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51卷85页码:P0194

  No. 2751 [cf. No. 262]

  法華經疏

  究竟教亦備之理而言之不過身為真應教為權實。此經備明。故知理深說不盡也。此長一中明經功德說示於盡。下偈中道流通之人功德不盡綺事說也。為乘爾者大意。正明流通經人德不盡耳。不欲明經所以。舉經者德備。由經故道也。以要言者。欲明如來德乃無量。為明四義故稱要也。四者是有如來一切所有之者。此句欲明舉手低頭。皆第一理。此是第一明其教實。如來一切自在神力者。是第二明形方便。則短顯長必求應道。即長明短分傷真極明自在神力也。如來一切祕要之藏者。此是第三所乘方便。如來為物分齊亡不求其一。如來一切甚深之事者。至極法身雖復為物權生脫滅真身深無其遷變。此是第四身真寶也。此經備明一切言。皆於此經宜示顯說。從是故已下品之第四結勸二人。是以此經理深益物大故。汝未來不得不說。爾時故言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勸其弟子。解說已下勸其師也。從所在國土已下。正舉理深並勸之。人說經之處卷所住處。皆應於中起塔供養重經故也。所以者何已下。便持所以此中非是生處得道。便轉法輪處般處而起塔者何。若外識知為弘一乘供養法華造此塔者。乘理關心解生或滅萬行滿足。得道之處持其經旨。即轉法輪處知聖應遷即涅槃處。偈中之明不頌品物。第一諸菩薩請求流通初有三偈頌。上第二五種瑞相。就中但頌舌相放光磬欬彈指動地。第五十方欽敬略而不頌。身放無數光者。欲明眾生根感萬差應亦非一。從以滅虔緣已下十一偈半頌。上第三佛告舉經理深以勸二依。初有三偈。正是頌上持經之人功德彌大。從能持是經者已下。廣嘆功德無量勸令弘經。則為見我欲明三以佛真極理用之為體悟理在心名見也。佛亦可隨刑不離聖故恒見也。若能末世通經化物不但見佛。亦復無順即法供養。從於諸法之義已下四得上明自行。從此已下明其外化經理資益具曰無礙便能稱根導利群生。滅惡生善故云行世間。能滅眾生闇即是滅惡。教化已下明具生善經益既人二依未來不得不懃宜通後代。從是故已下一偈半頌上第四結勸二人

  囑累品

  從此已下。後世文中。第二文也。如來親自口告付囑。此明如來以此大法付諸菩薩。惡世宣通即是菩薩累重之事。二者欲使二依。在於未來。宣通此經。使累世不絕。故言囑累品。就此品中凡有四文。第一從初以下。訖普得聞知。欲明如來口自慇懃誡敕二依 第二從所以者何已下訖諸佛之恩。欲明如來勸彼二依。流通之時。應彼二依。通化之時。應□佛成頌 第三從時諸菩薩已下訖願不有慮。明諸菩薩敬諾施行也 第四從命時釋迦已下訖於長行。明此如來說經也。訖唱散隨意。以右手摩無量菩薩頂者。明其一手及於眾頂。亦是神力隱其神力存口告之名。我於無量修集是難得三菩提者。欲明如來因地之時。修行曠劫修因方始剋得法身。其果故云難得。如來欲以此之大法與物同證故付二依。傳化來聞使千載不隧故云汝。汝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也。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從所以者何已下。品之第二勸彼二依。□佛成頌。所以汝等未來之世能流通者何要當學佛四種之法。一明如來有大慈悲。二明如來無諸慳吝。三明如來應機授法故云無所畏。四明如來是諸眾生之大施主。若能修持如來四法。便能惡世流通此經故。云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從於未來世若男子女人已下。勸其二依相。根授法有大根者。為說其一故。云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從若有眾生已下。明根小之人。為說三乘故。云餘深法中示教利喜。經師尋此經文廣說法華。當是空中所前以得知。從上已來未曾有起。此中始言從法生起摩頂付囑以此驗知

  藥王品

  襲 從此已下訖於經末後世文中大段第三教二依。未來之世流通法用。然二依大士豈將聖教方文。於流通欲對二依。該於始學乘世之中苦行流通。當如藥王權道普入當如妙音觀音。說咒擁護。如陀羅尼。藉善知識。汝妙莊敬作善知識如淨藏等也。勸發二人如似普賢。以此證便故引文在此也。若論次第應在不輕後安。就此品中凡為二文 第一從初已下訖聞皆歡喜。將明藥王本苦行事故宿王華說請其佛說 第二從佛告已下訖以明供養。明期藥王苦行流通之處 第三從爾時彼佛如一切眾生已下訖其福最多正。明藥王現在未來燒身辟苦流通。所以乃導。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說法華經者。欲明□見莊嚴法中流通法華蒙經理益。即時獲得色身三昧荷佛恩重。并袍經澤故。盡財命以供養之故。以此苦行彰經理深。得弘法華故云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不如以身供養。若欲明此中一段眾生應見燒身喪命報經發道處多故。言不如以身供養也。欲明捨身亦是捨財。云何道言真法供養。但自悟道不同。要燒身得解大乘為通大法故便捨身。故言真法供養之耳。如似香積因聞香故得解大乘也。第一施者財施養形為下。因財通小乘為中。今日因財通大乘法為上。故言第一千二百歲身乃盡有眾生滅盡應身則遷此之燒辟則燒欲伏還伏。當知大士有物不同隨根隱顯耳。不欲明指福多欲道燒指傷筋傷骨難而能為其功則大。若能持經功過於此。以劣形勝心明經深理勸人流通 第四從宿王譬如一切川流已下訖此經能救一切眾生已來。正明此經理深。言遠益物處多出過餘經二依未來應當流通 第五從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已下訖所得功德亦復無量。上明理深。何以得知下。明此經能除物患利益無量證知深理也 第六從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已下。應當如是□□□心。付囑此品並勸二人。在於末代受持流通。從若有女人聞是品能受持者。先勸弟子未來應當懃加聽受。從若如來滅後二五歲以下。勸其法師流通彼物。從初已下明其滅惡故。云不復為貪欲所惱。從得菩薩神力已下明其生善。從是時諸佛已下廣明諸佛嘆持經人德行深遠。從是故宿王華已下。正勸法師當於未來通經益物。從宿王汝若見有受持是經已下。勸彼弟子未來應當供養法師諸求大法。從是求佛道者已下。結勸供養 第七從說是藥王品已下。明當時之益

  妙音品

  其人乃法身大士先應東方。此土有緣放光召之。就此品中凡有五文 第一從初已下訖而為說法。明其妙音行之之處。此中放光在略說後廣說。初也。所以放二光者放肉結光者結本最上表明一乘最上高勝。放眉間者表明中道不偏之理也 第二從釋已下訖亦欲聽是法華經故。明其妙音將來之相 第三從文殊白佛是菩薩種何善根已下訖如是饒益無量眾生。廣明妙音有其德行 第四從說是妙音品時與妙音俱來已下訖色身三昧。明來往之益 第五從說是來往品已下。明當益也 就第二段中。久已須眾德本乃至道其恒沙等諸大三昧等。皆是經家嘆妙音德。非是如來解其德行。若當此中已明德者。下復何須更列德行。從即自佛淨華宿王智佛已下。欲明妙音將欲發來仰請彼佛辭求至此。從佛告妙音已下。淨華如來言對妙音意在戒。初諸小菩薩所以誡者。彼小菩薩不側釋迦現居勝化應形丈六情生奢敬。是故誡言汝往莫生下劣相也。從妙音菩薩白其佛言已下。欲明妙音仰稟加被。欲至娑婆妙音乃是法雲之士。豈待加被方能來恒為小行觀言有假故云皆是如來之□。從於是妙音菩薩不起已下。正明妙音將來之相。先觀此瑞相者。使此大眾豫知妙音法身大士。為聽法華不遠不而至。彰理深玄生其懃仰並作益也。從爾時文殊法王子見是蓮華白佛已下。明此大眾睹此瑞相不達何所以生其疑問。從佛告已下。明彼妙音將來釋其疑句故。云欲供養聽法華經正為弘經故來此也 從文殊師利白佛是菩薩何善根已下品。第三明其德行。就中有二。第一文殊發其三問 第二如來答其問者。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此之兩句聞其因行。而能有是大神通力。此之兩句問其果也。現在德也。前明過去因也。行何三昧已下。第二問二其通因通不孤起。起必由定故。云何行三昧願為我說三昧若乎。從唯願世尊已下第三問其身相 從佛告已下如來答也。從初已下訖并見文殊故身來至。此是答第三問□□以令多寶命者凡有二義。一明多寶弘經之首生緣中最是其上。二明兩佛心同。為明理一一使光召。一則口告彰意無。二從時多寶已下。正明多寶言命妙音。從于時妙音已下。正明妙音仰奉聖敕來至此也。訖到此土奉施供養順宜問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此之請見在方便品略說。後廣說前事同大樂說請見莫異。為證流通故在。此明并見文殊者。見其文殊所為者也。從爾時華德白佛言已下。訖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答問一去問遠故重舉請答。彼上問言種何善根。明何功德有神通。妙音過去以十方種種伎樂及七寶鉢。是其緣內之拾以是其因也。此是其行果。今報生有是神力。是其德也。從汝但見妙音其身在此已下。廣明現在果報德也。從十萬恒河已下。欲道妙音。非但此方。亦於餘方。亦於種種施化。是妙音深種善根者。此是華德領解之辭從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者。重舉第二問以請其答。彼上問言行何三昧。今答名現一切色身者。此是法身華三昧六根清淨也

  觀世音品

  此人亦是法身大士。妙音一流先應西方。此土有緣私化到此。普應諸門乘音度物名觀音。世上之妙音。從已音聲化人為名。此之觀音。從前音聲以得名也。觀前聲而往度之因此為名也。就此品中凡有六文 第一從初已下。訖名觀世音制其名稱也 第二從若復有人已下。訖巍巍如是。欲明觀音於此世界名中益物最是其大。拔苦濟厄利中超勝故。下經言巍巍如是 第三從若有眾生已下。訖福德之利。此道觀音亦名觀音亦名觀念亦名觀形。但此土名益處亦勝其形心。從是故已下。結其名勝勸人。受持觀者名也。從若有人已下。格量名益勝於餘者。所以道受六十二億餘菩薩名不如受持觀世音名者。欲明觀音此少化緣勝餘菩薩。即是眾生持人漏盡 第四從無盡意白佛言已下。訖執金剛神解普門義。廣明其德無盡。此中凡作三問。云何遊於娑婆世界。問形方便作何等形。凡益群生云何而為眾生說法。問言方便說何等法。化於眾生方便之…

《法华经疏法华经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华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