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百论疏卷第一》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800卷85页码:P0782
唐 文轨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

  論云。故說頌曰至行者應非有 述曰。此舉頌也

  論云。論曰依前後方分至應如不動 述曰。此下解也。有四。一示道理。二釋頌文。三結過失。四別申難。此示道理也。依前東方後西方處乃起取東捨西行用。東西之方非有。行用理亦應無。若其爾者。世間之人雖復有行應當不動也。世間行人應當不動(宗)以無方分及行用故(因)如虛空等(喻)

  論云。若汝撥無至行者亦無 述曰。此釋頌文也。既無所行之處又無能行之用。是則行用所依色身行者亦應無也

  論云。執此極微便著邪見 述曰。此結過失也。由汝妄執極微實常無有方分。便即謗無行處行用及無行者。撥世共知成邪見也

  論云。又諸極微至句義差別 述曰。此下別申難也。頌文之外別申破也。所執極微若無相趣行用如虛空等。云何能造有方分果。有方分物始可眼見。既無此物眼何所見。由有實句可餘句義成。實句既非眼見。餘句理非根境。云何汝立六句差別

  論云。復次若執至故說頌曰 述曰。此下一頌約初中後分破也。初生起。次舉頌。後解釋。此生起也。夫論色者無論麤細皆有三分。並是眼見。眼中勝者無過天眼。此之極微既無三分。理即非色。天眼又不能見。明知體無。此比量云。所執極微都無所有(宗)無初中後分故(因)猶如空花(喻)

  論云。極微無初分至皆所不能見 述曰。此舉頌也。准長行釋

  論云。論曰若執至都無實物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正釋此頌文。後通顯前頌意。釋文中初釋上半。後釋下半。此釋上半也。由是常故無生住滅三時分。由是一故無前中後分

  論云。是則極微至計為實有 述曰。此釋下半頌也

  論云。此中正破至淨眼所見 述曰。此通顯前頌意也。上半五頌雖復云。然本意元欲破邪兼意亦為顯正也

  論云。復次為破至故說頌曰 述曰。此下兩頌破極微體是常也。初頌約果壞破常。後頌約有對破常。前中初生起。次舉頌。後解釋。此生起也。為破第三實果與初二因微同居一處及顯初二因體定是無常說此頌也

  論云。若因為果壞至二體不同處 述曰。此舉頌也。上半進徵。下半退責。進徵兩句各有一量。初句量云。初二因微必有變壞(宗)為餘礙逼故(因)如塵色等(喻)後句量云。初二因微必定無常(宗)為他壞故(因)如塵色等(喻)退責准長行可解

  論云。論曰諸有至果所侵逼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釋上半。後釋下半。釋上半中。初引例總責。次別起兩徵。後依徵逐破。此即引例總責也。但是有礙之物來相逼時。必次移處相避。如其不移本處。體必變壞。如是因果所侵逼亦應爾也。比量如前

  論云。或相受入至注赤鎔銅 述曰。此別起兩徵也。此之果實入極微因中。為是因果異體同居不相損壞。如以細流之水溉麤沙聚耶。為是果入因中令因轉變不守本質。如藥汁注赤鎔銅變成金等耶

  論云。若許如前至一切麤物 述曰。此下依徵逐破也。有二。此破依前徵有兩重。此初連。汝之因微不共生果(宗)以支離故(因)如水入沙聚(喻)既其因微不能生果。果即非有麤物便無也

  論云。又若同彼至體是無常 述曰。此後重破也。汝之因微體是無常(宗)有細分故(因)如水沙聚(喻)

  論云。若許如後至何待徵難 述曰。此破依後徵也。若許因變其果方生如藥注銅轉為金者。此則變壞義成。豈待徵難

  論云。若並不許至諸有礙物 述曰。此釋下半頌也。若汝不許如前二徵。應許因微與其果實各各別處(宗)以為礙故(因)如非因果諸有礙物謂瓶盆等(喻)

  論云。又說頌曰至諸佛未曾說 述曰。此下一頌約有對破常。初舉頌。後解釋。此舉頌也。上半正破。下半引證。正破即立比量。引證即聖言量。立比量者。極微無常(宗)以有對故(因)諸有對者皆悉無常猶如色等(同喻)若非無常即非有對如兔角等(異喻)聖言量者。佛但說言諸行無常。曾不說言極微常住也。此則先明道理。後引佛言如品初所釋

  論云。論曰現見至云何常住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釋上半。後釋下半。釋上半中。初護法正釋。次破古異釋。後類破實方。此正釋也。初立量破。後顯過失。此立量破也。如理頌中作之

  論云。對礙與常至理所不然 述曰。此顯過失也。此因但於異品石等上有。既無同品。即同品無故。汝所立極微有對而是常者。此是法自相相違過也。故言對礙與常互相違。反而言常法與對礙法同一微體者理不然也

  論云。復有別釋至名為有對 述曰。此下破古異釋也。有五。一敘釋。二正非。三牒救。四責破。五通難。此敘釋也。此謂初兩因微更互相餘。或可因是果餘兩微同處但名餘物共合。此則以因對因名有對也。復與第三變壞實果而作生因。此則以因對果名有對也。此比量云。初二因微定是無常(宗)作物共合變壞生因故(因)如水土種子望其芽等(喻)

  論云。不爾極微至其義明了 述曰。此正非也。論主非云。汝以因對因。以因對果解有對義以障無常。甚不明了。不如以有礙義證無常宗分明可見。故汝釋不爾

  論云。若謂極微至是無常者 述曰。此牒救也若汝意謂。彼外道計二因極微遍禮和合。所生實果亦入因中。三實同處互無障礙。又彼異計二因極微雖互相礙。而所生實果即入因中。因果同處亦無障礙。然此極微雖有礙他極微等義。自因果中則無障礙。此則因微之上有礙不礙。而以有礙解有對者。他不全許。即有隨一不成過失。故須別立餘物共合變壞生因名為有對。以此有對證無常者

  論云。是則但應至是有礙義 述曰。此責破也。若汝為有礙義他不全許。即以因對因以因對果解有對義者。如此所釋是則但應如此品初以能生果比度極微是無常義。何以頌中乃云有對。故知此言有對之者是有障礙義也

  論云。雖不全許至礙餘物故 述曰。此通難也。雖彼外道計二因一果三實同處互不相礙。而望餘因果極微即相障礙。又彼異計一果二因雖不相礙。而二因微即自相礙。又望餘極微因果亦相障礙。此則極微之上雖不令許一切皆障。然許礙餘極微物。故明知有礙亦得極成無隨一過

  論云。既破極微至方實常耶 述曰。此下類破實方也。初約因破。後立量破。此即約因破也。上下頌本但破諸常。然無明文正破方體。故今護法乘便破之。彼計方有二種。一細二麤。細者非五根境。麤者是五根境。然但是常。由初二因微故生第三果實。此之果實有東西南北等別。即證有麤方。由麤方故比知亦有常細實方。如見果實知有因微也。今此既破極微實果亦即非有。既無實果麤方即無。依何能顯細方實有耶

  論云。又方不定至非實非常 述曰。此立量破也。待東名西。待西名東。待遠名近。待近名遠。待麤名細。待細名麤。如此彼兩寂非實常也。方非是實(宗)待緣立故(因)如此彼寂(喻)

  論云。由上所說至不能歸信 述曰。此下釋下半頌也。初釋頌。次舉疑。後析破。此釋頌也

  論云。諸行無常至何廢常耶 述曰。此下舉疑也。疑曰。佛說無常之言但指有為諸行。無為非行。既非諸行。何廢自是其常。何得輒引佛言證彼常住之法

  論云。然所立常至二無所作 述曰。此下析破也。初折開二常。後依開責破。此折開二常也。能生果者名有所作。不生果者名無所作

  論云。若有所作非謂無為 述曰。此下責破也。此破有作常也。極微空等非是無為(宗)有所作故(因)猶如瓶等(喻)

  論云。若無所作但有名相 述曰。此破無常也。初破後證。此破也。大有性等既無所作即無所有。但是從想立名名有等也。大有性等都無實體(宗)無所作故(因)猶如龜毛(喻)

  論云。故契經說至都無實義 述曰。此證也。邪執既摧。信心稍發。故引佛語得作證成

  廣百論疏卷第一

  神龍三年三月僧崇晃寫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 继续阅读 ▪ 地持义记卷第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