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庄严经论》

「中观部·瑜伽部」经文1604卷31页码:P0589
唐 波罗颇蜜多罗译

  《大乘庄严经论》七 ▪第2页

  无著菩萨造 /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者。一无分别智。二如所建立智。无分别智谓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谓后得世智。问此二智有何功能。答净法及众生。此中无分别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智成熟众生是其功能。偈曰

  修位二僧祇  最后得受职

  入彼金刚定  破诸分别尽

  释曰。修立二僧祇最后得受职者。二僧祇谓第二及第三大劫阿僧祇。最后谓究竟修。于此修位方便受职。问受职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问因何义故名金刚定。答分别随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刚喻。偈曰

  转依究竟净  成就一切种

  住此所作事  但为利群生

  释曰。转依究竟净者。谓永离一切烦恼障及智障故。成就一切种者。谓得一切种智由无上故。住此所作事者。谓住此位中乃至穷众生生死际。示现成道及现涅槃故。问此事何所为。答但为利群生。如此等事一向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下次明因大教授得大义利。偈曰

  牟尼尊难见  常见得大义

  以闻无等法  净信资养心

  释曰。此偈明菩萨因大教授常得现前见佛常闻无等正法。常起极深净信遍满于心。此明初时得大义利。偈曰

  若于教授中  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  佛劝亦如是

  释曰。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者。有诸菩萨于教授时中。或于如来法门。心欲乐住也。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堕在深坑。有能捉发悬掷高岸。佛劝亦尔。若彼菩萨乐住寂灭深坑。诸佛如来。强能置之佛果高岸。此明次时得大义利。偈曰

  世间极净眼  胜觉无分别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间

  释曰。若诸菩萨成佛时。永退一切世间法故眼得最极清净。尔时名得无分别胜觉。譬如日轮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间。此明毕竟时得大义利。如是广说已。次以一偈总结前义。偈曰

  佛子善集满  成就极广定

  恒受尊教授  能穷功德海

  释曰。此偈义如文显现。教授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业伴品第十六

  释曰。已说如来大教授。菩萨起业以方便为伴。今当说。偈曰

  譬如大地种  任持四种物

  如是三种业  建立一切善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集起业方便。譬如大地种任持四种物者。何谓四物。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是谓四物。如是三种业建立一切善者。海等四物譬一切善法。如是菩萨三业能聚集一切诸善。所谓檀等诸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偈曰

  难行业能行  应形无量劫

  身口心自性  拔彼不退转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救他业方便。难行业能行应形无量劫者。何谓难行业。谓众生欲得小乘出离。菩萨于彼极生大苦。欲令彼转异乘心故。变种种形。于无量世界经无量劫数。而能久受勤苦作种种难行业。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转者。谓菩萨为拔彼故。虽复处处久受勤苦。三业自性终无退屈。偈曰

  如人怖四害  深防为自身

  菩萨畏二乘  护业亦如是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自护业方便。如人怖四害深防为自身者。何谓四害。一者毒物。二者兵仗。三者恶食。四者怨仇。是谓四害。深防者为利益自身故。菩萨畏二乘护业亦如是者。毒等四害譬二乘人诸业方便。菩萨怖畏此故。深自防护起二乘心。何以故。由断大乘种故。大乘善根未起令不起故。已起复令灭故。及与佛果作障碍故。偈曰

  作者业所作  三轮不分别

  得度净业海  功德无有边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清净业方便。作者业所作三轮不分别者。何谓三轮。一者作者。二者业。三者所作。是谓三轮。不分别者。此三不可得故。由此故三轮得清净。三轮清净故业清净。得度净业海功德无有边者。到业彼岸故。功德无边者由无尽故。业伴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度摄品第十七之一

  释曰。已说起业方便业所聚集诸波罗蜜。今当说。此中先说忧陀那偈。偈曰

  数相次第名  修习差别摄

  治障德互显  度十义应知

  释曰。此中六波罗蜜应知有十种义。一制数。二显相。三次第。四释名。五修习。六差别。七摄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显。此中有六偈制立六波罗蜜数唯有六。偈曰

  资生身眷属  发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  第六业不倒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自利三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一者增进。二者不染。三者不倒。彼初四波罗蜜。如其次第能令四事增进。一资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持戒故。三眷属成就。由于忍辱。行忍辱者多人爱故。四发起成就。由于精进。一切事业因此成故。第五禅波罗蜜。能令烦恼不染。折伏烦恼由此力故。第六般若波罗蜜。令业不颠倒。一切所作如实知故。偈曰

  施彼及不恼  忍恼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  解脱是自利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二利六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初为摄利他三事故。立前三波罗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施彼。二者不恼。三者忍彼恼后为摄自利。三事故须立。后三波罗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有因。由依精进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令定故。三者解脱。由心已定令解脱故。偈曰

  不乏亦不恼  忍恼及不退

  归向与善说  利他即自成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利他六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如其次第。于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恼彼故。忍彼恼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归向故。以善说法断彼疑故。菩萨如是利他即是自利。为他所作即自所作。由此因缘得大菩提故。偈曰

  不染及极敬  不退有二种

  亦二无分别  具摄大乘因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大乘四因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一者不染。二者极敬。三者不退。四者无分别。菩萨修行施时于财不染无顾恋故。受持戒时于诸学处起极敬故。行忍辱精进时。此二不退。忍于众生非众生所作苦得不退故。精进于修行善时得不退故。行禅定般若时。此二无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所摄故。如此四因摄一切大乘因尽偈曰

  不着及不乱  不舍亦增进

  净惑及智障  是道皆悉摄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大乘六道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问道者何义。答有方便者为道。此中檀波罗蜜。于诸资财不着为道。由施时于境离染着故。尸波罗蜜。于诸境界不乱为道。由求受戒时一切心乱摄令住故。及比丘住护者。求境界时。一切业乱不能转故。羼提波罗蜜。于诸众生不舍为道。由一切不饶益事不生厌故。毗梨耶波罗蜜。于修诸善增长为道。由精进发起令增上故。禅波罗蜜。于烦恼障令清净为道。般若波罗蜜。于智慧障令清净为道。如是六种道摄一切大乘道尽。偈曰

  为摄三学故  说度有六种

  初三二初一  后二二一三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三种增上学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此中立初三波罗蜜。为摄初一戒增上学。戒有二种谓聚及眷属。尸罗为聚。檀及羼提为眷属。何以故。施于求受时资财不吝故。忍于护持时打骂不报故。此中立后二波罗蜜。如其次第。为摄心慧二增上学。此中立第四一波罗蜜。应知具摄三增上学。由一切三学精进为伴故。已制六波罗蜜数。次显六波罗蜜相。偈曰

  分别六度体  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  满愿亦成生

  释曰。诸菩萨修诸波罗蜜。一一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满愿。四成生。治障者。檀等六行。如其次第。对治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故。合智者。悉与无分别智共行。由通达法无我故。满愿者。施于求财者随其所欲而给与之。戒于求戒者随其所欲以身口意护而教授之。忍于悔过者与之欢喜。精进于作业者随欲助之。定于学定者随欲授法。智于有疑者随欲决断。成生者。先以施摄。后以三乘法随其所应而成熟之。先安立于戒等中。后以三乘成熟亦尔。已显六波罗蜜。相次说六波罗蜜次第。偈曰

  前后及下上  粗细次第起

  如是说六度  不乱有三因

  释曰。六波罗蜜次第有三因缘。一前后。二下上。三粗细。前后者。谓依前后得起。何以故。由不顾资财故受持戒。行持戒已能起忍辱。忍辱已能起精进。精进已能起禅定。禅定已能解真法。下上者。前者为下后者为上。下者施上者戒。乃至下者定上者智。粗细者。前者为粗后者为细。粗者施细者戒。乃至粗者定细者智。何故粗易入易作故。何故细难入难作故。已说六波罗蜜次第。次释六波罗蜜名。偈曰

  除贫亦令凉  破嗔与建善

  心持及真解  是说六行义

  释曰。能除贫穷故名施。能令清凉故名戒。由具戒者于境界相中烦恼热息故。能破嗔恚故名忍。忍破嗔恚能令尽故。能建善故名进。建立善法由此力故。能持心故名定。摄持内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晓了第一义谛故。已释六波罗蜜名。次说修习六波罗蜜。偈曰

  物与思及心  方便并势力

  当知修六行  说有五依止

  释曰。诸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一者物依止。二者思惟依止。三者心依止。四者方便依止。五者势力依止。物依止修诸波罗蜜有四种。一者依止因。依种性力而修习故。二者依止报。依自身成就力而修习故。三者依止愿。依昔愿力而修习故。四者依止数。依智慧力而修习故。思惟依止修诸波罗蜜亦有四种。一者信思惟。于诸波罗蜜相应教而生信心故。二者味思惟。于诸波罗蜜中见功德味故。三者随喜思惟。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所有诸波罗蜜皆生随喜故。四者悕望思惟。于自身及他未来所有胜波罗蜜起悕望故。心依止修诸波罗蜜有六种。一者无厌心。二者广大心。三者胜喜心。四者胜利心。五者不染心。六者善净心。何谓修檀六种心。若菩萨以满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及以身命。于一刹那施一众生。如是乃至尽众生界。所愿成熟无上菩提者以此门施心无厌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檀无厌心。若菩萨如是相施。从初相续乃至成佛。无刹那顷有绝有减。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广大心。若菩萨以施摄他时生极重欢喜。过于受者得财时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檀胜喜心。若菩萨以施摄他时。见他受物极饶益我。非我自用为极饶益。何以故。由施摄他令我成就无上菩提因故。如是相心是名修檀胜利心。若菩萨如是广施不求报恩及以果报。如是相心是名修檀不染心。若菩萨如是广施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切众生非为自受。又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善净心。何谓修戒等六种心。若菩萨有恒河沙数自身。一一身复有恒河沙数劫寿。一一寿中复乏一切资生。于此乏中复有火聚。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菩萨以此多身经此多寿在此火聚起四威仪。于一刹那但修一戒。如是乃至尽诸戒聚。乃至尽诸智聚。能得无上菩提者。菩萨修之心无厌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无厌心。若菩萨从初修戒乃至修智。极坐道场无有间断。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广大心。若菩萨修戒等摄他时生极重欢喜。过于受摄者得利益时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胜喜心。若菩萨修戒等摄他时。见他得利极饶益我。非我自利为极饶益。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胜利心。若菩萨修戒等时。不求报恩及以果报。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不染心。若菩萨广修戒等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切众生非为自受。又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善净心。方便依止修诸波罗蜜有三种。三种者即是三轮清净。此清净由无分别智为方便故。以此方便一切作意悉得成就。势力依止修诸波罗蜜亦有三种。一者身势力。二者行势力。三者说势力。身势力者。应知是佛自性身及受用身。行势力者。应知是佛化身。以此化身于一切相为一切众生示现一切善行故。说势力者。谓演说六波罗蜜一切种时无滞碍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乘庄严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