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如有人眼其仙藥。此亦如是。以修道力不與無明等相應而得轉依漸令增勝故。無明滅等亦名緣生。說二種緣生法者。為諸有情迷於流轉非流轉法捨此迷故故說二種
經。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 此二結也
經。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 此三引證也。非自意故故列引證 總攝門第四明所知性文三。初問。次答。後結
經。何者是法 此初也。問文可見
經。所謂八聖道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二答也。若論於法而有三種。今所說者取其行法。此八聖道是行法故。於如實理無顛倒見者名為正見。如理籌量名正思惟。如實而說。離於口過。口業清淨。名之正語。離身三德。身業清淨。名為正業。離四邪等。如法而求身口清淨故名正命。為除餘障諸過惡故而修勇悍。名正精進。於所緣境明記不忘。名為正念。為求勝德心注一境。名為正定。此八聖道分為六支。一了別支。即是正見。正了別已決定取故。二表示支。即正思惟正語。所思之事為人說故。三信受支。即正語正業正命。若有問法如實答故。不作非業戒清淨故。如法而求常少欲故。四除障支。即正精進。此則能除聲聞菩薩煩惱所知二種障故。五捨隨煩惱支。即正念。為正念故棹舉惛沈不得便故。六成功德支。即正定。由定力故能得三明諸功德故
經。此是八聖道支 此三結也 次明總攝門第五所知果文二。一有上。二無上。初復分三。一有為。二無為。三引證
經果 此初也。四沙門果即是有為是解脫道
經。及涅槃 此二無為也。捨煩惱已得涅槃者是無為故。論說有為無為皆是四沙門果者。彼通論故。今此經中別說涅槃故分為二。又解言。涅槃者即是清淨真如。彼無煩惱故
經。世尊所說名之為法 此三引證。言法者執自性為義。二明無上文四。一問。二答。三明因。四辨所緣
經。何者是佛 此初問也
經。所謂知一切法者名之為佛 此二答也。以無漏惠如理而知內外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性相故名為佛
經。以彼惠眼及法身 此三明因也。能知一切法者。是無漏惠非肉眼故。故言眼。顯惠眼因故列法身。言法身者。即清淨智及真如也
經。能見作菩提學無學法故 此四辨所緣。言能見者。以惠眼及法身能見故也。言作菩提者。即是三種菩提之因。所謂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及十二分教等是也。言有學者。從四加行至第七人名為有學。言無學者第八人也。問。何故不說非有學非無學耶。答。有學無學尚自能知。豈非非有學非無學。而不能知。故不列也 總攝門第六明云何所知。文分為二。一勝義。二世俗。初又分三。初觀因緣。次觀於法。後觀於佛。初又分二。一問。二答
經。云何見因緣 此初問也
經。如佛所說若能見因緣之法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是也 此二答也。以勝義世俗觀因緣者。為欲令捨增益損減謗故。若唯勝義觀因緣者。墮於斷見。及涅槃故。若唯世俗觀因緣者。即墮增益。以二門觀。則離二謗處中道故無明行等。猶如幻化。假因緣有。雖然。而於三世無有生者即名勝義故。經云。無生是實。餘皆虛妄。問。勝義諦中無有言說。何故此經說常無壽等耶。答。作是說者。皆是世俗。為欲表示諸有情故。於一切時具無生故。故名為常。此則顯其於第一義三世一如無變異也。若如是者。與說有我無有差別。破此疑故。故言無壽。自性本非時我性故。言離壽者。無有一物與此差別。我人壽者。能動轉故而此因緣。勝義之法。非如常我。橫計有故。故言如實性。此則顯其非橫計也。何故此非橫計。示此因故。故列無錯謬性。此則顯其無顛倒也。此現有生。何故言不生耶。為除此疑故。言無生。於第一義無有少法而生故也。故經云。從緣所生彼不生。此則名為無生法。雖現不生。於過去世不具生耶。捨此見故故言無起。過去之世亦如現在無所生故。雖自不生故無生無起。為自在等而不造作耶。為除此見故言無作。無有常因漸頓造作有相違故。此則離其無因不相似因也。雖非自在等作為因緣和合共相作故。此明有為。為除此見故言無為。以勝義觀因及眾緣不可得故。此因緣法雖於此處而無有生惑。於餘處而則能生。為捨此見故言無障礙於一切法。而此空性無不遍故。是故此無生法於一切處而無所礙。此則顯其往一切處也。若如是者。如上所說有德因緣。一切有情何故而不知耶。為除此疑故言無境界。能取所取無所有故。是故貪著能取所取諸有情等而不能知。雖然離諸戲論出世間智而能知見。有何勝益。而令修此勝義觀耶。為示勝益故言寂靜。若能而修勝義觀者。能離一切諸惡法故。名為寂靜。若無我我所能取所取者。無有苦樂等事。超過一切語言境故。誰能樂此法耶。為捨此見故言無畏。於此法中無怖畏故。貪著有境樂著於我。則有怖畏。若見勝義捨分別故。是故若能修此法者。離怖畏故。雖證此因緣勝義。後於異時遇惡知識起顛倒故。貪等煩惱而能生起復為怖因。為除此見故言無侵奪。見勝義者無能毀壞故。言無侵奪也。雖見真實。餘不能壞。為自隨顛倒故。而不侵奪耶。為除此疑故。言不寂靜相。於此勝義無生法中無有對治修道之力。能除顛倒。本自無生性明淨故。故因緣論云。此中無可遣。亦無少安立。於真以觀真。見真而解脫
經。若能如是於法亦見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 此二觀法也。而此經文同上所釋故不明也
經。得正智故能悟勝法以無上法身而見於佛 此三觀佛也。言正智者。若有能證勝義法者。名為正智。言勝法者。即勝義諦也。如上所說勝義之法名無上法身。若具正智住平等性智故。而觀因緣法及諸佛等無差別。是故佛說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者。與理無違。依平等意趣圓成密語說此法故。次明第二世俗。而觀因緣文分為二。初標。後釋。初又分三。一從有因所生門。二從種種無常因所生門。三從無我因所生門
經。問曰何故名因緣至不顛倒性等作如是說 此初也。文四。一問。二答。三結。四引證 經。問曰何故名因緣 此初問也。既前言。此因緣法於勝義諦無生無為。若如是者。何故此法名因緣耶。問此事故故列斯問
經。答曰有因有緣名為因緣非無因無緣故 此二答也。此則能除無因之見。此緣生之法。於第一義雖無有生。然約世諦如幻如化假因假緣有施設故。是故諸佛留教於世與理無違。若世諦門如幻化者。何故說此法耶。雖然。為捨外道五種見故。所謂無因執常有我不能作者故。佛為說從有因所生。從種種無常因所生。從無我因所生。從能成因所生。從無作者因所生門也
經。是故名為因緣之法 此三結也
經。世尊略說因緣之相彼緣生果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與因緣相應性 真如性。無錯謬性。無變異性。真實性。實際性。不虛妄性。不顛倒性等。作如是說。此四引證也。言彼緣生果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者。從因生果之法。不假諸佛出現於世及般涅槃。此法爾故也。言法性者。是因緣性故。言法住性者。因緣之法本自住故。言法定性者。依本因故。言與因緣相應性者。無有一法不假因緣而能生故。言真如性者。若證此法了真如故。言無錯謬性者。捨顛倒故。言無變異性者。捨邪曲故。言真實性者。無虛誑故。言實際性者。是聖諦故。言不虛妄性者。非顛倒橫計故。言不顛倒性者。是正智境界故。有師解云。前文釋後如理應思 次二明從種種無常因所生門。文三。初標。次徵。後答
經。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 此初標也
經。云何為二 此二徵也
經。所為因相應緣相應 此三答也 言因相應者。此是取因不共有故。言緣相應者。此是助因是共有故
經。彼復有二謂外及內此第三從無我因所生門也 言彼者即是與因緣相應法也。為諸凡愚執內諸入以為其我。於外諸入執為我。取捨此二故。故說二種內外因緣。同一無我因緣生故 第二此明釋文二。初外。後內。初復有二。一因相應。二緣相應
經。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至應如是觀外因緣法因相應義 此初因相應也。文二。一從能成因所生門。二從無作者所生門。初又分三。一問。二答。三證成
經。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 此初問也
經。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此二答也。為種等諸法名為因故。此則顯其從一切不生一切能成之法。各各別故
經。若無有種芽即不生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有。芽種生如是有花實亦得生 此三證成也。此則示其能成義也。二明從無作者因所生門。文四。一明因無作者。二果無作者。三雖無作者而成其果四結
經。彼種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 實實亦不作是念我從花生 此一二明因無作者及果無作者也。此則顯其唯有因而無作者。若諸作者是其因者。為與諸法無有相連。不饒益故
經。雖然有種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實即而能成就 此三明雖無作者而成其果也。經文可見故不明也
經。應如是觀外因緣法因相應義 此四結也。結文可見。次明第二緣相應。文三。初從能成緣所生門。次從無作者緣所生門。後遮惡見。初又分七。一問。二答。三徵。四答列數。五結。六明業用。七證成
經。應云何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此初問也
經。謂六界和合故
此二答
經。以何六界和合 此三徵也
經。所謂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外因緣法而得生起 此四答列數也。六界體義如下經文
經。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此五結也
經。地界者能持於種水界者潤漬於種火界者能暖於種風界者動搖於種空界者不障於種時則能變種子 此六明業用也。言地界者。堅強為性。水界者流濕為性。火界者溫燥為性。風界者輕等動性。空風者虛通為性。此復有二。謂明及闇。言時者為約地等四大而建立也
經。若無此眾緣種則不能…
《大乘稻芋经随听疏大乘稻芋经随听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