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

「经疏部」经文1795卷39页码:P0524
唐 宗密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二 ▪第3页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住故云随顺。又依报则净秽不二。正报则生佛不二。克体则身心不二。通该则自他不二。与此相应是随顺矣。二称真现土

  于不二境 佛无现土之念。如明镜无心

  现诸净土 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故肇公云。净土秽土益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随类普应。故云诸也。然土虽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二受用。三变化。若开受用自他即成四土。统唯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然此二种。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有质不成搜原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障碍。前凡圣一体者。从自受用入法性土。此应诸菩萨即从法性现他受用。故次云。与大菩萨乃至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三同体法众文三。二总标

  与(并及)大 登地已上

  菩 菩提此云觉。即所求佛果

  萨 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化众生。又此人有了悟之觉。余缘虑之情。又此是求菩提之有情也

  摩诃萨 摩诃大也。谓此有情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证大道故。故华严中地前云摩诃萨。然今例者唯是地上

  十万人(标数)俱 一时一处一别列

  其名曰 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多依行德。随宜别标。标立千差皆有所表。今各以所论法义对释其名。文理昭然。非强穿凿

  文殊师利菩萨 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表信解之智故。亦云妙德。表证智故。文中说本起因地。究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请问人当此菩萨

  普贤菩萨 略有三释。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表于理行。今此门中依圆觉妙心征幻法。而明正行。故当其问行解不二。即是毗卢遮那。是为三圣。故次文殊

  普眼菩萨 由此法门令观身心无体。根识尘境。世及出世。自身他身。一切清净遍满法界。普同诸佛。观行成就顿见如此境界。是真普眼也。此含悲智。谓普见诸法清净。是大智普眼。普见众生成佛。是大悲普眼

  金刚藏菩萨 从喻为名。金刚坚而复利。坚则无物可坏。利则能坏一切。此菩萨智亦尔。烦恼不能侵。外魔不能。动坚也。能破诸障断人疑惑。利也。故起三重甚深之难。以消末世之疑。疑心既无。即具无尽功德。故复云藏

  弥勒菩萨 此云慈氏。慈是其姓氏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胜。胜德过人故。今以姓而呼但云弥勒。由此门深究爱根荡除细惑。所以五代修证皆属轮回。弥勒是等觉菩萨一生补处。表除微细惑习即得正觉圆明

  清净慧菩萨 表在此门修证地位因果相中。而智慧不住不着。虚心忘相。不为行位差别之相所染

  威德自在菩萨 三观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娆。妄惑不侵故

  辩音菩萨 佛以一音逗于万类。虽此门统明三观。而随机单复不同。故二十五轮各皆证入。此菩萨善能辩别随类圆音。故当其问

  净诸业障菩萨 一切业障尽依四相而生。此门问答。除之诸业自然清净

  普觉菩萨 从前诸过已离四相又除然于用意行心仍余作止任灭之病。觉犹未普。至此决择四病觉性无瑕。普觉诸病故当此矣。若具指者。普觉本末。普觉粗细。普觉浅深

  圆觉菩萨 然此正宗中诸菩萨等。与佛问答。发扬本意。欲显圆觉。但缘节节过患未尽。义意未圆。收机未普。故表法菩萨未标圆觉之名。今有三意得名圆觉。一前虽病尽理圆。仍恐下根难入。此又曲开方便三期道场。即上中下机普归圆觉。二由前节级行解已圆。至此名为证极。证极之境更无别体。唯是圆觉。三最初标指圆觉为陀罗尼门者。从本起末。今显义已周还至圆觉者。摄末归本。表此三意故当此门

  贤善首菩萨 调柔善顺曰贤。贤之与善义意无别。贤则亚圣。善则顺理。首是头首。欲使万善齐兴。俱顺真理成正因位。亚次圣果者必藉经教流通。经教流通是贤善之首故。流通分中当此菩萨

  等 等有二意。一等所列。二等所余

  而为上首 为十万之标领也。三总叹

  与诸眷属 称性之众必具主伴。如华严说。此约自他融摄。若但约自心。即智度为母等

  皆入三昧 由入定故得住佛境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当尔之时凡圣体同因果一相故。言法会者。法性之会无我无人。自下正宗分中十一重问答。束之为二。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初者顿悟本有圆觉妙心。本无无明生死。方名真证信解。不认妄念不执异见故也。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然顿教因地总有三重。初了悟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谓若不了。自心何知正道。故多劫修行非真菩萨。次不发大心无由起行。故善财先陈已发方问行门。论中亦先问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今本起因即初二也。至文当示。文中四。一申请。二赞许。三伫听。四正说。此四段下十皆同。初中三。初进问威仪。次正陈辞句。后三展虔诚。下十初段皆有此三。今初进问威仪

  于是 指住之辞

  文殊师利菩萨 名义已如上释。次下皆咨求法要恭敬之仪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与一切凡圣同住平等法会。从法空之体起悲济之用

  顶礼佛足 以己最尊之顶。礼佛最卑之足敬之至也。敬是意业。意业无状故。以身口表之。经标白言及下叹大悲。即口业矣

  右绕 随顺义也。表顺觉性

  三匝 显佛一体三宝三身三德。表自愿灭三道等。诸有三数表义例知

  长跪 安危不易

  叉手 信解合体心境交参

  而白佛言 上皆经家缀缉。次下即菩萨正陈辞句。文三。一问本起之心

  大悲 咨求法要本为众生。故偏举大悲之德。六波罗蜜经云。云何大悲能除重担示胜义故。成就有情住法性故

  世尊 第十号也。具上九号为世所尊

  愿为此会 平等法会

  诸来法众 皆称法性故

  说于 指下所请宣说之法

  如来本起 佛昔根本所起最初之法

  清净 圆照本体元无烦恼

  因地 因行所依之心地也。上文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法行 称真法之行。大集经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然菩萨所请说者。意云。夫求果者必观于因。因若非真果还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须辩得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故。请说本起因地。为万行所依也。下文佛答。照圆净觉本无无明等。为因体也。即前第一重了悟觉性。二问发心离病

  及说 及有二义。一简前义。显是二问。二合集义非但请说因地。亦及请说发心

  菩萨于大乘中 大乘之体是本始觉。今请于觉悟心中说发心

  发清净心 即前第二发菩提心也。直心正念真如故清净矣。故偈中直云。菩提心也。华严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魔所摄持。既为所摄。即过患众多。故请发心因缘令得永离。且中间忘失善根。犹彼摄持况都未发心诸行。岂离彼业

  远离诸病 一发之后永无忘失。无忘失故魔惑不娆。下佛答。有无俱离觉照亦泯。能所绝等即离诸病。此乃不发一切心。名真发清净心也。三明远被当来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 佛灭度后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万年。末法即为末世。去圣遥远深可悬忧。故显益中偏垂结指。又初标此会。后结当来。影略而言。现未俱益。金刚三昧经中解脱菩萨。亦为末劫五浊众生。请宣一味决定真实令等同解脱

  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谓末法中正解难得。其有或恣心五欲。或宗习异道。或执滞二乘者。置之言外。总有发意唯求大乘。若不闻此法门亦堕邪见。离本心外别有所求。见妄见真并为邪见。后三展虔诚

  作是语已 正语而礼非仪也

  五体 四支及头

  投地 不唯拜手而已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若唯一度未展虔诚。若过于三礼烦则乱。故三周终始。显示真心。佛虽已知垂范应尔。二赞许

  尔时 文殊礼毕之时

  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先赞后许

  善哉善哉 智论释云。再言之者善之至也。大乘了义理合宣扬。针芥未投且默斯要。既当嘉会根熟咸臻。将演妙门必资发问。今之所请实谓起予。利乐寔多。再言叹善

  善(顺理)男子(刚断)汝等 等诸菩萨虽一人之言言众人之意也

  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 此下乃至不堕邪见。牒所问辞正述善之所以

  得正 非住于法

  住 安心觉海永息攀缘

  持 任持万行无漏无失

  不堕邪见 释成正字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也。诫令审谛勿杂余缘。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三伫听

  时 佛赞许时

  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既蒙许说愿乐欲闻。洁已虚心收视反听而寂默也。赞许伫听之文。下十一段皆同此释四正说下十段文皆有其二。初长行后偈讽。今初分四。一标示真宗。二推穷妄宰。三释成因地。四结牒问辞。一中又二初明本有觉心。后明悟则成佛。初中又二。一示本体

  善男子。无上法王 佛也。于法自在更无有上。然虽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圆觉。且尘经未出宝藏犹薶。既不自知宛受贫苦。唯佛全得其用故。但标大觉有之

  有大 当体无边

  陀罗尼 此云总持。谓圆觉体中有尘沙德用。从本已来持之不失故。然总持有三。谓多字一字无字。今即无字也。故大宝积经陀罗尼品云。如来之智摄诸善巧。所有宣说无不清净。无有少法所得。皆归于空。乃至此是诸菩萨等入陀罗尼门。若据智论即云。陀邻尼梵音小异尔论自翻为能持。亦云能遮。谓种种善法持令不失。恶不善心遮令不生。既言持善遮恶即是万行之本故。此标之矣

  门 出入义也。出者一切染净诸法皆从中出故。次文云。流出一切等。下说生幻化无明等。入者若了悟圆觉体用。则百千万法悉皆悟入。故下文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乃至遍满等。是知欲了万法。须从圆觉中入。又从本起末为出。摄末归本为入。又迷之则出。悟之则…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