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四 ▪第2页
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来藏以为乐。以颠倒取一切法皆苦。修行如来藏苦。乐苦修行。以不知不觉故。应修行如来藏我。而不修行如来藏以为我。以颠倒取一切法无我。修行如来藏无我。乐无我修行。以不知不觉故。应修行如来藏净。而不修行如来藏以为净。以颠倒取一切法不净。修行如来藏不净。乐不净修行。以不知不觉故。如是声闻辟支佛等。一切不能如实随顺法身修行。以是义故。第一彼岸常乐我净法。非彼声闻辟支佛等所知境界。如是乐颠倒无常苦无我不净相等。彼如来藏非其境界。如是之义大般涅槃修多罗中。池水譬喻广明此义应知。彼经中言。迦叶。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集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等以为真实。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复应当知。先所修集四法相貌悉是颠倒。欲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净想故。又散乱心失空众生者。谓初发心菩萨。离空如来藏义。以失变坏物修行。名为空解脱门。此以何义。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法断灭后时得涅槃。如是菩萨失空如来藏修行。又复有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行令得彼空。彼人不知空以何等法是如来藏。偈言
不空如来藏 谓无上佛法
不相舍离相 不增减一法
如来无为身 自性本来净
客尘虚妄染 本来自性空
此偈明何义。不减一法者。不减烦恼。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舍离清净体故偈言不相舍离相不增减一法故。是故圣者胜鬘经言。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故。如是以何等烦恼以何等处无。如是如实见知名为空智。又何等诸佛法。何处具足有。如是如实见知名不空智。如是明离有无二边如实知空相。此二偈中明如是义。又众生若离如是空智。彼人则是佛境界外名不相应。不得定不得一心。以是义故。名散乱心失空众生。何以故。以离第一义空智门无分别境界不可得证不可得见是故圣者胜鬘经言。世尊。如来藏智名为空智。世尊。如来藏空智者。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本所不见。本所不得。本所不证。本所不会。世尊。一切苦灭唯佛得证。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灭苦道故。如是此如来藏。以法界藏故。身见等众生不能得见。已说以身见相对治真实法界未现前故。又如是出世间法身如来藏。非颠倒众生境界。已说以无常等世间法对治出世间法界未现前故。又如是自性清净法界如来空藏。非散乱心失空众生境界。已说以烦恼垢客尘染。空自性清净功德法不相舍离。出世间法身得名故。此明何义。又依一味等味法界无差别智门观察出世间自性清净法身。是名如实知见真如。是故经说。十住菩萨唯能少分见如来藏。何况凡夫二乘人等。是故偈言
譬如薄云中 见虚空有日
净慧诸圣人 见佛亦如是
声闻辟支佛 如无眼目者
不能观如来 如盲不见日
所知一切法 有无量无边
遍虚空法界 无量智能见
诸如来法身 充满一切处
佛智慧能见 以无量智故◎
◎究竟一乘宝性论为何义说品第七
问曰。真如佛性如来藏义住无障阂究竟菩萨地。菩萨第一圣人亦非境界。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若如是者。何故乃为愚痴颠倒凡夫人说。答曰。以是义故。略说四偈
处处经中说 内外一切空
有为法如云 及如梦幻等
此中何故说 一切诸众生
皆有如来性 而不说空寂
以有怯弱心 轻慢诸众生
执着虚妄法 谤真如佛性
计身有神我 为令如是等
远离五种过 故说有佛性
此四行偈以十一偈略释应知。偈言
诸修多罗中 说有为诸法
谓烦恼业等 如云等虚妄
烦恼犹如云 所作业如梦
如幻阴亦尔 烦恼业生故
先已如是说 此究竟论中
为离五种过 说有真如性
以众生不闻 不发菩提心
或有怯弱心 欺自身诸过
未发菩提心 生起欺慢意
见发菩提心 我胜彼菩萨
如是憍慢人 不起正智心
是故虚妄取 不知如实法
妄取众生过 不知客染心
实无彼诸过 自性净功德
以取虚妄过 不知实功德
是故不得生 自他平等慈
闻彼真如性 起大勇猛力
及恭敬世尊 智慧及大悲
生增长五法 不退转平等
无一切诸过 唯有诸功德
取一切众生 如我身无异
速疾得成就 无上佛菩提
究竟一乘宝性论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
论曰。已说有垢如。自此以下说无垢如应知。无垢如者。谓诸佛如来。于无漏法界中远离一切种种诸垢。转杂秽身得净妙身。依八句义略差别说彼真如性无漏法身应知。何等为八偈言
净得及远离 自他利相应
依止深快大 时数如彼法
是名八种句义。次第一偈示现八种义者。何谓八种。一者实体。二者因。三者果。四者业。五者相应。六者行。七者常。八者不可思议。实体者。向说如来藏不离烦恼藏所缠。以远离诸烦恼转身得清净。是名为实体应知。偈言净故。是故圣者胜鬘经言。世尊。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故。因者。有二种无分别智。一者出世间无分别智。二者依出世间智。得世间出世间依止行智是名为因。偈言得故。果者。即依此得得证智果。是名为果。偈言远离故。业者。有二种远离。一者远离烦恼障。二者远离智障。如是次第故名远离。如是远离自利利他成就。是名为业。偈言自他利故。相应者。自利利他得无量功德。常毕竟住持。是名相应。偈言相应故。行常不思议者。谓三种佛法身。无始世界来作众生利益常不休息。不可思议。偈言依止深快大故。以是义故。略说偈言
实体因果业 及以相应行
常不可思议 名佛地应知
又依实体依因。于佛地中及得彼方便因故。说三偈
向说佛法身 自性清净体
为诸烦恼垢 客尘所染污
譬如虚空中 离垢净日月
为彼厚密云 罗网之所覆
佛功德无垢 常恒及不变
不分别诸法 得无漏真智
此三行偈以四行偈略释应知。偈言
佛身不舍离 清净真妙法
如虚空日月 智离染不二
过恒沙佛法 明净诸功德
非作法相应 不离彼实体
烦恼及智障 彼法实无体
常为客尘染 是故说云喻
远离彼二因 向二无分别
无分别真智 及依彼所得
此偈明何义。向说转身实体清净。又清净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自性清净。二者离垢清净。自性清净者。谓性解脱无所舍离。以彼自性清净心体不舍一切客尘烦恼。以彼本来不相应故。离垢清净者。谓得解脱。又彼解脱不离一切法。如水不离诸尘垢等而言清净。以自性清净心远离客尘诸烦恼垢更无余故。又依彼果离垢清净故。说四偈
如清净池水 无有诸尘浊
种种杂花树 周匝常围绕
如月离罗睺 日无云翳等
无垢功德具 显现即彼体
蜂王美味蜜 坚实净真金
宝藏大果树 无垢真金像
转轮圣王身 妙宝如来像
如是等诸法 即是如来身
此四行偈以八行偈略释应知。偈言
贪等客烦恼 犹如浊水尘
无分别上智 果法如池水
示现佛法身 一切诸功德
依彼证智果 是故如是说
贪如浊水尘 净法杂垢染
可化诸众生 如绕池藕花
禅定习气润 远离嗔罗睺
以大慈悲水 遍益诸众生
如十五日月 远离云罗网
光明照众生 能除诸幽闇
佛无垢日月 离痴云罗网
智光照众生 除灭诸黑闇
得无等等法 能与妙法味
诸佛如蜜坚 远离蜂糩障
真实妙功德 除断诸贫穷
能与解脱势 故说金树喻
法宝真实身 增上两足尊
胜色毕竟成 故说后三喻
又向说以二种智依自利利他业。何者为二。一者出世间无分别智。二者依出世间无分别智。转身得身行因远离烦恼。得证智果故。又何者是成就自利。谓得解脱远离烦恼障远离智障。得无障碍清净法身。是名成就自身利益。又何者是成就他利益。既得成就自身利已。无始世来自然依彼二种佛身。示现世间自在力行。是名成就他身利益。又依自利利他。成就业义故。说四偈
无漏及遍至 不灭法与恒
清凉不变异 不退寂净处
诸佛如来身 如虚空无相
为诸胜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现微妙色 出于妙音声
令嗅佛戒香 与佛妙法味
使觉三昧触 令知深妙法
细思惟稠林 佛离虚空相
此四行偈以八行偈略释应知。偈言
略说二种法 业智应当知
满足解脱身 清净真法身
解脱身法身 二及一应知
谓无漏遍至 及究竟无为
烦恼尽无漏 及习气灭故
无阂及无障 智遍至应知
无为以不灭 实体不失故
不失名为本 恒等句解释
对于恒等句 有四失应知
死无常及转 不可思议退
以无死故恒 以常故清凉
不转故不变 寂静故不退
彼究竟足迹 净智白法体
具足色声等 示现于诸根
如虚空无相 而现色等相
法身亦如是 具六根境界
此偈明何义。经中说言。如虚空相诸佛亦尔者。此依第一义。诸佛如来清净法身自体相不共法故。作如是说。以是义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故。此明何义。以依如来第一义谛清净法身明如是义。又依相应义故。说二偈
如空不思议 常恒及清凉
不变与寂静 遍离诸分别
一切处不着…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