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理门论述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9卷44页码:P0077
唐 神泰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宗相违。名相违义。真宗既顺道理。则不同彼似宗为相违义遣。故言非彼相违义能遣。问如自言相违。以何为道理耶。答则前敌论人所知道理。合成自言相违过失。则是道理也。指事。则如说怀菟非月(宗)。有故(因)。如日等喻

  论云又于(至)常等者 此文有二过。谓现量相违。及比量相违也。言又于有法者是宗。有法如言声。或言瓶也。即彼所立者。谓即彼立论人。于声有法上。立非所闻宗家法也。或于瓶上。立是常也。亦可即彼者即彼有法上。非所闻义及常义为立也。即是宗家法也。言为此极成现量比量相违义遣者。五识是世间共许现量。瓶盆等是世间共许比量。谓共智未有而有。有已还无。以前后二无。比知中间非常。而立言声等非所闻等。瓶等是常等。虽如此立。然为世间共许现量比量相违义所遣也。下指事。如立声非所闻。现量相违也。瓶等是常。比量相违也。问何故此中偏言于有法耶。答言等者。举瓶等余盆等也。又释。宗云等者等上五过。乃至初过中我母是石女等。问何故宗九过。但说五耶。答复四过者。天主僈立也。且如所别不成。自是因不成过。能别不成。自无同喻过。如前解。俱不极成。即合前二。二既非过。此亦非过。至相符极成。如立声为所闻。此本不成宗。何者。夫兴立论妄。侦立敌论相违。方始立宗。如声是所闻。无不共许。何成立宗。本自无宗。说谁为过。如有比丘。可说持前犯。于若无比丘。说谁持犯也。此亦如是。是故唯五是过。闻安立敌相违。方立宗者。何故前说宗有三种共许亦名宗耶。答

  论云诸有(至)宗过者 上来辨正宗过。自下第二显耶宗过。立因明师。及小乘外道。更立第六宗过名违过。以立因与宗相违故。亦应名因违过。然以宗先说故。名宗违过。今陈那牒取非之。故云此非宗过

  论云以于(至)故者 以于声明论中。有立声是常(宗)。一切皆是无常故(因)。然立诸师言彼声常为(业)。以而皆无常为因。此宗与因相违故。是宗违过。今陈那牒取言是喻过。或是因过。非是宗过。不同立成因明师余也

  论云是喻方便忌立异法者 一切皆是无常之言。此是喻非因也。其故字是第五时声。即是因义。彼声明论师。但将因门方便。立此喻也。故言是喻方便。虽方便立喻。而复倒离异法喻也。故更立异法上言是喻。即异法喻

  论云由合喻现非一切故者 此显彼方便立喻。陈那复以彼喻。合显去有此因。何者。如立声是常。以一切皆是无常。为异法喻。此异法喻。此异法喻。应云诸无常法者。法是一切。即以此异喻。反显成彼同喻。应言非一切者。法是其常。由此同喻合故。即知声是常宗。以非一切故为因也

  论云此因非有(至)故者 此非一切故因。于宗上非有。以即此声上摄世一切中故。音声上彼此不设有。其非一切义。即是两俱不成因

  论云或是(至)义故者 或可彼救云。声上亦有非一切义。谓此声但是一声。非解一切故。亦有非一切义为因者。若尔。此因即是所立一分义故。谓所立宗有二分。有法及法。既是一声故。名非一切。此非一切因。与所立中有法声何别。然非一切言。唯世声一法上故。不同所作性因通解法。然上故言。此但是所立一分义。然不成因。此亦多俱不成。若以自谓为因义边。或可是他随一不成也

  论此义不成名因过生者 此非一切因义不成。结成过也

  论喻亦有过者 谓不俱立因不成。至异法喻。亦有过也

  论由异(至)有过者 谓倒离过也。应言诸无常者定是一切。而喻离言诸一切者。法是无常。谓非非一切故义者。意异法喻中。所言一切者。但是度彼因。非一切故。言是一切。上非字即是能度。下非一切是所度也。由此度非一切义故。所以言一切也。即义当入理论言此中非所作言者。无所作中文也

  论因与以因多是宗法者 意因多分是宗家法。如六不定及四相违并正因。谓通是宗法性。是宗家法。其四不成。于宗上无。名为不成。既不成因。即非宗家之法。故此唯有四名。少余不定等。经少名多。故言多是宗法也。解文可解

  论颂曰宗法于同品(乃至)二者 宗法者。即遍宗法性因也。其因于同品有。是一句。于同品非有。是第二句。于同品有非有。是第三句。如是于同品有非有等于异品。亦作三句。如是于同品有非有异品。亦为三句。即是同中有及非有。并俱于异品中。各有三句。如上言俱者。即是下及言也。此俱与二。即是有非有三句各有三。合有九种。初三者。一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二于同品有。于异品非有。三于同品有。于异品及有非有。第二三者。一于同品非有。于异品有。二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非有。三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非有。第三三者。一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有。二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非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非有。如下文指事广释也

  论真不(至)有法者 此下先解宗法两字。夫宗以有法及法和合名宗。其有法宗上有二种法。一不成法。即声上无常法。二极成法。谓声上所作性。其所作性。要共许始方成其因。证不成无常法。合极成也。总入言心之不总业者。持解此义。先举外。外格云。心之不总业所成立。及法有法和合名今宗。何故此因法所依中宗意。不取其法。但取有法。若唯有法。不取其法。不应名宗。何故颂中乃言宗法耶。问颂中但言其宗。不言有法。何故外人智宗是有法。而不取法以为得耶。答如声是有法。无常及所作性是。此二种法。皆属有法宗故。多法自不相属。虽声及无常合名为。颂中既云宗法于同品有。故知所作性等因。是有法宗家之法。望于同品。得有非有俱三种差别。其所作性因。非是无常宗家之法。以两法不相属故也

  论此无有失(乃至)于法者 论主答也。言颂中因法所依即宗唯有法。此无有失。何者。以其总声于别亦持者。其宗是总名俱。总言其宗。于别有法亦持。谓俱有法。亦得名宗。如言烧衣。衣是总名。虽烧衣即之一。通亦言烧衣。此亦如是。法及有法。总名为宗。唯言有法。亦名为宗。是故因法所依之宗。亦名宗也。下复举倒俱。或有受论文言宗。唯诠宗法。不诠有法。如是既唯有宗法。亦得名宗。当知俱言有法名宗。亦无生也。所言宗声者。即诠宗之名也

  论此中宗法(乃至)亦复如是 上来释宗家。此下释法名。即通是宗法性也。谓此立宗中。欲取宗法为因者。唯取立敌决定同许所作性宗法。不取无常宗法。立复敌不复故。有亦须立敌决定同许。此所作性因。于同品异品有非有等三句类前得。何故但言同品不言异品耶。答通是宗法性因。亦谓同许。故言亦复如是。下释决定同许所以

  论何以故(至)起因者 何以要谓决定同许方比因故者。因有二种。一生因。二了因。今此唯依证了因故。谓如立声是无常。以所作性故。此所作性。要谓立敌决定。同许声上有此因义。方成至因。何以如此。如说所作性。此所作性是所说义。但由立敌智力。共知此义是有。方得成因。故言但由智力等也。亦可但由彼此知因智力。信知有此所作性因。方万所说声无常义。若彼不信有所作性。即不了无常宗义也。亦可但智力者。谓唯敌论人。知声上有所作性因智也。由彼信知有因之力。即了立论人所说无常之义。亦可并得了所说所作性义。故下文云。合彼忆念本极成故也。言非如生等者。如违种为牙生因。不由智力智故即为因。不知故即可为因。但由违种有生牙之用。即是其因。不由智与不知。方成因也。言了因者。要由共了知故。方得成因也。故言非如生因由能起因

  论若尔(至)立义者 别人难云。若尔智为了因。前说由宗等多言。说名能立。此之多言。便生能成立义

  论此亦(至)善说者 论主非前难。汝此难亦不然。因有三种。一者所作性等义因。二者知所作性等心心法总名智。三者说所作性等言因。今明言因。今彼敌论人。忆意此声上有所作性。于瓶等同品上本极成定有异品。通无此所作性因。敌论人亦先成许有。名曰极成。然恐彼废忘。复须多言。合彼忆念本极成义。因生智因也。是故此宗有法中。唯取彼此俱决定许有所作性义。于同品定有等。如是即为善说

  论由是(至)见故者 由是若彼此立敌俱不许有此因义。其因即不成。欲反显要须共许有此因义。其因即成也。由有此意故。遂明四不成过。此即两俱不成。谓如立声是无常。闻所见故。此闻所见。彼此俱不许声宗上法。故言彼此同许非宗法也。余文可余

  和合火有者 火有二种。一者大种和合火。如炭火等。有地大火大种。及四尘和合总名火。此火于山深等中。或有或无。若性火唯一火大故。不名和合。不成立性火大是有。以性火一切受有故。但欲成立大种和合火是有。云如入理胜宗。量云。此山解受四大四尘是有法。有和合火是法。法及有法。合名为宗。以现烟故(因)。犹如厨等受(同喻)

  论或于(至)乐等故者 此第四所依不成过。论胜论师或于立论之受。对佛弟子。立我其体周通彼师所以如此立者。以彼立我是常我既是常。意无移持彼此方所之义。且如身世此受。其义即能生者。乐等受受违顺等事。复生彼受。亦复如是。止止可常我如所依身。从此受移转。往至彼受。用者乐事等耶。但可我体周通。略于彼彼更若顺等 至便生示等有受用事。亦如于世世方即便证得。此亦如是。是故立我其体周通(宗)。于一切更生示等故(因)。由佛弟子。不许有我故。其因所依有法不成。无有法可通故。亦非通是宗法性因故。亦是不成因。然有法外导因明中。唯有前二不成。谓两俱不成。随一不成。若异同彼所立。其得二弁摄世前二不成中。谓两俱犹预不成。及随一犹预不成。两俱所依不成。及随一所依不成。其陈那救别义故。遂开为四也

  论如是(至)能立者 上来四不成因。且各指事。以为不成。如是类释。更于所说余一切品类有法上。所有四不成言辞。皆非能立。又释。此总结前。如是所说四不成。一切品类所有言辞。皆非能立

  论于其(至)是说者 上来明通是宗法…

《理门论述记理门论述记》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明入正理论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