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述记》下 ▪第8页
翻经沙门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未断执故。疎似他心。名不如实。以有执故。不知诸法体性离言。故说有异。此中通说除佛以外诸他心智。说不如实。非佛此智。亲能照了他心等故。名为如实。成唯识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故佛亦变。若说佛心。亲能了者。便与上说理教相违。故佛之心。亦名唯识。于此义中。略为褒贬。初说无漏心。亦无相见。亦有法执。此不须说。如成唯识。破无二分。佛地论中广破。相分亦有。缘无之心。非所缘缘故。然后二师。或说无漏。亲所取缘。或说佛心。亦变影像。若许亲取。云何应取无法无法无体。非所缘缘。观所缘说。要具二支。是所缘义。此师意说。此心不具所缘缘。余具所缘。心必具二支故。若许无法得为缘者。破经部师。量有不定。自许无法得成缘故。若破他为量。非述自宗故。无不定者。又唯识理。亦复相违。亲取心外法。何得名唯识。破他心等。取心外法。比量相违。及不定过。此师意说。如下当知。其第三师。若佛之心。亦变影像。不亲取者。应不知无。心内相分。是有法故。又应不说遍计所执。是凡夫境。由此故知。二说皆是。二说并非。此则双贬。若别褒者。护法等说。除无分别。必有影像。其理稍胜。所以者何。既说诸心。同镜照物必有影生。理无乖返。若无影像。违亲所缘。如佛地论。成唯识。瑜伽论说。心心所法。从四缘生。说缘于无。无漏之心。无此缘者。便违圣教。及违比量。遍计所执。说凡夫境。意说。凡夫若心起执。必变为依他内影像相分。此性离言。及离假智识有执故。执此以为色声法等。不称所变离言影像。说能执心。名为遍计。遍计所取。名为所执。此是无法。不能与识作所缘缘。所变影像。体是有法。与能遍计。作所缘缘。亦不违理。但是凡夫起能执心。当体显现。名凡夫境。非说为境故。即是所缘缘。但作所缘。不能作缘。当情现故。无体性故。如见于绳眼识无执。是现量摄。得法自相。但见青等离言之境。意识于此。亦自变为离言影像。不知此影像。非绳。非非绳。非蛇。非非蛇。遂执为蛇。不称影像。说此执心。名能遍计。体是有法。所变影像。体亦有法。名所遍计。遍计所取。当情所现。情有理无。说为所执。遍计性成。此唯凡夫所行之境。名非圣境。非许无法。作所缘缘。若说不称本质。名所执无。应五识等中。亦有法执。有缘顺境。亦生嗔故 因论生论。圆成实性。圣能亲证。凡夫心缘。但可心变。不能亲取。圣人若知遍计无时。亦心变作无之影像。有似于无。非即亲缘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凡圣之心。俱能亲变。亦亲缘之。约亲所缘。遍计所执。唯凡夫境。圆成实性。唯圣人境。若疎所缘。遍计所执。亦通圣境。圆成实性。亦通凡境。不尔凡夫加行智等。或遍计心。闻说圆成。应不缘执。圣应不知所执非有。各据差别。亦不相违。依他亲疎缘皆通二。又前有难。若无漏心。不能亲取境。应不知无者。此亦不然。佛知诸法皆性离言。非无非有。疎所缘中。以所执境。为其本质。增上力故。心变为无。体实是有。相似无法。知此离言法。非如凡夫假智。及言二法所取。对凡夫说此离言法上。凡境为无。名为知无。非是亲以无为相分。佛地论云。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遍计所执。体既非有。若非前二摄。智何所知。由如是等所说理趣。护法为胜。此中但说。除佛无漏智。犹自身中。有法执种。凡夫之身。或有现行。并言不如佛。非佛此智。亲取他心。说缘过去诸无法等。皆准此知。此前七段。一四事难议境无。却征境实执。二释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三释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四释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五释难梦觉心不异。无造行果差失。六释无境杀无罪。返诘他宗失。七释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
总是第二。释外所征。广破外执。从斯论首已有二文。初立论宗唯识无境。及此所说。释外征等。总是第一。正辨本宗。破执释难。自下第二。结己所造。叹深推佛
论。唯识理趣无边决择品类差别难度甚深
述曰。此下有二。初略。总举叹深推佛。后广别显结造推深。就初之中。先叹深。后推佛。此即初也。理者道理。趣者趣况所趣处也。无边者。无际也。决择者。以觉慧决了简择也。决简染疑。择简邪见。邪见决而不择。疑择而不决。今显智慧所证量法。异邪见疑所行境界。故言决择。品类者。同此等流也。差别者。体有异也。宽广故难度。无底故甚深。此中意说。唯识理趣。若决择品类。有无边差别。弘广难度。无底甚深。叹有无边深广理趣
论。非佛谁能具广决择
述曰。此推于佛。如是所说。唯识理趣。无边深广。非佛以外。谁能于此。具广决择。显己决择非具广也
论。颂曰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述曰。下广。别显结推深。颂中初半。显己随能略已成立唯识义理。后半。别显唯识之理。除此所明。以外诸义。一切种别。难可思议。唯佛所知。非己能说。故应止也
论。唯识理趣品类无边我随自能已略成立
述曰。释上半颂。然其唯识所有理趣。品类差别。无量无边。叹甚深广。今我随自所见之能。已略成立少分之义。结所明也
论。余一切种非所思议
述曰。释下半颂。其唯识理。我所明外。余一切种。甚深之义。非是我意。之所思惟。亦非我语。所言议也。一切种者。差别理也
所以者何
论。超诸寻思所行境故
述曰。此释非已所能思议。寻思者。有分别有漏心等。或四寻伺。其唯识理。要得无漏真智觉时。方能少证。若在佛位。证乃圆明。然我世亲。处在地前。住寻思位。不能如实证唯识理。故非是我之所思议。其唯识理。超寻思境。以上总释颂难思字
论。如是理趣唯佛所行
述曰。以下释颂佛所行也。如是所说。超寻思理。唯佛所行。圆满现证。非余所知
有何所以。非余所能。独佛圆证
论。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种智无碍故
述曰。一切境者。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 一切种者。诸法自相一切种智境 智者。即是缘此如理如量二智。若依梵本。应言一切智。此中言略。二境所缘。一智能缘。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断结种故。皆无障碍。故于唯识一切种理。皆能了知。二障尽故。无有漏故。长时修故。智圆满故。所以非佛。不能圆满行尽理趣。故我今时。且说少分。成唯识说。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断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辨中边论护月释云。无著菩萨。先住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时。闻慈氏尊。说此中边所有颂已。得入初地。为世亲说。世亲菩萨。先住地前顺解脱分回向终心。闻无著说此弥勒颂。令其造释。得入加行初煗位中。应是圣者。相传此说。所以护月。遂有此言。非无逗留。而为此义。真谛说。是十回向中。第二回向中。世亲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识。未证唯识真实道理。仰推于佛。理不为疑。虽可推上入地菩萨未圆出障。故但推佛。已随执笔敢受指麾。略述斯疏。其间文义。有所亏拙。是已寡学。拙智穷思。幸诸学者。详而靡尤
二十唯识论述记第二
承久二(癸辰)七月二十八日一乘院长讲堂谈义料书之永恩(生年五十四)
同三年长讲会谈了宪幸得业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本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经文阅读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