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庄严经论》

「中观部·瑜伽部」经文1604卷31页码:P0589
唐 波罗颇蜜多罗译

  《大乘庄严经论》四 ▪第2页

  无著菩萨造 /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习断对治四种修。是名四正勤种修。复次为对治知足乱疑掉动沉没四障故欲进念慧四种修。是名四神足种修。复次住心者。为成就出世间故起信勤不忘心住简择五种修。是名五根种修。复次如是五修能治五障即名为力。是名五力种修。复次于菩提正忆简择勇猛庆悦调柔心住平等七种修。是名七觉分种修。复次得决定故。成净持地业。思惟分别故。圣所受三戒能持故。先所得道勤习故。法住相不忘故。无想心住转依故。如是八种修。是名八道分种修。自性作意者。此有二种。一奢摩他。二毗钵舍那。此二是道自性故。功力作意者。力有二种。一拔除熏习。二拔除相见。领受作意者。诸佛菩萨教授所有法流悉受持故。方便作意者。于定所行处方便有五。一解数方便。于名句字数悉通达故。二解具方便。具有二种。一分量具所谓诸字。二非分量具所谓名句等。三解分别方便。分别二种。一依名分别义。二依义分别名非分别者字也。四解次第方便。谓先取名后转取义。五解通达方便。通达有十一种。一通达客尘。二通达境光。三通达义不可得。四通达不可得不可得。五通达法界。六通达人无我。七通达法无我。八通达下劣心。九通达高大心。十通达所得法。十一通达所立法。自在作意者。自在三种。一惑障极清净。二惑智二障极清净。三功德极清净。小作意者。谓初清净。大作意者。谓后二清净。已说求作意。次说求真实义。偈曰

  离二及迷依  无说无戏论

  三应及二净  二净三譬显

  释曰。离二及迷依无说无戏论者。此中应知。三性俱是真实。离二者。谓分别性真实。由能取所取毕竟无故。迷依者。谓依他性真实。由此起诸分别故。无说无戏论者。谓真实性真实。由自性无戏论不可说故。三应及二净二净三譬显者。三应谓初真实。应知第二真实应断。第三真实应净。二净谓一者自性清净。由本来清净故。二者无垢清净。由离客尘故。此二清净由三种譬喻可得显现。谓空金水。如此三譬。一则俱譬自性清净。由空等非不自性清净故。二则俱譬无垢清净。由空等非不离客尘清净故。偈曰

  法界与世间  未曾有少异

  众生痴盛故  着无而弃有

  释曰。法界与世间未曾有少异者。非法界与世间而有少异。何以故。法性与诸法无差别故。众生痴盛故着无而弃有者。由众生愚痴炽盛。于世间无法。不应着而起着。于如如有法。不应舍而弃舍。已说求真实。次说求真实譬喻。偈曰

  如彼起幻师  譬说虚分别

  如彼诸幻事  譬说二种迷

  释曰。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者。譬如幻师依咒术力变木石等以为迷因。如是虚分别依他性亦尔。起种种分别为颠倒因。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者。譬如幻像金等种种相貌显现。如是所起分别性亦尔。能取所取二迷恒时显现。偈曰

  如彼无体故  得入第一义

  如彼可得故  通达世谛实

  释曰。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者。如彼谓幻者幻事无有实体。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亦无实体。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者。可得谓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别亦尔。由此道理即得通达世谛之实。偈曰

  彼事无体故  即得真实境

  如是转依故  即得真实义

  释曰。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者。若人了彼幻事无体。即得木等实境。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者。若诸菩萨了彼二迷无体。得转依时即得真实性义。偈曰

  迷因无体故  无迷自在行

  倒因无体故  无倒自在转

  释曰。迷因无体故无迷自在行者。世间木石等虽复无体而为迷因。若得无迷行则自在不依于他。倒因无体故无倒自在转者。如是依未转时虽复无体而为倒因。若得转时由无倒故。圣人亦得自在依自在行。偈曰

  是事彼处有  彼有体亦无

  有体无有故  是故说是幻

  释曰。是事彼处有彼有体亦无者。此显幻事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者是幻像事。彼处显现故。非有者彼实体不可得故。有体无有故是故说是幻者。如是有体与无体无二。由此义故说彼是幻。偈曰

  无体非无体  非无体即体

  无体体无二  是故说是幻

  释曰。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者。此显幻事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者。彼幻事无体由无实体故。而有者。彼幻事非无体由像显现故。无体体无二是故说是幻者。如是无体与体无二。由此义故说彼是幻。偈曰

  说有二种光  而无二光体

  是故说色等  有体即无体

  释曰。说有二种光而无二光体者。此显虚妄分别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者。彼二光显现故。非有者。彼实体不可得故。是故说色等有体即无体者。由此义故。故说色等有体即是无体。偈曰

  无体非无体  非无体即体

  是故说色等  无体体无二

  释曰。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者。此显虚妄分别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者。彼二光无体由无实体故。而有者。彼二光非无体由光显现故。是故说色等无体体无二者。由此义故。故说色等无体与体而无有二。问体与无体何不一向定说而令彼二无差别耶。偈曰

  有边为遮立  无边为遮谤

  退大趣小灭  遮彼亦如是

  释曰。如其次第。一为遮有边。二为遮无边。三为遮趣小乘寂灭。是故不得一向定说。问云何遮有边。答有边为遮立。此明由于无体知无体故。不应安立有。问云何遮无边。答无边为遮谤。此明由于有体知世谛故。不应非谤无。问云何遮趣小乘寂灭。答退大趣小灭遮。彼亦如是。此明由彼二无别故。不应厌体入小涅槃。偈曰

  色识为迷因  识识为迷体

  色识因无故  识识体亦无

  释曰。色识为迷因识识为迷体者。彼所迷境名色识。彼能迷体名非色识。色识无体故识识体亦无者。色识无故非色识亦无。何以故。由因无故彼果亦无。偈曰

  幻像及取幻  迷故说有二

  如是无彼二  而有二可得

  释曰。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者。迷人于幻像及取幻。由迷故说有能取所取二事。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者。彼二虽无而二可得。由迷显现故。问此譬欲何所显。偈曰

  骨像及取骨  观故亦说二

  无二而说二  可得亦如是

  释曰。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者。观行人于骨像及取骨。由观故说有能观所观二事。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者。彼二虽无而二亦可得。由观显现故。问如是观已。何法为所治。何法为能治。偈曰

  应知所治体  谓彼法迷相

  如是体无体  有非有如幻

  释曰。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者。此中应知。所治体即是法迷相。法迷相者谓如是如是体故。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者。如是体说有者。由虚妄分别故。说非有者。由能取所取二体与非体无别故。如是有亦如幻无亦如幻说此相如幻。偈曰

  应知能治体  念处等诸法

  如是体无相  如幻亦如是

  释曰。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者。此中应知。能治体即是诸法。诸法者。谓佛所说念处等法。如是如是体故。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者。彼体亦如幻。何以故。如诸凡夫所取。如是如是有体故。如诸佛所说。如是如是无体故。如是体无相。而佛世尊示现入胎出生踰城出家成正觉。如是无相而光显现。是故如幻。问若诸法同如幻。以何义故。一为能治。一为所治。偈曰

  譬如强幻王  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  能令染法尽

  释曰。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者。彼能治净法亦如幻王。由能对治染法得增上故。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由于境界得增上故。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者。如彼强力幻王能令余幻王退。菩萨亦尔。知法如幻。能以净法对治染法。是故无慢。问世尊处处说如幻如梦如焰如像如影如响如水月如化。如此八譬各何所显。偈曰

  如幻至如化  次第譬诸行

  二六二二六  一一一有三

  释曰。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诸行者。幻譬内六入。无有我等体但光显现故。梦譬外六入。所受用尘体无有故。焰譬心及心数二法。由起迷故。像复譬内六入。由是宿业像故。影复譬外六入。由是内入影内入增上起故。响譬所说法。法如响故。水月譬依定法定则如水。法则如月。由彼澄静法显现故。化譬菩萨故意受生。不染一切所作事故。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者。初二六谓内六入外六入。彼幻梦二譬。所显二谓心及心数。彼炎譬所显。复二六谓内六入外六入。彼像影二譬所显。一一一谓说法三昧受生。彼响月化三譬所显。已说真实义。次求能知智。偈曰

  不真及似真  真及似不真

  如是四种智  能知一切境

  释曰。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者。不真谓不真分别智。由不随顺出世智分别故。似真谓非真非不真分别智。从初极通达分由随顺出世智故。真谓出世无分别智。证真如故。似不真谓非分别非不分别智。即出世后得世智故。如是四种智能知一切境者。由此四智具足知一切境界。已说求智。次说求染污及清净。偈曰

  自界及二光  痴共诸惑起

  如是诸分别  二实应远离

  释曰。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者。自界谓自阿[黍-禾+利]耶识种子。二光谓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别。由共无明及诸余惑故得生起。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者。二实谓所取实及能取实。如是二实染污应求远离。偈曰

  得彼三缘已  自界处应学

  如是二光灭  譬如调箭皮

  释曰。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者。三缘谓内外俱。如前说。自界谓诸分别。应如是解。处谓名处。此名处应安心。应学谓修止观二道。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者。谓分别二种光息。譬如柔皮熟[革*卬]令软。亦如调箭端曲令直转依亦尔。若止若观一一须修。得心慧二脱则二光不起。如是清净应求至得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乘庄严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9】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