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智能永斷惑。是故名為永斷正見。此之三種是道前加行之道。是故名為前行道也
從何而得斷耶者。此諸斷義稍難取意。未見本釋。且作一解。若有別義改而正之。謂所斷障有其二種。一則麤重。二乃現行。從於何者而得斷耶。然所斷障不離三世。從於何世而得斷耶
答不從過去等者。此中意說。不斷現惑。以道起時現惑先無。過去已滅無惑可斷。未來未至亦無可斷。現道不俱亦無所斷。是故不從三世現惑而得斷也
然從諸煩惱麤重等者。此通伏難顯斷義也若於三世無惑斷者。何故諸教說斷惑耶。故此答言。若於現惑雖無斷義。可從麤重種得名斷。然者則是許可義故
為斷如是如是等者。於加行時為欲永斷如是麤重。起此對治。治道正生麤重正滅。故約麤重而得斷名。若約現行則無斷故
由此品離繫故等者。謂由此品麤重滅故。未來現惑無因不生。永不生故說名斷惑。非謂正斷現起惑也
此意不說斷三世者。若准本釋不說斷其三世麤重。若爾何故前文說言。若此品對治生則此品麤重滅等。由是義故但可說言不斷三世現行惑也
初約遮門不斷三世等者。雜集瑜伽二論皆有斷不斷義。雜集具約種子現行說斷不斷。瑜伽就種剎那相續說斷不斷。各據義明不相乖越。故不斷義兩文同也
正見相應能對治心者。正見即是八聖道中正見支也。能對治心即是正體智。以此正見是後得智而能分別見道所證故。與能治心相應也。即此後智正見相應正體無漏。是即名為能治心也
於現在無隨眠等者。謂顯三時皆無斷義。以一切法於念念中從眾緣生無自性故。剎那必滅無作用故。於現在世暫有即無隨眠不待斷而方滅。豈此聖道能對治耶。況一念障治不俱明闇不並。何有斷義。故現在世無有隨眠。於現在世尚無隨眠。況入過去更有何斷。縱此一念剎那心後。未來所起隨眠心在未來世。亦無隨眠是所斷者。故念念中此無斷義
從此已後於已等者。次下即明有所斷義。謂前正智於當念中雖無斷義。然彼隨眠於念念無所不斷。以一切法於念中而有不動相續門故。依不動門即無斷義。以一切法剎那即滅無有遷動作用義故。約相續門即有斷義。以因前念引後念生。相續因緣有所作用故。如燈念念雖不破闇。由焰相續闇相便除。水日月等諸法皆然。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故由聖道相續力故隨眠並斷而得轉依。是故說言從此已後於已轉依身相續等
所有後得世間等者。謂由正智斷隨眠故。人令後所得無漏聖智及在世間善無記心。三時皆無隨眠縛故。是故名為皆離隨眠。無記心者即是文中本識心也
答據彼三心見道說者。即前無間解脫勝進。然詳此說於理不正。以見道中三界諸惑一剎那中一時頓斷。既斷惑時不分品數。則不別起多無間道。何須彼言。為斷如是如是品麤重起如是如是品對治等。故知如是如是重言不約見道三心而說。但依見修治道合言。對法明諸位斷義。不唯約初見道斷說故。二義中後說為正
二障下品總名第三等者。問。諸論皆說此三心者依相見道總別建立。故唯識云。前二名法智。各別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解故。但是總觀我法二障所有斷相立此第三。如何說是二障下品。更以何障為下品耶。答。即彼二障無堪任性。既是麤重說為下品。而為第三。於理何失。若爾應亦許有中品。更以何法為中品耶。答。經論皆說有三麤重。在皮在膚在骨別故。由是麤重亦有三品。故相見道有三品障
為能取及上下諦等者。依觀二取立十六者。所取即是四諦真如。能取即是緣真如智。依觀所取立法忍智八種觀心。依觀能取立類忍智八種觀心。此可即依觀能取所取別立法類十六心也。所有行相文中自顯。依觀上下十六者。上謂色界及無色界。下欲界。依觀欲界苦諦真如所起無間道立為法忍。所起解脫道立為法智。依觀上界苦諦真如所起無間道立為類忍。所起解脫道立為類智。何故上界立為類耶。謂上界類下欲界斷所斷惑證所證理故。於上界而立類言。苦諦既爾。餘三准前。四諦共有八無間道八解脫道即成十六。此即依觀上下諦境別立法類十六心也
正斷三界見苦所斷等者。謂於三界苦諦之下有二十八種分別惑。隨眠正是見苦真如正智之所斷也。故苦法忍見苦真如。正斷三界苦諦之下二十八種分別惑也
七地已前諸識中等者。諸識即謂前七識也。以七地前猶起有相故。俱生障未全伏也。六識尚爾。第七必然。故七地前七識之中俱生煩惱亦得起也
由能引識是無漏故等者。謂前五識生時必由意識引起。以是微劣少分別故。要以意識為分別根方得生故。其能引識既是無漏故。所引識障不行故
第六意識入生空時等者。謂末那識與第六識為不共根六識方起。其末那識既無勝用。是故欲入無漏之時。必由意識而為道引。是故意識入生空時。即末那識我執不行。入法空時法執不行。方始得成平等性智。由斯意識入生空時。其第七識即是有漏故。所智障亦得起也
以煩惱障不障十地等者。謂十地者即以法空真如理智差別建立故。唯所知障能障十地。其煩惱障但能發業招感生死。唯障涅槃。是故不能障十地也。若爾應與所知障別。便違唯識。故彼文云。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為所依故。彼論又云。補特加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行。如妄迷杌方謂人等。既許二障二執體同。如何所障乃有差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