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义疏》四 ▪第2页
下之下 / 净影寺沙门慧远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便谓六识七识空义即是真识。对治此执说识不空。经言空者。于真识中无彼妄情所取相。故名为空。非谓真识一向是空。故唯识论言。对彼凡夫外道之人取我我所。故说色等一切法空。非离言境一切皆空行者是。其离言境者。谓佛行处唯有真识。更无余识及外境界。云何言空。又复如彼胜鬘经说宣说二识。一者空如来藏。谓诸烦恼空无自实。二者不空如来藏。谓过恒沙一切佛法。又取六识七识空理为真识者。是彼二中空如来藏。何关真识不空藏乎。又他经中宣说生空法空及与第一义空。此三空外别更宣说利耶识空。明知。六识七识心空非是真识。又真识中虽有空义不说空义以为真识。事识之中虽有空义不以空义以为真识。妄识之中虽有空义不说空义以为妄识。真识亦尔。不说空义以为真识。真识是真实知之性。云何言空。若说心空为真识者。小乘法中亦说心空。以何义故不名真识。二者执法身以为空。有人闻说如来法身毕竟寂灭犹如虚空。是人不知为破着故。即谓法身一向是空。对治是执说实不空。所言空者对有故说。何处别有空体可得。又论说。一向境界但是心有心外无法。若离妄心境界随灭。唯有真心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广大性智究竟善有非是虚空。三者执真如。以为定空。有人闻说世间涅槃一切空寂乃至真如亦毕竟空离一切相。不知此等为破着故。即谓真如唯是其空。对治此执说如来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云何言空。次明对治二乘妄执。妄执有二。一者执有。二乘之人未得法空。见有生死涅槃之相。以此见故深畏生死。趣求涅槃迷覆真如。对治此执说诸法空一切生死本性常寂。亦无自灭涅槃可得。二者执定无。二乘之人分见生空。利根之者少见法空。便取此空以为究竟。覆障真实。对治此执宣说佛性实有不空。对治邪执旨玄难测。邪俯圣言粗术纲绪。次辨随文。此中有二。一者明治邪执不同。二者复次究竟离以下明其遣着。前治邪非有而犹存治相。故次第二遣治相也。就初中有三。一者总立道理。二者是我见有二以下举数列章门。三者人我见者以下释章门。对治邪执者是题名也。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者是正释也。我见是其众惑根本。是故数家之义我见非惑。以有我故得修圣道。若离于我则无邪执者是返释也。释章门中有二。一者释人我章门。二者释法我章门。就初中有二。一者略举数。二者云何以下别释。此五中前一执无。后三执有。若应具论三种识中治邪执也。广如上辨。然今此论就本为论。但真识耳。真识之中举要言故说此五耳。文显可解。此五中各有二。一者明邪执。二者明对治解。法我见者以下明第三法我见。此中有二。一者执有。二者执无。而文中但有执有。略无执无。此中有二。一者明执。二者明对治。自复次究竟下第二明遣着。此中有二。一者遣除治相。二者而有以下拨权显实。就初中有三。一者题名。二者当知以下遣情。三者是故以下遣相。复次究竟离妄执者是题名也。但离邪执非是究竟。亦遣能治名究竟离也。何故双遣下显其义。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可说者。若窍论理皆不得染净相。而就相辨。据妄而望亦得净相。既无妄执所对治。净法亦无可立。自下遣相。是故一切法者。是染净一切法也。本来无相不可说也。自而有言说下第二明其废权。此中有三。一者明拨权。二者其旨以下明其显实。三者以念以下明其返释。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方便引道众生非正显也。言离念者名妄识念也。归于真如者是正显也。以念以下文可解。自下第三明趣道相。此中有三。一者总表。二者略说以下列章门。三者释章门。分别发趣道相者是题名也。道者所证之道。发趣者修行趣入也。一切诸佛所证之道者释道相也。一切菩萨修行趣向义者释发趣也。理行合释。略说以下初明举数。后明列章门。言成就发心者十信以上也。解行发心者解行以上也。证发心者初地以上也。信成就发心者自下第三释章门释三章门。故即分为三。就初中有二。一者设问发趣。二者所谓以下正释。信成就发心者是题名也。依何等人者就人以问。修何等行者就行以辨。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者结问信发心也。自下正答。此中有二。一者就人以辨。二者复次信成就发者以下就行以释。就初中有二。一者明进入。二者若有众生以下明退之人。此十信中进退位故。恒遭善缘遂入种性。若遇恶缘还退失也。有此二人故分为二。就初中有三。一者表位。二者有熏习下明其起行。三者如是信心以下明其进入。所谓不定聚众生者。十信是其进退不定聚也。自有熏习下第二明其起行。此中有二。一者明其信佛心。二者诸佛以下明其发心。有熏习善根力者是六识熏习也。信业果报者是报果也。能起十善厌苦求涅槃。值佛供养修信心。迳一万劫者信心成就也。自诸佛菩萨下第二明其发心。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因大悲或因护法能自发心。自如是信心下第二明其进入。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满足万劫也。入正定聚者种性以上决定不退。故名正定聚。性种习种与二佛中种子正因。故名住如来种正因相应也。自若有众生下第二明还退人。此中退者位行二退也。若论念退种性亦有。自复次信成就下第二就行以辨。此中有二。一者明因分行。二者菩萨发是心故以下明果分行。就初中有二。一者就心以辨。二者略说方便以下就行以辨。就初中有三。一者总表举数。二者列名即释。三者问答重明。三种心者即是三菩提心也。就第三中有二。一问二答。中有二。一者开喻。二者如是众生以下明合喻。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者。此喻真如体。而有矿秽之垢者。是心为烦恼所染也。方便喻其缘修万行。合中可解。自略说方便下第二明行。此中有二。一者立名。谓行根方便。二者即释。此有三。一者明不住生死行。二者观一切法以下明不住涅槃行。三者以随下以行即理。就第二中有三。一者立名。二者谓惭愧下即释。三者随顺下以行即理。后第三第四中亦同此三。自下第二菩萨发是心以下二明果分行。此中有三。一者明真证行。二者以见法身以下明应化行。三者如修多罗下引经证成。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见法身者是证行体也。自下明应化。此中有三。一者明依体起用。二者所谓以下明八相益。三者然是菩萨以下明未尽有漏之业。未名法身者。法身是其初地以上也。此业有二释。一云。不系业变易。大悲为缘。此业为因堕恶道中不期劫数。名为变易。二云。不系业分段。虽受不限劫数报犹名分段。有漏业因四住为缘所成之业。故名分段。以微细故受不限报也。受苦有二释。一云。此业微故小痛小恼无大受苦。二云。虽业而微堕三恶故如处受之微故不肯人者。如曲引经证。中有二。一者明其权行。二者又是菩萨下明其实行。如修多罗。或说退者非其实退者非业所堕。未入正位者是不定聚也。就实行中有三。一者明其不畏堕二乘地。二者若闻以下明其不畏苦难行也。三者以信知下明五行体。解行发心者以下释第二章门。此中有二。一者明其总胜。当知。转胜解行俱明也。二者以是菩萨下明其别胜。就第二中有二。一者明其解胜。二者以知法性下明其行胜。就行胜中以六度辨。此六之中各分有二。一者明理。二者明以理成行。证发心者以下明释证发心。此中有二。一者明所证法。二者唯真如下明能证行。就初中有五句。从净心地至究竟地者就人位辨。证何境界者设问发起。十地之中所证理通。所谓真如者表所证法也。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者以熏修缘故所证境异。若废行缘则无境界之异。而此证者无有境界者是遣相也。自下明其能证之行。此中有三。一者从初地以上至七地以还明能证行。二者又是菩萨发心以下明八地以上能证之行。三者又是菩萨功德以下明第十地能证之行。就初中有二双。一者真应相对以辨。二者而实菩萨以能化相对以辨。就初中有二。一者明真身。唯真如智为法身也。二者明应身。此中有二。一者别明异化。二者如是以下结明应化无边。是菩萨于一得顷示越地成正觉。或说无量久远劫中修行成佛。众生根性不同则有万差。而引要言无出此二。谓懈怠怯弱为此二人故为此说也。自而实菩萨下第二双。此中有二。一者明能化。二者以一切菩萨以下明所化。而实菩萨种性发心所证皆等无超过法者。种性以上无利钝差别。而所化不同故种种不同也。以一切示化菩萨下所见所闻根欲性异者是所化也。故示所行亦有差别者随示能化也。自又是菩萨下第二明八地已上能证之行。此中二。一者举数表相。二者云何以下列名即释。微细相者无功用故。行相微细名微细相。此三心中。前一是真后二是妄。自又是菩萨下第三明第十地能证之行。就此中有二。一者明因满果成。二者以问答重明。就初中有二。一者明其因满故报身成立。二者谓以一念下明其惑尽之相。又是菩萨功德成满者。明因行满也。于色究竟处示世间高大身者。明其报身成。自下明相。一念相应慧者。是缘智终一念解也。以此解故无明顿尽种智现前。以此种智现前故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充法界能现十方利益众生也。自下第二明答重明。此中有二。一者初一问答上言一切种智重明。二者第二问答上言自然不思议业重明。就初中有二。一问二答。虚空无边者大虚也。无有心想断无明者。妄心差别皆悉无也。若无差别心相者。云何名种智。即名一切智。就第二答中有三。一者表理体一。二者以众生下明凡夫无种智。三者诸佛以下明佛种智。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想念者。唯真识无妄想也。而凡夫人起妄心故不称法性。心有分齐无种智也。自诸佛如来下第三明佛种智。此中有二。一者明佛有智体。二者有大智下明佛有智用。诸佛如来离见想者离妄见也。虽复智体一有智用方便。随众生差别开种种法。名种智也。就第二问答有二。一问二答。问中初领上。后正问也。就答中有三。初法次喻后合。自下结前生后。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也。自下第三明依理起行。亦可为下根故说此修行信心分。此中有四。一者就人以辨。二者何等以下设问发起。三者略说以下正释信行。四者复次众生初学…
《大乘起信论义疏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