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76 [cf. No. 1775]
釋肇序
本深也。啟者開也。如世開深非王印不□□□□□□□□□□□□□喻也。故法華經云。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言詞相寂滅。此經云。法相如是豈可說等。此則但可智悟。難□□□□□聖應不同者。應迹殊也。眾生感異。法佛應殊。佛身既隨感□□□□□遂緣千異故曰不同也。總標本迹不思議也 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者。此則聖人若不住不二之宗本。無以垂千異之殊迹。群生不親千異之殊迹。無以悟不二之宗本。故肇師云。因未以示本。託麤以表微。即其事也。天台辨本迹略有五重。一真俗。二理教。三理行。四體用。五權實。皆為因本垂迹尋迹得本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以本迹相由故合明耳。故詩云。南有樛木葛虆縲之。下盤曰樛。上盤曰句。若吹高松擢質於雲霄之上。葛虆延蔓於荊蓁之下。則葛蘿雖有攀緣之功而不離蓬蒿之下。若樛木不接葛蘿仰攀。則雖千尋之檊亦可因依而達矣。法合亦同。便如來栖神於九居之上蒼生淪沒於三塗之下交感不會。則雖群生有本覺之智。不免淪迴之苦。若使蒼生深信仰之誠。諸佛垂大悲之迹。則雖十力位尊三祇劫遠。自強不息咸可成矣。本迹之義於茲顯然。從此第三明釋題目也 故命侍者。標以名焉。囑累品中。佛告阿難此經名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即命阿難為侍者。此以本迹俱不思議故。令不思議為名也
三明重譯之由。由前翻譯失旨故重譯也。文四。初明譯經主。即秦主姚興也。二明譯經時。即弘始八年也。三明能譯人。什法師也。四明所譯法。即此經也。前文有二。初舉人歎德也。二明重譯之本意。初中大秦天王者舉人也。[倠/乃]神等者歎德也。大秦歎其國大王。王顯其人尊。聖德普覆謂之天。黎人仰歸往謂之王。此孝治之德也(故孝經云。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不敢遺小國之民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呼故得萬國之歡之等)又可為民所載謂之天。於人自在謂之王。斯則至尊之稱也。[倠/乃]神者[倠/乃]英亦[倠/乃]傑也。有釋。才過十人曰豪。百人曰英。千人曰俊。萬人曰傑。神謂神思也。謂[倠/乃]傑之心世英之等。故云超世。此歎治國之智 玄心獨悟者。遊心玄鏡故曰玄心。幽鑒不群故名獨悟。此歎悟理心也 弘至理於萬機之上者。弘者大敕及萬方故云大也。至者極也。治化萬機者。萬事之機微也。尚書云。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此爰秦王善治國政垂衣端拱而物自歸。雖處萬機之務而不失天運之化 揚道化於千載之下者。揚謂宣揚。化者法化也。千載者載年也。如來滅後一千三百餘年。大乘至教方傳此土。秦主應茲住運故得廣崇法化也。則由[倠/乃]神越世故能弘至理於萬機。由玄心獨悟故能揚道化於千載。萬機之先故云上。千年之後故云下也。從此第二明重譯之意。每尋翫茲典以為栖神之宅□□□□□尋翫習者此也。典者經典也。以者用也。為者作也。栖者止息也。神□□□□□處也。下云畢竟空寂舍義因也。此明秦主得古譯經常披尋□□□□□□之所也。而攝支竺所出理滯於文者。支譯支謙。竺謂法護也。理滯於□□□□□經支謙所出以不來相而來為辱來。不見相而見為相見等。此則大乘之理滯於譯者之文。何者如什所譯。經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此則精於至理而應會之義不失。言辱來相見乃涉於浮俗。而理悟之道都捐如世人云不面。在昔辱來相見。豈法身大士同俗執相見邪 常恐玄宗墜於譯人者。翻譯既乖經旨故。恐玄妙之宗墜於譯人之筆也。北天之運運通有在者。北天者北天竺國也。運者動也轉也。如大品經云。明佛記此經我滅度後傳於南天。次至西天。後至北天。當沒於地。據運數南天五百年西天五百年。方至北天。此國即北天焉。國之東隅故。千年之後大教合傳於此國。果佛言故曰通有在也。第二明譯時 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者。太歲在午應曰敦[狂-王+羊]。月在午方云鶉火。此以月號命年故也。此出爾雅 命大將軍常山公者。姚嵩也 安城侯者。姚顯也。常山安城即所封之邑也。公之與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也。此即舉所封之號也 於常安大寺者。秦主諱長。以是姚萇之子故曰常。此則譯經處也。大寺別處也。即草堂寺以草覆堂故云草堂。群僧所集謂之大寺。皆當時之號非本名也 與義學沙門者。取善理之人簡餘學也。即生肇融叡憑影嚴觀等千二百人皆一時之傑。各旨盛迹及西。請什公譯經等事廣如抄及傳述。從此第三明能譯人。分二。初舉人歎德後明譯經之意。初什公之一字舉人 以高世之量等者。歎德也。即智量高遠出過於世故云也 冥心真境者。心與理冥也 既盡環中者。智窮實相。即莊子云。摳始得其環中以應乎無窮。彼以是非為循環。此絕是非處為環中。今借彼言以明實相也 又善方言者。善解梵漢二國方言也。從此第二譯經意 于時手執胡文口自宣譯。胡文者梵夾也。謂承梵天之餘訓言文者謬也。故南山尊宿云。猶是崑之一礫耳。什法師既閑兩國之言。故口自翻譯也 道俗虔虔者。道謂義學沙門。俗謂儒宗詞伯也。皆是因證義人也。虔虔者。虔者敬也 再言者表誠敬之志 一言三復者。謂再審定其義也。故論語南客三復白珪故云白珪之點尚可磨。斯言之點不可為。故讀詩至此皆三復也。今取彼言耳。謂文詮正理用軌物。心得意則道果由成。失旨則諸見從起。故須三復也 陶冶精求粉存聖意者。合土日陶。鎔金名冶。此喻也。如陶師之埏填簡除沙鹵。若金師之鎔鑄直取精純。故能成其器用也。今亦如是簡去繁言直詮聖旨以成無上法寶也。此明譯經之意也。從此第四所譯法 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者。約謂省約。詣謂至也。此明文雖省約而理詣實相。旨婉而彰者意也。婉順也。彰明也。即如智度菩薩母等偈。意則婉順理。又彰明前序。明古人未融大觀故理蹇闕。通方言故詞疏。今以什公盡環中故旨婉而彰。善方言故文約而詣故 微遠之言於茲顯然。微謂幽微也。老子云。搏之不得名曰微也。遠謂深遠。顯然者明也。此明實相之理。雖深固幽遠。然由翻譯得旨遂使顯然。此爰翻傳之得意也。從此第四彰注解所以。翻譯既明理雖易見。傳之未悟猶恐難通。故須注解以開後學。文二。初述謙辭。二明注意 初中余以闇短者余我也。以為也。闇謂愚闇。短謂短淺也 時預聽次者。謂參預也。什法師譯經之時。隨講肇公親承德音。故云時預聽次也 雖思乏參玄者。思者智思也。乏者少也。參者涉也。玄者實相理也。謂心不悟理故云也 然麤得文意者。言雖非精詣而粗知指歸耳 輒順所聞為之注解者。輒謂自專也。為者作也。略記成言述而不作者。記謂記錄。誠言有二。或作成字。成立此經。經之言或作誠字。成者實也當也。記什公誠當之言以解此經也 述而無作者。論語云。述而無作信而好古。意明唯聖作法余但述古人之言。非敢自作也。二明注解所意 庶將來君子異世同焉者。庶望也。將來謂當來也。君子簡異小人。老子云。上士聞道懃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小人既不能奉行。故但言君子。此言不必簡棄意。欲勸勉令自強耳。異世同聞者雖現世未來時後俗易聞經證悟獲益不殊故云也。余以大歷二年春正月於資聖寺傳經之次記其所聞以補多忘。庶來悟義伯無誚斐然矣
崇福寺沙門體請記
釋肇序略分四 初通本迹分二 初標名總歎 初標名總歎 二歷法別明 三總彰功益 二歷法別明 初明妄計 二總結彰非 二別辨教興分三 初集同弘人 二明所弘教分三 初明本不思議 二明迹不思議 三明本迹合不思議 三明經題目 三明重譯之由分四 初明譯經主分二 初舉人歎德 二明重譯之意 二明譯經時 三明能譯人分二 初舉人歎德 二譯經之意 四明所譯法 四彰注解所以分二 初述謙辭 二明注意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