者。因颠倒有颠倒者。复次
若常我乐净 而是实有者
是常我乐净 则非是颠倒
若常我乐净是四实有性者。是常我乐净则非颠倒。何以故。定有实事故。云何言颠倒。若谓常我乐净倒是四无者。无常苦无我不净。是四应实有。不名颠倒。颠倒相违故名不颠倒。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常我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若常我乐净是四实无。无故无常等四事亦不应有。何以故。无相因待故。复次
如是颠倒灭 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 诸行等亦灭
如是者如其义。灭诸颠倒故。十二因缘根本无明亦灭。无明灭故三种行业。乃至老死等皆灭。复次
若烦恼性实 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其性
若诸烦恼即是颠倒。而实有性者。云何可断。谁能断其性。若谓诸烦恼皆虚妄无性而可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烦恼虚妄 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无性
若诸烦恼虚妄无性。则无所属。云何可断。谁能断无性法◎
◎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问曰。破四颠倒。通达四谛。得四沙门果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
《中论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