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

「经疏部」经文1795卷39页码:P0524
唐 宗密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 ▪第2页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既熏其心。积习成种。故于圣道难起信心。上明邪种也。下明师过云

  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意显此性定是新熏非自本有。故云非众生咎。前诸种性亦例此知。但文略也。则知众生本同觉性。但遇教成差有大有小有邪有正。故知发心之者。切须善辨宗途。然余经论目第五性云无性者。但明本来不觉染心相续。未有邪正师教所熏。无三乘种故闻亦不信。由此滥于本有。今云外道性者。决了新熏之义彰矣。三结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二答修悲智。既识轮回之病用心。免落异宗。即须依解修行速求证入。然菩萨修行不出悲智二利。故须明之。前问中先智后悲。今答则先悲后智。意表即智之悲即悲之智无先无后。故互明之。文中二。初悲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 前问云。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今答意云。但以大悲方便示现种种形相。顺逆随时无定种数。言唯以大悲方便者。虽遇种种之机。唯用此二各随其类而应化也。但有大悲必能普化。但有方便必称根宜无其过累。故思益经云。众生行世间而不知世间。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

  开发未悟 令知妄法本空真法本净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 如观音随三十二类而应其身

  逆顺境界 论云。或为眷属亲友。或为怨家。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与其同事 四摄中之一也意该余三。余三者。布施爱语利行

  化令成佛 不取余乘。故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因地之时必发度生之愿。乘此愿力所生之。处更不退转。心若疲倦即忆昔愿力。以自策励所为。不是随情故云皆依愿力。又非希望报恩。亦非爱见之悲。故言清净。云无始者。同体大悲称性大愿性本具之。非别新得但由迷悟有发不发。发即无始二智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 此下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对前大悲下化众生

  起增上心 决定趣向

  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弥论诸行速至佛果若。无愿力则多退转

  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决定不趣余乘。不同前随五性。故言莫值等

  依愿修行 亦是所为不随情逐念。但依愿力而自策励。如前悲中所说。愿是总相通悲通智。故二段中皆说愿力。具悲智愿即菩提心

  渐断诸障 理虽顿悟其空。事乃渐除方尽

  障尽 即下解脱

  愿满 即下证大圆觉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 障尽则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触向无非解脱故以清净法殿喻之

  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愿满则触目对境。一切诸法无非圆觉。故以妙庄严域喻之。域谓强域。偈赞中二。全同长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示所断也。长离而广。此合而略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劝令断也此及明种性亦长离此合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上来究轮回之根竟

  此下第四略分修证之位也。既显觉智之源。复究轮回之本。已知圆觉凡圣无殊。但未办随顺圆觉之心从凡至圣如何差别。故次明之。言略分者。三贤统为一位。十地等觉合之一门。修即修圆觉。证即证圆觉圆觉无差。约修智以明位地。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陈辞句文中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于一味净觉之中。说轮回本末种性差别杂染等法。而无乖失故不思议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立相之教染净迢然。破相之宗染净俱绝。今显出觉性染净融通。故此之前未曾闻见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荡除细惑。二请后中文二。一正问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举所正觉性。问能证位地。觉心一味因果皆差。二义既乖故须起问。二结益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正说中长行二。一明圆觉无。证二明对机说证。初中二。一法二喻法二。初正明无证。后征释所以。今初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 非前五性及贪爱等轮回差别之性

  性有 前差别性皆有圆觉

  循(循随)诸性起 圆觉不守自性。随缘遍诸差别之性。诸性起时全觉性起故法身。不增不减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无取无证 非当情之境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次下便自征释所以云

  何以故 何以无菩萨众生

  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约有幻垢名曰众生。对离幻垢名为菩萨。故二皆空。然前轮回及此修证皆云无者。前似岸移。此如镜像。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夫眼能见一切。唯不能自见眼根。又如眼光照瞩物时。境则万差见即是一。故云平等。但约于凡圣无分别胜劣之心。说平等义。亦无有能作平等之者。二对机说证文二。一总标大意。二证位阶差。前中二。今初功用有殊

  众生迷倒 众生若无迷惑颠倒。则无差别之义。故先标此。约之以明证觉差别。迷倒之体即根本无明及三细六粗。论中亦约翻此。以显始觉阶位

  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执之为实

  于灭未灭 即论四位中前三觉前不觉后也。谓障习渐尽如一分尘尽一分镜明

  妄功用中 七地已还皆是梦中修道。故华严有梦渡大河之喻。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则见能断智慧功用亦是虚妄。如梦中以药治病得差寤后则药病俱无。故言妄功用也

  便显差别 正是总标位地。二功极不异

  若得如来寂灭 诸佛同证此理故

  随 与本相应

  顺 无乖也非谓起心别求寂灭

  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无能所也。意明心念。不生不见有寂灭之法。亦无能寂灭者灭之令寂。二证位阶差文中二。一明依位渐证。二明忘心顿证。初中四。一信位。二贤位。三圣位。四果位。此四即论中逆次约息除生住异灭四相粗细。寄显反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齐也。然心性离念本无生灭。良由无明迷自真体鼓动起念。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微着不同先后际异。先际最微名为生相。中间二三名住异相。后际最粗名为灭相。今因本觉不思议熏力。起厌求心。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性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息生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平等平等无别始觉之异。大意如此。今以论意释之。初信位者。论寄息于灭相。经文分三。一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此初一段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不约凡迷即无位地。故先标此翻之彰信。即论文翻四相成四位之谓也

  由妄想我 我体元无妄想为有。四生九类无不皆然

  及爱我者 执为我故便生爱着。上句我体即所执也。此句我见即能执也。具明我义下自有文

  会不自知念念生灭 我体本无。唯心故有。心既念念无常。我亦念念生灭。故净名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故。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故说无始无明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迷执之过也。由执我故。顺我则爱违我则憎。故着五欲。二明闻法觉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 即闻熏也

  净圆觉性 即内熏也

  发明起灭 慧照朗然显发心性。无始妄习一时悟现。如寤时觉梦然迷时即起灭。妄念是我。故妄念不自见于妄念。如眼不自见。今既开悟心冥真觉。不以妄念为我。故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即此生灭之心。迷性之时性即起灭。妄念还自劳役心虑。千营万计念念不停。三明息妄随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 绝求作之心

  得法界净 若理法界。则法界体中绝诸劳虑尘境不生。名之为净。若事法界。则分别念虑之心差别尘境之法。十八界等当体不生。名之为净。何者。法界净秽皆由自心。心秽则秽。心净则净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粗念既尽得少轻安。于彼净时心生爱着。于净起解名为净解。系心在净故成障碍。非外尘所扰。故言自碍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结成信中证觉之相。作意于觉故不自在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结成信位也。二贤位。论寄息成异相。文云觉于念异念无异相等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 见前净解之碍也。是蹑前位以辨此位之相。即觉于念异也

  虽断解碍 超前位也。言虽者。预显劣后。念无异相等

  犹住见觉 正当此位

  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结成地前证觉之相劣于登地。所觉是碍故能觉亦碍。此则将碍除碍。故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结成贤位。三圣位。论寄息于住相。文云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今文分三。一悟前非。二明证相。三结成位。今初

  善男子有照 信中净解

  有觉 贤位中觉碍之觉

  俱名障碍 正显前非。即论中觉于念住。二明证相。谓以智证理理智冥符。如日合空。如珠自照。但是本觉显现。非能所故。文中二。一不住证。二不住教前中三。谓法喻合。今初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能所契合也。故唯识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智无所得。则此常觉不住。常觉即是无分别智。不住即不取种种戏论相故。离二取相。即此照与照者寂灭。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彼文虽局于见道。而证理之义十地无殊。亦可不同凡夫。故云常觉。不同地前。故云不住。此则念无住相觉住相无故不住矣。次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如把刀剑自断其头。头未落时即无能断之义。头若已落。复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