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由心故重。有主物疑無主物。此二得五錢。犯方便輕偷蘭。由心疑故輕。若有主物剋心得四錢。犯究竟重偷蘭。若減四錢犯究竟輕偷蘭。若無主作主想。取減五錢犯方便重究竟突吉羅罪。若有主物疑。若無主物疑。此二物取減五錢。犯方便輕突吉羅。雖輕亦應對手三悔。若非人物作非人物想盜得五錢。犯究竟偷蘭少輕。盜人四錢。若實是糞掃物作非人物想取得五錢。犯方便重突吉羅三悔。若非人物疑無主物疑。此二盜得五錢。犯方便突吉羅少輕。若非人物作非人物想。剋心盜得四錢。犯究竟重突吉羅一悔。取得減四錢以下。犯輕突吉羅亦一悔。若無主物作非人想。取減五錢。若非人物疑無主物疑。此三悉犯方便輕突吉。若盜畜生物滿五錢。犯究竟吉羅一悔。取減五錢亦一悔。雖有異突吉羅是極下之罪。更無異悔法故耳。正似盜人五錢犯滅擯。乃至一主物百千豈可非重亦因滅擯以上。更無治罪法故。盜取人非人畜生三種物。皆具五緣成罪得知。皆因究竟
殺戒第三 就此戒中亦有五段文。第一從初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起過因緣。第二從欲戒者以下訖不共住已來。明正制戒本。第三從比丘義如上以下訖非人疑偷蘭遮已來。明廣解。第四從比丘尼以下訖足謂為犯已來。明通結五眾。第五從不犯者以下訖未。明開聽不犯。就因緣中有二。第一從初訖歎思惟不淨行已來。明如來說不淨觀能除其患。第二從諸比丘作是念以下因緣盡已來。明諸比丘順教修行。又說不淨行者直說不淨體狀貌。明不淨有四種。一因不淨。過去無明行是。二種子不淨。父母精血是。三所依處不淨者。依在生熟二藏中間是。四體不淨。三十六物是。歎不淨行者。歎不淨理能除或到。歎思惟不淨者。此歎能行不淨觀人。就第二順教修行中有三。第一初說不復往返已來。明修不淨觀因緣。第二從爾時毘舍離以下訖住於果證已來。明眾僧集會因緣。第三從爾時世尊已此因緣以下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舉過呵嘖。就第一修不淨觀中有三子句。第一從諸比丘作是念以下訖歎死勸死講死已來。明順教修行便生厭患身命。第二從時有比丘字未力伽難提以下訖扙若塚間已來。正明起過。第三從有諸居士以下訖不復往返已來。明俗人譏嫌。因不淨觀六十人捨身者。欲明此人過去時有其誓願。要因此觀得道而復捨身。是故今日受其昔願。就第二集會中有四子句。第一從初訖皆不復見已來。明大眾集會。第二從爾時世尊知而故問以下訖皆不見已來。明如來問眾僧所以減少。第三從時阿難以下訖是已少耳已來。明阿難具答如來眾少之所由。第四從唯願世尊以下訖末。明請如來轉觀。就轉觀中有四子句。第從唯願以下訖永無疑或已來。明請轉觀。第二從佛告阿難以下訖願聖知時已來。明遂其請敕眾集會講堂。第三從爾時世尊即詣講堂以下訖歎修阿那般那三昧已來。正明轉觀。第四從彼諸比丘以下訖住於果證已來。明諸比丘順教修行得於果證。從初識至後識者。始託父母時是初識。終盡一念是後識。中間相續不斷故稱一者。斷此相續故稱為殺。若殺天得偷蘭罪者。明天難可得殺故不犯重。人非人想偷蘭遮者。此文悟應得突吉羅。何以知之。此罪不於人邊得。從非人邊取想。而不斷命。但有方便欲作殺心得突吉羅。於人邊無殺心。不應得偷蘭遮罪。人作非人想殺。應犯方便突吉羅。非人作人想若殺。犯方便重偷蘭。若人非人生疑若殺。犯方便輕偷蘭。若非人作非人想若殺。犯究竟重偷蘭。若殺人非人畜生各具四緣。四緣成罪得知。皆犯究竟也
妄語戒第四 聖人身證境法境心俱實。得作第一大實語。凡夫身不證法自知境心俱虛。妄稱得聖得作第一妄語。可有五種料簡。第一列妄語有五種。并配謗人犯罪作不一類。第二明聖人有兩種實語故。則無五種妄語之罪。第三解五種妄語中。初偏妄語并誑非人得聖。此二妄語要是境心俱虛成妄語。餘之三種妄語但取心虛。不驗境之虛實。第四解妄語。誑人不待前人生信則成妄語。第五解自稱得聖無根謗人犯重。此二戒本中。安自言。引虛餘戒之本闕不安之。第一列妄語有五種。并列謗人之罪配遍有不相似。初妄語波羅夷。誑人得聖是。第二妄語僧殘。無根謗人犯初遍是。第三妄語偷蘭。誑非人得聖是。第四妄語波夜提。九十事初故妄語等謗人第二遍是。第五戲笑妄語并謗人犯。下三遍犯突吉羅是。雖同謗人犯罪輕重。配遍不同者。各有其意旨。不得相決。謗人初遍舉滅擯事重。是故犯罪雖復可悔。但可悔中最重。是故即得作。第二遍謗人。第二遍罪犯第三遍罪。雖可悔但悔過中輕重殊自不同亦是諸他事重。是故次第列之得作第三遍。此是次第輕重相類謗第三遍。而犯第五遍者。即是不類但同是威儀。皆是對手懺悔治罪。輕重不多皆降。是故不得次第即作。第四遍依始謗上二遍。次第治罪。輕重皆降。謗人犯第三遍。犯罪已輕不得即作第四遍正合第五遍。若謗人第四遍洛在第五遍謗人。第五遍更無別罪名。亦是獨頭。但犯罪雖輕故洛在第五遍中。第二解聖人有兩種實語故。則無五種妄語。二種實語是何。聖人身心證法境心俱實出觀。何人說是第一實語。第二隨心想說境。不必是如目連記七日。當兩而竟不兩亦得作實語也。凡夫之人無其第一身證法實語。故有五種妄語之罪。凡夫得有隨想心實語。非是身證故不能斷其妄語。凡夫亦有少分身心實語。如人患四大苦痛患。內心愚鈍。常懷憂苦。但此非聖法。不能斷五種妄語。又復此憂苦境界。或實或虛。此憂境在內。事實易知此憂境。或在他方。雖生憂苦不必定實。不同聖人身證法也。第三解五種妄語中。初遍妄語并誑非人得聖。此二妄語要取境心但虛則成妄語。所以爾者。此二妄語境心俱在其內。驗虛實自知。是故要取境心俱虛結成妄語。餘之三種妄語境界在外。難可驗知虛實。是故但心虛結成妄語。不驗境也。第四凡妄語法本欲使前人生信。然今妄語成罪都不待前人生信。便成不信不成。所以然者。前人信以不信難可驗知。是故不待前人生信。第五料簡五種妄語中。自稱得聖無根謗人犯重。此二戒本中遍安自言引虛。餘戒本則闕。計聖人制戒。一切戒本皆應安自言引虛。而今闕之。此二戒本所以獨頭者量有其意若犯餘戒前境事麤顯易驗可知。不必要假前人自言引犯。是故闕之。若自稱得聖無根謗人犯重。此二戒若不著自言。引已不虛。不引無根。前人境事何由可驗。如自稱得聖境據其內。若不著自言引虛。直取外相境驗。何由可知。所以爾者。自稱得聖。或有實或有虛。若不著自言引虛。此二言何由可識。是故須自言引虛。使異實得道者制戒不謬。謗戒亦爾。前人淨穢何由可測謗。無根有根舉罪。此二復不可知。是故戒文中言引無根。然後結罪不謬。謗人犯第二遍。所以不著自言引無根者。前人客有僧中自引懺悔之義。以表知前人有根無根。故戒本中闕。不著。自言引無根不同舉他初遍。初遍前人無有僧中自引悔過之義是故前謗者須自言引無根得成謗罪。若彼此都無自言清濁不別。此戒本永不可制。是故須安自言第三故妄語戒。境界雖復虛實難知。容有不侍前人自言引虛直驗可知。且旨一事如有一人。先在水惻實知水深淺。後人來問水之深淺。水實深言淺。實淺言深。前人入水則知前人語之虛實。何假前人自言引虛。是故戒文中闕不著也。就此戒中有五段就因緣中三子段。第一從初訖唯聖知時已來。明敕諸比丘集會講堂。第二從爾時世尊即詣講堂以下訖令眾疲苦已來。明以敕諸比丘隨所宜安居。第三從時諸比丘聞世尊教已下訖未。明諸比丘順其所敕安居。就第三正明安居中復有二子句。第一從初訖至氣力充足以來。明二處安居。第二從諸餘比丘以下訖因緣盡已來。明二處安居。僧問訊世尊。就婆裘河安居中有二子句。第一從時有眾多比丘以下訖不為乞食所苦已來。明說妄語計。第二從爾時婆裘河邊以下訖氣力充足已來。正明妄語。就婆裘河邊諸比丘問訊世尊中有四子句。第一從在婆裘河邊以下訖或有實或無實已來。明三對六句。問其虛實。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訖以盜受人飲食故已來。明如來說二種大賊。第三時世尊已無數方便以下訖不共住已來。明如來舉過呵嘖制戒。第四從如是世尊以下訖增上慢人不犯以來。明開增上慢人不犯。前三戒名小賊後戒名大賊者。欲明前三戒但是自害。謂之小賊犯。後戒自害害彼故曰大賊。說已修行即是自害。前人謂實信語修行即是害彼。後復犯前三戒。但當體有罪。自說淨行犯其二戒。說已淨行犯妄語戒。誑他得財復犯盜戒。是故得作大賊。增上慢者。無漏聖道為人心怖仰故曰增。出過三有故曰上。計我者皆是自大故曰慢也。悟其性空淨心不懷故曰有信不懷。禁非故曰戒。悟空除貪故曰施。解心從師而來故曰聞。照達理空故曰智慧。於理無滯謂之辨才。人法者人是假名陰界入。此三成人之軌故曰人法。說已所得出過陰界故曰過人法。法悟解能過相情。除其惑倒故曰離。理治神故曰洽。洽神轉增故曰習。轉增近理故曰親附。文言出要成就者。無漏悟解出其相。有最是。其勝謂之。要亦可或倒。生死能縛行人故稱為要。無漏能除此縛故曰出。從自言念在身以下。廣上出要成就法。初列章門。後還一一解釋。自言念在身下至親附。此明聞慧已上觀。修習增廣如調伏乘。明思慧觀。從守護觀察以下明修慧已上觀。於理無疑故曰決定。得三慧滿足故無復艱難。自下諸句解亦如是。文言有覺有觀初禪支無覺有觀中間禪支無覺無觀者。二禪以上空無相無作。此三空門也。文言正受者初禪定。無想正受者二禪定。隨法正受者三禪定。心想正受者四禪定。除色想正受者空處觀。要先破四禪淨色。然後得此定。故曰除色想正受。不除色想正受者識處定。除入正受者不同處定。一切受者非想處定。十一支道十一定具。初始悟性空與後諸智成軌。曰法已空。類解過去未來。斯亦是空。故曰比智。文言善色者是善因。惡色者是惡因。善趣是樂果。惡趣是苦果。好結前善因。配結前惡因。貴結前樂果。賤結前苦果。比丘尼以下第四通結…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