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诸宗部」经文1916卷46页码:P0475
隋 智顗说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七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明治愚痴多病。如经中说。愚痴多者。教观因缘。问曰。因缘之法。其义甚深。云何愚痴之人。教观因缘。答曰。言愚痴者。非谓如牛羊等。但是人聪明利根。分别筹量不得正慧。邪心取理。名为愚痴愚痴之病。既有三种。对治亦应立三。一明治断常痴病者。邪思执着。或起常见。或起断见。便破因果。病相如前说。对治方法。应教观三世十二因缘。过去有二。现在有八。未来有二。是为十二因缘。三世相因。不常不断。如经偈说

  我真佛法中  虽空亦不断

  相续亦不常  善恶亦不失

  若行者能善观十二因缘。不执断常。则邪见心息。亦得以此对治。破相续假惑。二明治计有无痴病发者。邪念思惟。有我无我。有阴无阴等。如前说。立对治者。应教观果报十二因缘。果报十二因缘者。观现在歌罗逻时。名曰无明。乃至生老死等。现在即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成就。皆从因缘生。此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故名无明。此既从缘而生。无有自性。不可言有。不可言无。乃至老死亦复如是。若知非空非有。即破空有二见。当知果报十二因缘观。即治有无见病。今亦得以此对治。破执因成假惑。三明治世性愚痴发者。若见细微之性。能生万法。如是邪念。名计世性。广说如前。对治之法。还作一念十二缘观。何以故。行者深观一念之中具足十二。一非十二。十二非一。而今约一说十二。约十二说一。当知一无定性。无定一故。则世性不可得。故以一念十二缘观。破执世性邪痴。此一念十二缘观。多破执一异见。今亦即得以此破相待假惑。五明治恶业障道多病。如经中说。障道者。教令念佛。今障道既有三种。对治则亦立三。一明治沉昏闇塞障发者。恶业病相如前说。对治应教观应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毫相。闭目而观。若心闇钝。悬作不成。当对一好端严形像。一心取相。缘之入定。若不明了。即开眼更观。复更闭目。如是取一相明了。次第遍观众相。使心眼开明。即破昏睡沈闇之心。念佛功德则除罪障。问曰。若取其相分明。能破沉昏者。何不作九想白骨等观。答曰。九想白骨。但是生死不净之身。除罪义劣故非对治。二明治恶念思惟障者。障发如前说。对治应教念佛功德。云何为念。正念之心缘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一切种智圆照法界常寂不动普现色身利益一切功德无量不可思议。如是念时。即是对治。何以故。此念佛功德。从缘胜善法中生心数。恶念思惟。从缘恶法中生心数。善能破恶故。应念报佛。譬如丑陋少智之人。在端正大智人中。即自鄙耻。恶亦如是。在善心中。则耻愧自息。缘佛功德。念念之中。灭一切障。三明治境界逼迫障者。罪业发相如上所说。对治方法。应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法性平等。不生不灭。无有形色。空寂无为。无为之中。既无境界。何者是逼迫之相。知境界空故。即是对治。若念三十二相。即非对治。何以故是人未缘相时。已为境界恼乱。而更取相者。多因此着魔。狂乱其心。今观空破除诸境界。存心念佛。功德无量。即灭重罪。此为对治。于义可见。略说对治治竟。第二明转治者。出摩诃衍论解十力明定力垢净智力中说。彼论云。贪欲之人。教修慈心。多嗔之人。作不净观。愚痴多者。教思惟边无边。掉散心中。教令用智慧分别。没心人中。教令摄心。若如是者。名为转治。若不尔者。名不转治。此为反上所说。今明转治有二种。一者病转法亦转。二者病不转而法转。今约前一观中。明转治义。前对治治中。贪心多者。教观不净。观心既成。见于不净。厌患前境。便生嗔心。如佛在世。有诸比丘。学不净观。成即顾人自害。如是之类。应教转观修慈。以治于嗔。名为转治。此即药病俱转。如此说者。细熟寻检。犹未称教意。二者病不转而药转者。贪病不转前不净观。修慈观治。问曰。贪心之法。取人好相。慈亦取人好相。云何为对治。答曰。菩萨戒有明文。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人。皆是我母。而菩萨不起慈悲。行淫无度。不避六亲。犯波罗夷罪。若观前境男女皆如父如母如子。则自敬爱心生。慈念能破贪欲。譬如父母终不于子所生非法心。复次慈名与他之乐。贪欲不善。增他烦恼。此非与乐之道。如是思惟。系心修慈。慈定若发。即治贪欲。何以故。无量心是色界法。不应得有贪欲心生。此则病虽不转。转观治之。今以不净一门类之。余十四门禅。悉有二种转治之义可知。复次转观有二种。一者转心不转境。二者心境俱转。善自推寻其义可见。第三明不转治者。亦为二意。一者病不转观亦不转。二者病转观不转。一病不转观亦不转者。如贪心人作不净观。贪心不息。更增想作观。不须转观。当更作脓血烂坏相等。作一人不息。复作多人。如是乃至一城一聚落。皆作不净。如禅经中广说。或进入白骨流光等治。贪心方息故名不转治。虽有此义理。而推之犹恐未是教之正意。二病转观不转治者。行者为有贪欲病。作不净观治。贪欲转而生嗔恚。尔时不转不净观。即于不净中增想。作不净观及白骨流光入定。嗔心自除。亦得即为二意。一境不转而心转。二境不转心亦不不转。余十四对治不转治义类亦如是。第四明兼治者。亦出摩诃衍论解八念念舍文中。彼论云。菩萨法施者。法施因缘。或复说法。或现神通。或复放光。如是等利益度脱众生。名为法施。复次行法施者。应当善识众生烦恼多少。或但有一烦恼病。或两两杂。或三三杂。若一烦恼说一法治。两两杂者说二法治。三三杂者说三法治。此即是兼治相。一病说一法治。如前说。两病二法治者。如有贪欲病。复有嗔恚。当用不净慈心观共治。何以故。若但用一法。虽偏治一边。复增一边。则为过失。今二法相兼。病则皆差。或不净兼慈。或慈兼不净。今应随病起。以义斟酌。兼三兼四。乃至五等。悉有其义。今不具说。第五明兼不转治者。此义亦如转治不转治意。但于兼中对病发多少。还约。上转不转意。细推可见。第六非对非转非兼治者。即是第一义悉檀波若正观。此观通能治十五种病。亦通能发十五种门禅。所以言非对非转非兼治正观。法性即法。不可以法对法。故云非对正观。无偏不增。余病不须转也。力能遍破众病故不须兼。虽不得能破所破。而治诸不善。悉皆除灭。故名为治。是以摩诃衍云。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嗔。不能除痴。有三昧。能除三毒。即是今所明正观第一义悉檀也。所以波若一观能治五病者。一正观能治贪欲。如思益经云。贪欲之人。以净观得脱。不以不净。世尊自知。二正观能治嗔者。如般若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尔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则嗔恚不生。故知实相能治于嗔。三正观能破治痴者。智慧破于无明。其义可见。故涅槃经云。明时无闇。闇时无明。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四正观能治觉观者。正观心中。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则觉观从何而生。故维摩诘经言。云何息攀缘。谓心无所得。五正观能治罪障者。如前引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复次如世余药。各随对治。能治一病。不能遍治一切病也。阿竭陀药即能遍治一切众病。是名非对非转非兼治。亦能具足一切禅门。如大品经说。欲学一切善法。当学般若。所以者何。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此则可以如意宝珠为喻。第四次明结成悉檀广摄佛法者。今约此验恶根性中辨对治。即以对摩诃衍论所明四种悉檀义。所以者何。如十五种不善境界发相。此正是世界悉檀。乃至前明善根发相。亦属世界悉檀。以其皆是因缘生阴入界摄故。次明十五种对治禅门。即是对治悉檀。是中正辨药病相对故。次明转治兼转不转治。即是为人悉檀。此正逐人根缘不定。方便利益故名为人。次明非对非转。即是第一义悉檀。其义可见。故摩诃衍论云。此四悉檀。即摄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一切佛法。理而推之。当知禅门之义。则为广博靡所不收。第三次明安心禅门者。略为五意。一明随便宜。二明随对治成就。三明随乐欲。四明随次第。五明随第一义。今释第一随便宜者。如验善根性中。发十五种禅门。随其发法。当知过去已经修习。可还修令成就。随所发法。安心修之。如发觉触后。欲修安心。当教数息。所以者何。根本初禅。多从数息中发。当知是人过去已曾数息修禅。今若从息道而入。与本相扶。禅则易发。加功不止。则能具足四禅空定。因此即发三乘圣道事等。金师之子。教令数息。是为随本。善根发后。说安心法余十四善根发。随便宜立安心亦如是。二明随对治成就立安心法者。如行人本有贪欲不善障法。为治此病。作不净观。观成病灭。尔时虽无欲病。而未证深法。当更加心修习不净。作种种不净成已。次当却除皮肉。修白骨流光。入八背舍。断三界结。成三乘道。此则不失其功。若更安心余法。方复造功。则于事难成。余十四随对治成就。辨安心法。类之可知。三随乐欲者。若能对治。断欲界烦恼不善之患。则十五种禅。通无遮障。尔时当随行者心所欲。乐诸禅三昧。各安心其门。而修习之。即皆开发。始终成就。此可以数人同治修为类。四约次第立安心法者。遮障既除。自有行人。欲从浅至深。具足修一切禅定。应从阿那般那中而教数息。证根本四禅空定已。次教随息。证十六特胜已。次应观息具足通明之禅。次教不净观。入九想背舍等禅。乃至次应观心性入九种大禅。禅定次第并如上。第五明禅次第中分别修证方法。在下自当具说。今明约验善恶根性后。用安心法。既有如此之便利。故次后而说。五明随第一义者。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入此十五种善根发后。及五对治除障已后。随于一法门易悟之处。即以此为安心者。行人多因是门入圣道也。第四次明治病方法。行者既安心修道。或本四大有病。因今用心。心息鼓击。发动成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息心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发。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差矣。若用心…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