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宝王论》

「诸宗部」经文1967卷47页码:P0134
唐 飞锡撰

  《念佛三昧宝王论》上 ▪第2页

  并序) /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以九喻况之。宝性论释。而结颂言

  萎华中诸佛  粪秽中真金

  地中珍宝藏  诸果子中牙

  朽故弊坏衣  缠裹真金像

  贫贱丑陋女  怀转轮圣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宝像

  众生贪嗔痴  妄想烦恼等

  尘劳诸境中  皆有如来藏

  下至阿鼻狱  皆有如来身

  真如清净法  名为如来体

  以此文证汤狱之记。顿觉明焉。三昧门自然洞启。问曰。至人用心。澹然清净。攀缘永绝。今说放心遍缘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教何在焉。对曰。亦有教说。起心遍缘六尘。三业仍发妙愿。入佛境界。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悉皆见矣。此是圆见。非由眼也。故涅槃经云。声闻入虽有天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心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自身。愿得佛身。心缘自口。愿得佛口。心缘自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遍缘诸法。而能不着。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心缘之理。岂不大哉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问曰。即动而静。静为躁君。即凡而圣。圣隐凡内。谨闻遐旨。又三教无我。理既不殊择善而从。其义焉在。对曰。三教之理也。名未始异。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无我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为无我也。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贤圣阶级。蔑然无闻。但和光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一圣也。安用商摧其浅深欤。三教无我明矣。择善而从者。谓三性之理。理无不在。修心之士。择善而从。盖谓不善。无益于至真。无记双亡于善恶。妨乱佛理。何莫由斯。故圣人简之而不取也。故涅槃经云。一阐提者。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是知。念佛三昧。善之最上。万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问曰。若择善而从者。何不择诸佛之善。弃众生之恶。乃念未来诸佛。而同过现正觉耶。对曰。不易来问自成我答。何者择善而从者。盖不得已而言之。为力微任重不能。即恶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苟能念未来之佛。叶不轻之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众生皆佛。此土常净。异鹙子之土石砂砾。同梵王之珍宝庄严。择善之至矣。无恶可弃矣。即天台智者。释法华经。明绝待之妙。引证曰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又胜天王经曰。佛所住处。实无秽土。众生薄福。而见不净。良在此焉。梵云南无。唐言归命。梵云阿弥陀。唐言无量寿。三世诸佛。岂只一佛而有寿量耶。今与子同。念于三世弥陀。同生于十方极乐。有何不可。而欲鹢路退飞哉。夫然则烈三昧之猛焰也。不居于纤妄蚊蚋。铿十念之洪钟也。不间于散乱称佛明矣。念弥陀通三世既尔。念诸佛菩萨。不亦然欤。问曰。念未来佛。即与过现诸佛等者。愿闻其理也。对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楞伽偈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语等皆具迦陵频伽梵音声相。三法等尽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也。四身等法身色身相好无差也。起信论云。依方故迷。方实不转。夫如是则。悟者悟于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于一佛。诸佛现前。经所谓。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净因缘。虚空皓月。现于清水。彼佛不来。我身不往。念佛因缘。如来宝月。现于心水。如说颂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问曰。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绝之何耶。对曰。夫尸毗救鸽。上称方平者。王禽异也。保命一也。安得固食其肉。用资败躯。而兀兀然。不知其惧哉。苟能悟之。为未来诸佛者。孰肯飞白刃于赤鳞。放苍鹰于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毙欤。故楞伽宝积经佛语心品偈云

  为利杀众生  以财网诸肉

  二俱是恶业  死堕叫唤狱

  以斯圣旨。若不施此财。则网者屠者。自息矣。且龙树不轻于鸽雀。高僧不跨于虫蚁。或问其故。答曰。斯之与吾。同在生死。彼或将先成正觉。安可妄轻耶。轻尚不可。岂得专食其血肉哉。宝性论云。如来藏经中。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吾谓。太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唯念过现。不念未来。慢终不息。若如师子。而逐于人。其块自息。闻夫敬慢之道。一以贯之。则移敬就慢。均父母于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均平人于父母。孝之大也。故梵网经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孝名为戒。良在兹焉。观六道为当来佛者。父母之谈。犹近言耳。若能等沙弥之救蚁。促寿更延。同流水之济鱼。天华雨[卄/積]。革旷劫众生之见。念未来善逝之身。粪秽之内。知有真金。重云之间。信有明月。则食肉之昏雾。生死之烟霾。慧风扫之。于三昧长空矣。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岂得不念之哉。问曰。肉不可食信之矣。五辛如何。对曰。圣教明之。大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佛告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斯金口也。不亦诚哉。酒固不可言耳。百喻经云。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钱主忽至。尽还夺去。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苦极。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闻。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偈曰

  今日营此事  明自营彼事

  乐着不观苦  不觉死贼至

  匆匆营众务  凡人无不尔

  如彼数钱人  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门。尽是念未来诸佛。以通三世之意也。若欲念于弥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宫。见慈氏之尊。则弥天释道安。为其首唱耳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念佛三昧宝王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