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稻芋经随听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82卷85页码:P0543
唐 法成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謂愛取見取禁戒取我見取也。言生後有者。從有而生故。餘文可見 第六明續支門。文分十二。始從續無明支。至續老死支。經文自顯。言不了真性者。為不了人法二無我性故。言顛倒無知者。雖是知性為顛倒知故。言有無明故。能成三行者。為諸凡愚橫執有我。貪現樂故而作罪行。貪後樂故而修福行。為求不苦不樂故修不動行。為諸罪行從無明起名無明緣者。與理無違。福及不動。從無貪等善根而生。何故名無明緣耶。無明有二。一迷因果。二迷真性。福及不動。從迷真性而有故也。言福行者。是欲界業。言罪行者。是三塗業。與福相違。故名罪行。言不動行者。上二界業。若准義論。何者。是行緣識從於福行而生。福行識從於罪行而生。罪行識從於不動行而生。不動行識者此是八緣識合有此言

  經。略不列以義思之名色等支他皆倣此 言能成事者為見聞等事。言六聚觸者。謂眼等六聚觸也。言染愛耽著者。為與下中上上中上愛隨類而釋。言好色者為意所樂。言安樂者謂與自相應。言願樂者。於未來好色生貪著也。七明離二邊

  經。是故彼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瀑流水而無斷絕 言互相為因互相為緣者。為有眾多相似因及不相似因故。此遮常見及自在等橫計因也。言非常者。為生滅故。言非無常者。剎那相續故。言非有為者。無有我人而先起意能造作故。言非無為者。猶如幻化。各假因緣和合作故。言非無因非無緣者。各假定因及眾緣故。言非有受者。無作者故。言非盡法者。因果相稱自不盡故。言非壞法者。若緣和合能生果故。言非滅法者。無不相應緣自不滅故。言無始者。生死無際故。言無斷絕者。因壞果生無間斷故。言如瀑流者。涅槃大海是彼岸故。此一門義斷除增益及損減謗斷常見也。八明束因。文分十一。一標。二問。三答列數。四作用。五解釋。六四法無作者。七雖無作者而成其果。八果無作者。九證成。十雖現有多業一時不受其報。十一遮惡見

  經。雖然此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暴流水而無斷絕有其四支能攝十二因緣之法 此初標也。若緣生之法如暴流水而無斷絕者。捨何等因得涅槃耶。示彼因故說束門因也。餘文同上所釋

  經。云何為四 此初問也

  經。所謂無明愛業識 此三答列數也。緣起初支無明愛取二法俱是貪性。以束為一。說明為愛。言業者行及有也

  經。識者以種子性為因業者以田性為因無明及愛以煩惱性為因 此四明作用也。言識者以種子性為因者。為煩惱及業所熏之識。能為後有名色等因故也。言業者以田性為因者。此業能於種子之識而造作故。言無明及愛以煩惱性為因者。雖有其業。若無煩惱。不受後有故

  經。此中業及煩惱能生種子之識業則能作種子識田愛則能潤種子之識無明能殖種子之識若無此眾緣種子之識而不能成 此五解釋也。言業及煩惱能生種子識者。若無此二不成後有名色等故。言業則能作種子識田者。依業習氣種子之識而能生故。言愛則能潤種子識者。為有我愛捨苦取樂潤生故也。言無明能殖種子識者。為顛倒無知而能生於不善處故

  經。彼業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種子識田愛亦不作念我能潤於種子之識彼種子識亦不作念我今從此眾緣而生 此六明四法無作者也。經文可見

  經。雖然種子之識依彼業田及愛所潤無明糞壤所生之處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此七雖無作者而成其果也

  經。彼名色芽亦非自在亦非他作亦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時變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無因而生 此八明果無作者。經文如上所釋

  經。雖然父母和合時及餘緣和合之時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彼諸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依彼生處入於母胎則能成就執受種子之識名色之芽 此九明證成也。言無我法者。無自在等諸作法故。言無我者。是無性故無我也。言無我所者。無有我人先起意故。自此已上明人無我也。言猶如虛空者。自性空故若如是者。何故此名因緣法耶。故言彼諸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譬如幻化雖無性相。因及眾緣無不具足。而現有生。此亦如是與理無違。此顯法無我也。十明雖現有多業。一時不受其報。文分為四。一明現業。二明生業。三明後業。四明不定業。初又分二。一喻。二合

  經。如眼識生時乃至諸餘眼等隨類知云 此初喻也。文八。一標。二問。三答。四作用。五能成。六因無作者。七果無作者。八雖無作者而成其果

  經。如眼識生時若具五緣而則得生 此初標也

  經。云何為五 此二問也

  經。所謂依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識得生 此三答也

  經。此中眼則能作眼色所依色則能作眼識之境明則能為顯現之事空則能為不障之事作意能為思想之事 此四明作用也

  經。若無此眾緣眼識不生若內入眼無不具足如是乃至色相空作意無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時眼識得生 此五明能成也

  經。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為眼識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識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顯現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所思 此六明因無作者

  經。彼眼識亦不作念我是從此眾緣而有 此七明果無作者

  經。雖然有此眾緣眼識得生乃至諸餘眼等隨類知之 此八明雖無作者而成其果也。此眼識喻現報業也

  經。如是無有少法而從此世移至他世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 此二明合也。經文可見。二明生業。文二。初喻。後合

  經。譬如明鏡之中現其面像雖彼面像不移鏡中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面像亦現 此初喻也。此明鏡喻生報業也

  經。如是無少許從於此滅生其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 此二合也。三明後業。文二。初喻。後合

  經。譬如月輪從此四萬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輪形像現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輪亦不從彼移至於有水之器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月輪亦現 此初喻也 此月輪喻。後報業也

  經。如是無有少許從於此滅而生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 此二合也。四明不定業。文三。初喻。次合。後結

  經。譬如其火因及眾緣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眾緣具足之時乃可得燃 此初喻也。而此火喻不定業也

  經。如是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依彼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所生之處入於母胎則能成就種子之識業及煩惱所生名色之芽 此二合也

  經。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 此三結也。十一遮惡見。文四。一標。二問。三答。四釋

  經。應以五種觀內因 緣法 此初標也

  經。云何為五 此二問也

  經。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 此三答也。四明釋。文分為五。一不常。二不斷。三不移。四從小生大。五相似。初又分三。一問。二答。三結

  經。云何不常 此初問也

  經。所謂彼後滅蘊與彼生分各異為後滅蘊非生分故彼後滅蘊亦滅生分亦得現故 此二答也。為生死有各差別故名不常

  經。是故不常 此三結也。二明不斷。文三。初問。此答。後結

  經。云何不斷 此初問也

  經。非依後滅蘊滅壞之時生分得有亦非不滅彼後滅蘊亦滅當爾之時生分之蘊如秤高下而得生故 此二答。猶如幻化約世俗法。與後滅蘊同一剎那生分成故

  經。是故不斷 此三結也。三明不移。文三。初問。次答。後結

  經。云何不移 此初問也

  經。為諸有情從非種同分處能生眾同分處故 此二答。為從人等眾同分處而生天等非趣故也

  經。是故不移 此三結也。四明從小生大。文三。初問。次答。後結

  經。云何從於小因而生大果 此初問也

  經。作於小業感大異熟 此二答。為極淨信煩惱之心。而於一念造善惡業。能感善處及三塗故

  經。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 此三結。五明相似文二。一釋。二結

  經。如所作因感彼果故與彼相似 此初釋也

  經。是故應以五種觀因緣之法 此二結也。此明大門第七經知所要。文四。一除三世迷。二捨諸見。三明果利。四聞經信授。初又分二。一明因。二明果

  經。尊者舍利子若復有八能以正智常觀如來所說因緣之法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無盡不寂靜相不有虛誑無堅實如病如癰如箭過失無常苦空無我者 此初明因也。無壽等如前所說。言不有者。猶如於夢不真實故。言虛者。猶如幻化不可觀故。言誑者。譬如陽焰諸愛境界無所有故。言無堅實者。譬如芭蕉中無堅故。言病者。雖受少樂以變苦而逼惱故。言如癰者。為以苦苦猶如其癰而損傷故。言如箭者。於一切時為具行苦諸聖無所欲故。言過去者。是生死因而應捨故。言無常者。生滅法故。言苦者。不相應故。言空者。無有我人而造作故。言無我者。自性非我故。次二明果。文三。一明過去。二未來。三現在

  經。我於過去而有生耶而無生耶而不分別過去之際 此初明過去也。為不迷有我無我等而動搖故。為過去時與此因緣而相應故

  經。於未來世生於何處亦不分別未來之際 此二明未來也。言生於何處者。於五趣之中為天耶為人耶。為作人天苦樂等。受壽命長遠。名字種性。形狀處所。而於此事不迷故也

  經。此是何耶此復云何而作何物此諸有情從何而來從於此滅而生何處亦不分別現在之有 此三明現在也。言此是何耶者。是我耶非我耶。不分別故。言此復云何者。若其有我。是有色耶是無色耶。不分別故。言而作何物者。而從此處於未來世而修善耶。而或作惡不分別故。言此諸有情從何而來者。一切無我因緣有故。餘文可見。二明捨諸見。文二。初標。後釋

  經。復能滅於世間沙門婆羅門不同諸見 此初標也。言沙門者。出家人也。言婆羅門者。此云外意。在家人也。言不同諸見者。有多種故

  經。所謂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人見希有見吉祥見開合之見善了知故如多羅樹明了斷除諸根栽已於未來世證得無生無滅之法 此二釋也。言希有見者。若說往昔過去之事及歌舞等。我歡喜故。言吉祥見者。臥吉祥草。作三點畫。若見乳酪。眾花滿瓶。蘇及婆羅門。諸最勝等。星宿時節。日數澡浴等。以為清淨。執吉祥故。言開合見者。為心廣大及下劣故。言明了者。為了我等顛倒境界非真實故。言斷除諸根栽者。以聖惠劍而斷習氣永不起故。言無生無滅者。為斷根栽。若無有生而無滅故。三明果利。文三。初明因。次嘆德。後示果

  經。尊者舍利子若復有人具足如是無生法忍善能了別此因緣法者 此初明因也

  經。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二嘆德也。此十號義。如餘處明

  經。即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此三明示果也。住此道者名授記故。此四明聞經信授

  經。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說是語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彌勒菩薩摩訶薩所說之法信受奉行 此四明聞經信受也。言世間者。謂眾生世間。是法器故

  大乘稻芉經隨聽手鏡記

  永康寺後輩法律比丘福漸受持并兼通稻芉及坐禪並具足義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