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诸宗部」经文2016卷48页码:P0415
宋 延寿集

  《宗镜录》二十四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则名为善根积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梦所见。其相寂静。是心法性。而能积集守护尸罗。皆为回向神通作用。是则名为善根积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犹如阳焰。究竟灭尽。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可乐忍辱之力。回向积习庄严菩提。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远离积习之相。是心法性。而能发起一切正勤。回向成熟无量佛法。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睹见。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回向诸佛胜三摩地。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观此心性。本非色相。无见无对。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慧句差别说智。回向圆满诸佛智慧。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无所缘。无生无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无量善法。摄受色相。如是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无所因。亦无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摄受觉分法因。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性远离。六种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能引发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则名为善根积习。舍利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于一切心。随心观察。修习念住。复次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又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于一切住随心观。为求证得胜神通故。系缚其心。修学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体。宣说诸法。又云。化乐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实际者。遍一切处。无有一法而非实际。世尊。谓菩提者。亦是实际。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离自性故。乃至五无间业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无自性。五无间业亦无自性。是故无间业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体无生。从无生中建立诸法。观无性之心。说无性之教。随净缘而无性成佛。随染缘而无性为凡。不见纤尘。暂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违平等之门。所以大般若经偈云。有法不成有法。无法不成无法。有法不成无法。无法不成有法。释曰。有不成有无不成无者。以一体故。无能成所成。有不成无无不成有者。自既不成。焉能成他。故知各无自体。互不成就。大集经云。一切诸法。究竟无生。一切诸法。无性无生。无起无出。是以缘不生因。因不生缘。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说一切诸法。自性无生。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尔时普华菩萨语舍利弗。汝入灭尽定能听法耶。答言。善男子。入灭尽定。无有二行而能听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诸法。皆是自性灭尽不。答言。如是。诸法皆是自性灭尽之相。我信是说。普华曰。若如是者。则舍利弗。常一切时不能听法。何以故。以一切诸法。常是自性灭尽相。是以诸法本空。但是缘起。缘会则似有。缘散则似无。有无唯是因缘。万法本无生灭。如真金随工匠而器成。即金体不变。似虚谷任因缘而响发。与法性无违。如有颂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为像。愚人谓像生。智者言路土。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无生灭。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土。生灭唯是因缘。例如一心万法。更无前后。何者。掘路成像时。土亦不减。坏像填路时。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时心亦不增。为凡时心亦不减。以心随缘时。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缘生。像灭唯从缘灭。像无自体故。如成佛但是净缘生。为凡亦是染缘起。凡圣本无生故。是知万法从缘。皆无自性。本未曾生。今亦无灭。如文殊师利观幻颂云。此会众善事。从本未曾为。一切法亦然。悉等于前际。所以正作时。无作。以无作者故。当为时不为。以无自性故。任从万法纵横。常等未生之际。假使群生出没。不离无性之宗。又昔有庞居士。命女灵照曰。吾当先逝。汝可后来。专候日中。可蜕斯[穀-禾+卵]。灵照曰。午即午矣。有蚀阳精。居士怪之。自临窓下。其灵照。忽尔回登父座。俄尔坐亡。居士笑云。甚为锋捷。空华落影。阳焰翻波。吾道于先。吾行于后。遂往于相公为丧主。告于公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言讫而逝。斯亦不堕有无之见。妙得无生之旨矣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答。夫言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聪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阴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故经云。身如草木。无所觉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实。所以除其执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触尘。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尘。不可以心得。若就了人。即达阴身本空。妄心无相。以本空故。法身常现。以无相故。真心不亏。如此发明。五阴即菩提。离是无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维摩经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菩提非所观之境。则无能缘之心。所观境空。即实相菩提。能缘心寂。即自性菩提。大般若经云。龙吉祥言。颇有能证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证。龙吉祥言。谁为证者。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语言。彼为能证。龙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证。妙吉祥曰。彼心无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龙吉祥言。若尔。尊者。以何心等当得菩提。妙吉祥曰。我无所趣。亦非能趣。都无所学。非我当来诣菩提树。坐金刚座。证大菩提。转妙法轮。拔济生死。所以者何。诸法无动。不可破坏。不可摄受。毕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当得菩提。龙吉祥言。尊者所说。皆依胜义。令诸有情。信解是法。解脱烦恼。若诸有情烦恼解脱。便能毕竟破魔罥网。妙吉祥曰。魔之罥网。不可破坏。所以者何。魔者不异菩提增语。何以故。魔及魔军。性俱非有。都不可得。是故我说魔者不异菩提增语。龙吉祥言。菩提何谓。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诸时处一切法中。譬如虚空。都无障碍。于时处法。无所不在。菩提亦尔。无障碍故。遍在一切时处法中。如是菩提。最为无上。仁今欲证何等菩提。龙吉祥言。欲证无上。妙吉祥曰。汝今应正无上菩提。非可证法。汝欲证者。便行戏论。何以故。无上菩提。离相寂灭。仁今欲取。成戏论故。譬如有人。作如是说。我令幻士。坐菩提座。证幻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言。极成戏论。以诸幻士尚不可得。岂令能证幻大菩提。幻于幻法。非合非散。无取无舍。自性俱空。诸佛世尊。说一切法。不可分别。皆如幻事。汝今欲证无上菩提。岂不便成分别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舍。无成无坏。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灭坏。无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离。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非合非散。自性皆空。离我我所。等虚空界。无说无示。无赞无毁。无高无下。无损无益。不可想像。不可戏论。本性虚寂。皆毕竟空。如幻如梦。无对无比。宁可于彼起分别心。龙吉祥言。善哉尊者。我今由此。定得菩提。何以故。由尊者为我说深法故。妙吉祥曰。吾于今者。未曾为汝有所宣说。若显若密。若深若浅。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诸法自性。皆不可说。汝谓我说甚深法者。为行戏论。然我实非能说者。诸法自性。亦不可说。如有人言。我能辩说幻士识相。谓诸幻士。识有如是如是差别。彼由此说。害自实言。所以者何。夫幻士者。尚非所识。况有识相。汝今谓我说甚深法。令汝证得无上菩提。亦复如是。以一切法。皆如幻事。毕竟性空。尚不可知。况有宣说。是以一切众生之性。即是无相平等菩提。于自性中。云何有能证所证之差别乎。如般若经云。觉法自性。离诸分别。为菩提故。又经云。诸所有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何者。若有所是。即立所证之境。便有能证之心。能所尽处。名为大觉。大觉之义。唯悟自心。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云。尔时金刚手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一切智智。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故。乃至欲识知菩提。当如是识知自心。庄严菩提心经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是则心外无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无心。何所得耶。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非说。不可思议。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又颂云。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当体即是。若向外远求则失真道。故云善财遍巡诸友。不出娑罗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离一念无生性海。所以净名经云。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故知已成不更成。已灭不更灭。为未知者。方便说成。方便说灭。若执方便。则失本宗。如大庄严法门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语金色女言。如是五阴体性。即是菩提体性。菩提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如汝身中五阴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是一切众生五阴体性。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复次觉五阴者。名觉菩提。何以故。非离五阴佛得菩提。非离菩提佛觉五阴。此方便知一切众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众生。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大宝积经云。菩提者。名心平等。无所起故。菩提者。名众生平等。本无生故。乃至菩提者。性相如是。若于此法。有所愿求。徒自疲劳。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萨应行。能如是行。名为正行。思益经偈云。菩萨不坏色。发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入于如相。不坏诸法性。是名行菩提。不坏诸法性。则为菩提义。是菩提义中。亦无有菩提。正行第一义。是名行菩提。璎珞经云。发心住者。是人始从具缚。未识三宝。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便信发菩提心。既云始从凡夫最初发心。明知此中发心。该于初后

  问。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

  古德释此。略有二门。一行布次第门。谓从微至着。从浅至深。次第相承。以阶彼岸。二圆融通摄门。谓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华严经所说。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此中有二门。一缘起相由门。二法界融摄门。前中普揽一切始终诸位。无边行海。同一缘起。为普贤行德。良以诸缘相望。略有二义。一约用。由相待故。有有力无力义。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二约体。由相作故。有有体无体义。是故得相即及相是也。又有二菩提。一性净。二圆净。从缘起者。即是圆净。圆净复二。一明缘起。万行为缘故。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净功德之所显。又缘起无性。即性净故。如法华经偈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义耳。又有二义。一约行布展转义。二约圆融展促无碍义。如善财见仙人执手。一一佛所经无量劫。故知修短难思。特由于此。如贤首菩萨云。信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以初心即具一切德。故难信也。又设于梦中。惊惧。怖令发菩提心。尚得称为大菩萨摩诃萨。何况正信之发。开发之发。如大涅槃经。如来性品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未发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告迦叶。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人即于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惧。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发菩提之心。是人命终。若在三恶趣。及在人天。续复忆念菩提之心。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摩诃萨也

  问。经云。佛言学我法者。唯证乃知。今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无修无证。则初发菩提心人。如何趣向

  答。若能信悟菩提。无相不可取。无性不可修。如是明达。即是真证。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菩萨已复应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为身得耶。为心得耶。乃至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诸法无有以色证色。以心证心故。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睹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何以故。以一切诸如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漏。若能如是知无所发。能发此心。若入宗镜中。是名真发。既能发心。便又为他开示。则诸圣同赞。功德无涯。如经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虽自未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宗镜录》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78】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