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论会释》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16卷40页码:P0719
唐 窥基撰

  《金刚般若论会释》一 ▪第3页

  卷第一 / 大乘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智障虽坚凡夫俗智二乘菩提智皆不能断。或障虽坚。凡夫智不能断种。二乘真智不能断习。唯发大乘佛菩提心。三慧方能折伏或断。此喻入耶见行。又如玉石性极坚牢。非物所坏。唯除金刚。方能摧破。二障亦尔。性极坚牢。非凡俗智。二乘真智之所摧坏。大乘三慧如彼金刚。方能伏断。究竟断位金刚修慧。故经唯说金刚喻定。此喻正见行。是谓金刚名有二义相。一所破义。二能破义。非是能断亦有二义。非所断故。亦非以金刚及能断。为有二义故。邪正二见喻不相应故。故不可以金刚唯为所断。智因坚细不成故。亦不可以金刚唯为能断。二义相不成故。由此应如此中所解。然文略不解出所治金刚。于能断中。庵含方显。解能治金刚中。标细牢固。以隋时翻国讳坚。遂改为细。智固者种子。不可坏者现行。现行中初是闻思。后是修慧。修慧之中。初是有漏修。后是无漏修。无漏修中。初是十地位。后是如来位。十地中。初加行道。后是无间解脱道。无间解脱道中。初是无间道。后是解脱道。佛位中初是种子。后是现行。能断中。闻思修为能断。观照能断之体。七地已前。初二有漏。后一通二。设前二慧修中通成。虽无文说。然为修慧等。别时起作用。八地已上念念俱能起二用。初二伏或。后一正断。如金刚断处而断者。智如金刚。所断如玉石。二障处而断。又障如金刚。能断为地如白羊角。闻思修能断处而断

  解不共义有二。初标指。如画金刚等。后显五通。依此不共义。初中有三。一标。二指。三结。如画金刚有二。一如画金刚。膊跨则阔。其腰则狭。有动作故。喻令进趣。二如画金刚杵。两头阔其腰狭。极坚胜故。令知深妙在信行地。佛地阔者。此喻文义俱长。净心地狭。文义狭故。所以然者。有二义。以凡夫时。凡所修行。求佛果万行究修。欲愿广大。虽有四善根位欲入见道少别修行。从长时多分广大意乐。故名阔。佛位中通业智见。证达利乐。皆是广大。故说二文。正所广阔。十地菩萨等地皆修一行。进求后地。虽少求佛位。非无分齐而修。故名挟。故随三位。说经阔狭。又今为不定性及定性先未有种性发心者为问。三答有三种。性发心无分别行。令求佛果故。佛果及初位皆文义阔。十地行相彼虽有。而由不能修因言而显。不须广指。非二乘等初发心所行。故略指狭。结云。此显不共义。诸经不尔。不名不共。由此所明理智阔狭故。此文字教。独名曰金刚故。第三金刚称不共义。显五通依不共中意说。下文所说。五种依义。说相摄持。安立显现。皆依此三地。离此地外。无别所明故。此三地各有多行所住处。故名上上依止。以非一故名上上。此中略不解般若。但说三慧。不论实相等。不尽法故

  上来解七句。中正述之宏纲竟。自下正释经文中。第二大段重解前文。释玄宗之巨委中分二。初解序中威仪成就结加趺坐正念不动。后解正宗。虽行住坐皆可说法。今显静坐于觉说胜。表内心觉安真理外相方说利生。但以一义解之。余义如说法华威仪。安坐中说

  后解正宗分三。初解种姓不断中文。次解何故唯问发行菩萨乘等解发起行相中文。后解以善问故。于上座下。解行所住处中文。初中分三。初解三问意。次解发趣菩萨乘者。菩萨摩诃萨言。后解次前最胜受等义。于经文中。从后向前释。观此论所释上下等文。皆是天亲释弥勒颂中所无文者。方始解释。非是昆季。自知相[矛*牟]楯

  初文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三。初标。次解。后结略标中有三。初总标。次别列。后结所为。别列六中。初五为利乐众生。后一为正法久住。前五之中。初二佛法外人心有疑或。不生定信。次二已入佛法。欣佛法者。不解进修。后一已进修者。不能证达。此但问因。是须菩提所欲修故。唯问种性及证发心二所修法。不问佛位十地菩萨己证达者心所欣求出离解脱佛果之位。总显种性不断。有二义。一此中已闻欲令当来佛种不断。二明佛能令佛种不断。以能善摄及付嘱故。此中六因依古所说。合有四解。一云。第一住佛法外。由有疑惑。多生诽谤。今问冀答。以断彼疑。令发信心。不生谤诽。起菩提心。二起信解者。若先虽不疑惑诽谤。但处中位。由不闻解。不能发心。今为于彼闻法起信入十信中前五心位。三若入十信住第六心后。信决定位。名入甚深义位。若先虽发大菩提心。犹在十信前五心位。尚断善根。未信决定。不名入甚深义位。今为令入第六心后得信决定。深识佛法因果理智信智不退屈。由解深义。方无退信。名入深义。四若先虽得信不退屈入甚深义。十住位中入前六位。尚有退作二乘之心。今为彼等无退大意。入第七位。后名不退。五若先虽得入位不退。乃至得入十回向后。得四善根入决定择分位。犹未证达真净法界。不名生如来家。未名住极喜地。未得法苑乐。未证诸相增上喜爱。不名生喜。今为彼等得入十地证得法界入后后道。六由人信学。进趣证达。当来正法。教行果三久住于世。为此六因生随喜故。以发三问。地前地上皆有发心修行断障三义别故。结云。此是问者欲令佛种不断故问。以上一位配。下更三义位配

  次解中有二。初问。后答。答中顺第一解。初人可解。第二有乐福德等者。有先凡位不谤不信佛法三乘。但处中住意。其何在世耶有乐为福德。未发信心。名未成就。今为令彼起信解故得入十信。第三入甚深义。即前二人深达因果得信不退。第四若已得入信不退位。名为已得。不轻贱者。常住法决定出离。堪当得果。名不轻贱。入位不退。第五已得顺摄。是先根熟。但在位不退后。及净心者。位不退前诸菩萨等。不由于他起根本智。于法自证入。起后得智。于法得见。得入十地后。后亦复如是。生欢喜故。又第二解。初一人法外令入十信前五心。第二人五心前入信第六心后。信决定名信解。从初人作第二。第三入甚深义。即第二人在六住前者。得入位不退中。第七住后。名入深义。第四人不退转者。已得位不退。得入初地证不退。第五为生喜者。即是次前得入初地。根已就者名为顺摄。展转得入二三地等。若已入位不退。后人名净心者。得入初地。合名生喜。又第三解。初人法外初入十信位。第二人业五心前得入第六信不退后。第三渐入初地。证入甚深真如法界。第四证入第八地后行不退后。第五见道已后。证不退后。名顺摄。入八地名净心。得无漏心。恒相续故。皆生欢喜。初地顺摄展转得入佛地。生欢喜。八地净心不久得入佛位。皆生大欢喜。虽有三释。此解似佳。由问但问因中三行今因得证后后胜品乃至成佛。具答三位诸行。从初发心。及至佛果。是前前位所修入故。今细审勘。地前凡夫唯三十心。初住法外令信入法。次在六住已前。令入七住。次在地前。令入初地。次在七地已前。令入八地。后在因中。令入佛地。各随彼位。以释其相。令法久住故。众生可得入前五因。由众生得入前五因故。法成久住故。发问者广为六因。略为二因。余如玄记说

  结略为四。但结前五。所学教理。即法久住。故不说之。其法外人疑者。令见因果等理。发生信心。入佛法内。如已发心乐福德信未定者。能摄受信及胜解定。已信解定成就之人。摄受初地。入甚深义故。今此二名为摄受。摄受信定及证定故。得入初地。知绍佛位。名得不轻贱。欣八地后胜品妙行。令精勤心。不生行退。八地已后无漏观心。念念相续名为净心。得入佛位。令生欢喜。此结次第依行位说。但说净心生大欢喜。前广释中并说顺摄。令生大喜。即入初地。顺可世尊善摄受故。总令作佛。故二合说。若依次第。应依结略。略为四因中。初一因为法外入法。第二人为内凡入圣。第三为七地前入八地。第四为第八后入佛位。说信行地为初人。说净心地为第二第三。说佛地为第四人。上来三解。依位配之。第四解作三问者。初问为初人令发心。次问为第二第三人具修行。后问为第四人令断障。由三人各修自所求行已。净心生喜。乃至作佛。故结略中合第二第三为一摄受。摄受行故

  解种性不断中。自下第二解摩诃萨言。即兼解大乘义中。大义诸译并略无摩诃萨言。大唐及隋并有七大。七大者。一法大。对法第一名境大。缘于广大教法为境。二心大。彼第七名业大。穷生死际。示成菩提。建立佛事。三信解。大彼名智大。即了二无我。四净心大。彼第五名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及于涅槃。五资粮大。彼第二名行大。行二种行。六时大。彼第四名精进大。经三大劫。修难行行。七果大。彼第六名证得大。证大功德。彼论意说。缘教起行。达甚深理。精勤长时。不滞二边。证大胜果。穷生死际。建立佛法。故名为大。此论翻倒。或此意说。缘教发愿。建立佛法事。得智达理。不同凡夫二乘有所住着。常行二利。长时精勤。便得胜果。二论意别。前后不同。更勘菩萨地十地论初卷说摩诃萨者有三种大。一愿大。二行大。三利众生大

  第三解摄受菩萨等文中分二。初摄受。后付嘱。前解摄付时初成正觉及入涅槃时及所摄付根器。天亲云。根熟名摄受。未熟名付嘱。而未解释二种自性。天亲但解所摄付者及摄付之意。即此种姓不断。未释彼自性故。今释之。于中有二。初标问。后别解。此中分二。一善摄。二第一摄。罗什菩提流支真谛并无两文。唯大唐本云。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经文但以一最胜言。前文牒经文云。第一善摄摄受所有菩萨等。遂开为二。以最胜言具善摄第一两义故。下解付嘱。唯言第一付嘱。道理定尔。又善摄是总出体。第一是别解义。善摄第一摄为二。第一摄中有三。一标。二列。三解。乐谓与现在利益。利谓与后世益。即差别中世间定是现乐。三乘果是后利。利乐有十义。如唯识疏。此中唯在。第四牢固。谓后益毕竟果体。现益毕竟因体。俱名毕竟。第六异相未净菩萨者。谓地前信行地未得净胜意乐故。于彼菩萨不可善摄中。此善摄法最为胜上。毕竟难坏。能利自他。更无过上。为二世益解付嘱中。亦三。初标问。…

《金刚般若论会释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