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無量壽佛經下文云。善界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此等經文。皆云。念佛往生淨土。當成正覺。如何禪師。判為虛妄。非成佛因。豈不與此諸教相違。法華經第一方便品下偈云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華嚴經六十二云。令安住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力中故。觀佛三昧經第一云。佛告父王。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以是心故。能得三種菩提之根。觀佛三昧經第九云。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過去於彼旃檀佛所。修行念佛三昧。今乃成佛。又觀佛三昧第十云。行念佛者。如大力士挽心王鎖斷到慧彼岸。文殊波若經下卷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如是等文。誠證非一。皆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忽專輒以凡情見解。違諸聖教。說為虛妄。非成佛因。一何孟浪。禪師復言。讀誦大乘經典。著相虛妄。非成佛因者。此無義言。甚於猛火。焚燒佛法。害人善根。眾生眼目。從冥入冥。長養三塗。斷滅佛種。忝為種子。聞此麤言。那不痛切。徹於心髓。引經救義。挫彼邪徒。立破成敗。須關典誥。所以廣引聖教。示彼迷人。信若不生。誠死難救。請諸禪師。側耳細聽。諸教定量。皆世尊語。無虛妄說。即如金剛波若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乃至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下文又云。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為人解說。準此經文。不肯讀誦。聽聞解說。默然坐者。是樂小法人。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又云。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經第六云。譬如沙彌雖未具戒。即墮僧數。善男子。若有眾生。發心始學人。涅槃經書。持讀誦。亦復如是。雖未具足位階十住。則已墮於十住數中。或有眾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恐怖。或因利養。聽受具經。乃至一偈。聞已不謗。當知。是人則為已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云。若有能聽如是經者。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悉能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說。又涅槃經說。雪山童子。為求半偈。捨所愛身。以餧羅剎。以此為因。乃致作佛。佛報恩經第二云。轉輪聖王。為求半偈。剜身千燈。緣此勝因。乃致作佛。佛報恩經第七云。菩薩勤求十二部經。所以者何。念佛重恩。為欲流布諸佛正法。為欲增長諸佛法故。為令世間信佛法故。為令一切無量眾生悉得無上菩提故。金光明經第八云。是諸眾生聽斯經者。於未來世。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天上人中。常受勝樂。得遇諸佛。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光明經第九偈云
昔時寶積大法師 為彼善生說妙法
因彼開演經王故 東方見成不動佛
我昔聞經隨喜善 所獲福聚量難知
由斯福故證菩提 獲得法身真妙智
金光明經第十云。汝等能於如是經王。虔誠流布。乃至於我般涅槃後。不令散滅。即是無上菩提正因。法華經第三云。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法華經第四偈云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乃至十善道。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華嚴經第十三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讚歎布施。或讚持戒。或讚堪忍。或讚精進。或讚禪定。或讚智慧。或復讚歎。慈悲喜捨。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甚希有 能知眾生心 如仁所問義
諦聽我言說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無有說一法 而得於道者 佛知眾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慳者為讚施 毀禁者讚戒 多瞋為讚忍
好懈讚精進 亂意讚禪定 愚癡讚智慧
怒害讚大悲 憂慼為讚喜 曲心讚歎捨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後造宮室 施戒亦復然 菩薩眾行本
譬如建城郭 為護諸人眾 忍進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亦如轉輪王
能與一切樂 四等亦如是 與諸菩薩樂
如是等經。廣說諸行。是成佛因。非但六度。如何禪師。確執禪定。成佛正因。非餘度耶。然諸聖教說智勝。成佛正因。餘皆助緣。即如華嚴經第十三云。文殊師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大無量壽經上卷偈云
布施調意 戒忍精進 如是三昧
智為上首
進此經文。智為第一。如何偏讚禪定為勝。故博學者辯才無礙。寡聞者辭理俱滯。何不摧伏人我聽所。未聞屈節於師。諮量未悟。貢高我慢。不肯稟承。空腹高心發言違教。於人無恥邪不愧佛。然諸禪師。不顧聖教。胸臆自斷。不可依信。禪師復言。造像有為功德。非成佛因者。此亦非理。違聖教量。佛有誠言。備在諸經。殷勤稱讚。造像功德。滅過現殃。來成正覺。如何卒暴。違佛言教。不許為因證菩提耶。問曰。若能為因感菩提果。憑何典誥而得知耶。答曰。諸經總說。略引二部。證成此義。即如造像經上卷云。若復有人。能於我法。未滅盡來。造佛像者。於彌勒初會。皆得解脫。若有眾生非但為己。而求出離。為欲得無上菩提。造佛像者。當知。此則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其人速致作佛。造像經下卷復云。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於佛法中。犯波羅夷。不名為生。或復有人。作斯罪已。發心憶念諸佛功德。而造佛像。於佛法中。得再生否。又於今生第二第三第四生中。獲證法否。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譬如有人。身被五縛。若得解脫。如鳥出網。至無礙處。此人亦爾。若發信心念佛功德。而造佛像。一切業障。皆得消除。於生死中。速出無礙。彌勒。當知。乘有三種。所謂聲聞乘。獨覺乘。及以佛乘。此人隨於何乘。而起願樂。即於此乘。而得解脫。若但為成佛。不求餘報。雖有業障。而得速滅。雖在生死。而無苦難。乃至當證無上菩提。獲清淨土。具諸相好。所得壽命。常住無盡。下文又云。善男子。假使如前。微塵等數。舍利弗等。所有智慧。不及如來一念之智。何以故。如來於念念中。常能出現過前塵數三昧解脫陀羅尼等。種種無量勝功德故。諸佛功德。一切聲聞。辟支佛。於其名字。亦不能知。是故若有清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眾生一切苦惱。法華經第一方便品下偈云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鋀石赤白銅
白鑞及鈆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若欲具引諸經。恐煩紙墨。依斯兩教。足明優劣。故知。信心造像。功德無涯。剋證菩提。斷除諸難。依經敬造。必至涅槃。若取謬言。嬰纏生死。比未聞教。輕佛重人。今見經文。那不迴向。禪師復言。書寫經律。著相虛妄。非成佛因者。此語非善。違害聖教。欲陷眾生。墮邪見網。必其書寫。有損無益者。何故世尊苦勸眾生。剝皮折骨。令寫經律。菩薩戒云。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佛戒。樹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下文又云。若佛子。皆以信心受戒者。若國王王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制眾安籍。記僧比丘。菩薩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之法。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作破法者。犯輕垢罪。準此兩節戒文。若不剝皮刺血書寫經律。犯輕垢罪。制不令書。亦犯輕垢罪。故知。信心書寫。當祈解脫。與作礙緣。必招來苦。法華經第四法師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纓絡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應所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
相既不殊。還同虛妄。由此理故。為證菩提。所修諸行。雖皆取相。而非虛妄。必能為因。證涅槃。故不同妄情。計度分別。我我所執。顛倒虛妄。問曰。修菩薩行。雖皆取相。必能為…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卷上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卷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