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抄
諍。舍利弗。如是見人。我則不聽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見人。我則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但懃修習無相三昧。於無相三昧亦取相。是人通達一切諸法相皆是一相。所謂無相
佛藏經念佛品云 惡知識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唯愛涅槃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為邪教。謂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為惡知識。是人名為誹謗於我助於外道。亦為他人說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即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佛藏經念法品云 善知識
舍利弗。是人爾時都無所有寂滅無性。不集諸相滅一切法。是則名為修習念佛。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相。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麤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名。是名真實念佛。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為分別。不逆不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是人於佛猶尚不得。何況於念。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識。若人成就如是相者。世間希有。得不顛倒真實見故。是為正見。復次舍利弗。正見者。名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無有顛倒如實而見。是故如來說名正見。若生我想人想眾生想者。當知。是人皆是邪行
佛藏經云 惡知識
舍利弗。人以清淨信等諸根出家學道。遇惡知識。惡知識者。常好調戲輕躁無羞。言語散亂不攝諸根。心不專一癡如白羊。親近如是惡知識者。失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失於生天之樂。況涅槃道。舍利弗。是人隨惡知識。若生人中父母生離死亡喪失。親里衰惱國土破壞。生八難中捨於樂處。遇惡知識生無佛處。若值佛世目不喜見。不喜聞法。不與佛眾而和合
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
三藏金剛智授與灌頂弟子
凡欲念誦先須護身結界澄想。觀察本尊聖者。起慈悲心愍念有情。發大誓願迴向菩提。方可念誦。持四種念珠作四種念誦。一者音聲念誦。二者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點誦是。三者三摩地念誦。心念是也。四者真實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能令行者速證無上菩提。具一切智。此心真言。是一切諸佛第一義。真如智中流出。非是作法顯現。如巧色摩尼能滿諸願。一切諸佛同聲共說。思惟之時。唯是明朗亦不見身之與心。況無一物法非空故。若久能熟當自證智。作是觀時。誦密言曰
念此明者。即能證入一切灌頂曼荼羅位。於諸菩薩祕密法門隨意無礙。作是觀時不復延促。務在證入。若能一一與心相應方大成就。一切時處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此真實法門。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圓鏡智。上從諸佛下至眾生。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所覆。令其法體不得顯現。作是觀者便證解脫一切智三昧。名為地前三賢位。所有動作任運相應。自然進入初地生大歡喜。所以然者。以觀月為方便。具有三義。一月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淨源義。離貪嗔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故。所以取月為喻亦莫作月解。世間者四大所成畢竟破壞。眾生自性清淨心無生滅故。此是諸佛菩薩內證非二乘聲聞外道所知境界。作此觀者。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此一法攝無量。剎那悟入諸法中。自在無礙。從地至地漸漸昇進。學此觀者。不得專守念以為究竟。當須正念進修方便。然後證入究竟清淨法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第六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 若有眾生無餘雜念。爾時菩薩常作化身權護是人。不離左右
大般若經摩愁品云 若有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者。與不憶不念相應。一切魔家眷屬悉皆愁憂不樂
佛藏經云 舍利弗。我法無諸難事。不乏飲食臥具醫藥。汝等但當懃行佛道。莫貴世間財利供養。舍利弗。汝今善聽。我當語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供養。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禪。比丘不及天神
假佛一切形像是
金剛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藏經云。佛告舍利弗。我餘經說。若人見法是為見我。如來非法亦非非法(不順有相不依無相即是見法。見法者見本性)何以故。調達愚人及諸外道。皆以色身見佛。舍利弗。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亦復不應以音聲見。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見佛。是去佛遠。所以者何。佛不名見名為見佛(不依有見無見即是不依正見)
維摩經云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即染著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即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唯舍利弗。夫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法華經云 無上寶聚不求自得(若人不求種種世法。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真佛者(識心見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
金剛經云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有離無故。不垢不淨故。無生無體故)
法身禮
入佛境界經云 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以不分別世間故。敬禮無所觀。虛空無中邊。諸佛身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一切平等禮。無禮無不禮。一禮遍含識。同歸實相體(實相者。不順有體相不依無相是)
楞伽經云 爾時大惠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佛體性。佛言。大惠。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種煩惱。是佛體性。大惠聲聞緣覺得此法已亦名為佛。我以是義但說一乘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善知二無我。除二障二惱。及不思議死。是故名如來
假三寶 形像佛是佛寶。一切經論教法是法寶。剃髮被袈裟受二百五十戒是僧寶(若不識心不見性總無寶)
真三寶(見性之人三寶具足)
維摩經云。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不隨有行不依無行即是離法之人)
思益經云 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見。名聖默然。若有諸菩薩。於上中下法。亦不取不捨。是名行菩提。若法及非法。不分別為二。亦不得不二。是名行菩提。若二即有為。非二即無為。離是二邊者。是名行菩提。是人過凡夫。亦不入法位。未得果而聖。是世間福田。行於佛道時。無法可捨離。亦無法可受。是名菩提相。一切無所念。是即如來法
文殊師利菩薩問思益菩薩言。云何名為修道。思益菩薩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又問云。何名為修道。答言。不墮有不墮無亦不分別是有是無。習如是者名為修道
又問。何故不見。答。言離二相故不見。不見即正是見。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名為說法。若知法即是佛(是佛寶)離相即是法(是法寶)無為即是僧(是僧寶)一人見性。分明三寶具足
涅槃經云 見性成佛道(除見性外更有法門出三界得成佛者無有是處)假戒(因犯禁戒制戒是。此戒是方便戒。是不了教。只許五歲學五歲若不捨是真外道。是具足邪見人)佛藏經云 佛告舍利弗。我說教者不說受者。舍利弗。於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舍利弗。若受教者受戒五歲不能悉捨。如是所教於是教中懃心精進自有得。無有比丘不往諮問。我說此人雖有五歲猶名邪見。雜外道法順行魔教。舍利弗。若有比丘受是教已聞空無所得法。即自覺知。我先受者皆是邪見。於空無所得法無悔。深入通達不依一切我見人見。舍利弗。我說此人名為清淨梵行
法句經云 若說諸持戒。無善無威儀。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
金剛三昧經 為說戒者。為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澂九識流淨風不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諸法無行經云 若人分別戒。是則無有戒。若有見戒者。是則為失戒。戒非戒一相。知是為道師
涅槃經云 戒有二種。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須他教敕。若遇師僧白四羯磨。然後得戒。雖得戒已要憑和上諸師同學善友誨喻。乃知。進止聽法說法備諸威儀。是名須他教敕
花嚴經梵行品云 若戒是梵行者。為場壇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上是戒耶。阿闍梨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正命是戒耶。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
真戒(一切眾生本來自有佛性。是持真戒者識心見性人。是見性之時想念不生。不起分別及有漏習。入無戒不自不他不垢不淨無我無人無念無分別無主無宰無吝無惜百無所須。諸欲永息等同虛空。同無情物身心不自。戒犯不二能。如是知者是真持戒人)
不淨說法
楞伽經云 未來世…
《诸经要抄诸经要抄》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