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抄》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806卷85页码:P0999

  ..续本经文上一页。大惑以十使為體。以具五義故。小惑以纏垢為體。不具五義故

  本識三義異六七識 一執持無廢。以取持報邊無一念間故而不持。二通攝持諸根。明此識不扁持一根。三體是果報無記。能與果為依持體故。故並從義功能為名 體是本識無別

  四食名體 名者。一段食。從相為名。二觸食。觸對諸塵故。三思食。以有所思求故。此二從功用為名。四識食。以是心識故名識。從體用為名。通名食者。從功能為名。以能成生故 二體者。段以似色識為體。觸以六識為體。思以業思求食思以意識為體。食以阿梨耶為體

  受生四義名體 一以染污為根。用中陰意識為體。二散動亦意識為體。前取三性別。今約定散別。三有餘用罪福不動三業為性。四果報為體。是阿梨耶識為報作體故

  色界欲界法有四種不同名體 一麤細。欲界心無定故麤。色界有定故細。二動靜異。三自性修異。四繫縛出離異。並從功能及相形為名 二體者。欲界以聞思慧為性。色界以聞思修為體

  正見二因義名體 一從他聞。從義及境為名。二自正思惟。從義心功能為名 二體者。以聞思為體

  出世中 問。論主出世心從來不生。云何得成出世種子 答。有二因緣故成。不同彼宗也。一者增上緣。明此大乘教乃從最清淨法界所流。故知增上緣不同彼故得使成出世。明小乘中不知教從本性出。是以不同。二因緣不同。明小乘中立三世性有。世間諸行不成出世因。從彼教亦不生。若思我大乘立義。乃至凡夫身中人天十善亦能作因生聞熏習 問。若世間心習出世法可得以生出世法。如十善等本不習作出世解。云何能出世也 答。有二義故此得生出世法。一者此十善緣何法故。乃由如來藏力使之而生。由緣處不別所以能生出世法也 二者如來立此十善之教意。欲生眾生出世法。由此二種義故。所以能生出世法也。故論云。一切所行之善無非大淨清方便也。小乘法亦爾

  信等四法 名。一信樂大乘信。是求樂是樂欲。大乘是境。從心境為名。二般若。三虛空器三昧。虛空器是境。三昧是定。從境體為名。四大悲。二四從功能為名 二體。信即用聞慧心為體。般若即用無我知為體。虛空三昧用三無性定為體。大悲即用大悲事定為體。約智即加行智

  四德儀名體 名者。一淨德。斷除鄙惡名之為淨得。即離過為名。二我。自在名我。從用為名。三樂自體寂泊名之為樂。亦可適悅為樂。從義用立名。四常。體無住滅名常。亦可四種。皆從離過為名 體者。通而言之。同阿黎解性為體。亦可用法身為性

  五分法身名體 戒身。防非為戒。定身。止亂為定。慧身。照察為慧。此三從用為名。解脫。從離過受名。知見身。可境生心名知。明白名見。從義用受名 體者。若通而言。則用無分別智為體 若別而為論。戒以三聚淨戒為體。四定體無分別智為體。解脫則戒定等邊見無或無為為體。知見身以後智為體

  出世中三慧義名體 名。一者聞慧。聞者即耳識眾緣取得前聲名聞。慧者則意識分別名之為慧。二思慧。靜心諦察名之為思。三修慧。增明義是修義。修慧非聞思。由聞等生故名修。聞等慧即是並從因為名 二體。三慧不同。皆以意識心中隨用慧數已之為性

  解脫分等三善二名體 名者。一解脫分。解脫是果。分是因。與果為因分故。二通達分。通達是見理之心即是果。用分不異前。此二從果及因義立名。三通達品。通達者證見於理不見能所名為通達。即功能之義。品者品別。則功能之義立名也 二體者。若前二正體唯取聞思二慧以為體性。前是聞。後是思。亦通思修二慧為性也。即是意業。若通前後眷屬。則通身口意三業以之為性。若正取通達。則唯修慧亦唯意業為體。若取出世心已去。即通身口意三業為體

  聞有三義名體 一聞資糧。由音聲名味句等資成聞慧及耳識。從義用果為名。二聞體。聞是用。體即義。從義及用為名。三聞果。謂聞慧及聞所了法門並由聞而成。果是義。即因受名 二體。聞資糧用音聲色識為體。聞體用取識為體。聞果用意識及所緣法門等為體

  四種對治二名者 依釋論出。一除滅對治。除之與滅即聞思伏惑之力。二遠離對治。遠離由聞思使障遠離也。此二從能治功用立名。三杇壞對治。杇即聞思力使業無有力用名杇壞。從義立名亦可同。四依攝對治。依即行者心功能。攝即佛菩薩大悲心。即從能所受名。通對治從道功能立名 二體者。若論初所治見報煩惱業。第二生報。第三後報煩惱業。第四取八難中佛前佛後世智辯聰生盲等及北方長壽天等難為體。若取能治同用十信已上聞思為性 亦可通修慧

  多聞四義名體二 一多聞因。謂用菩提心為體 二多聞依止。即善知識佛菩薩五陰為體。三多聞清淨。即六波羅行為體。四多聞果。即根本智後得二智為體

  於滅定中滅心定有心。依俱舍論中。明滅心定中有心者。是婆須蜜多羅立此義。瞿沙論師以三和生觸等難之。彼引阿羅漢受不生愛為例也。又依婆沙云。問。入彼定時。徐心數法盡滅。何故世尊但說滅受想定耶。答。譬喻者說。滅定中有心。彼作是說。入彼定時。唯此二法滅故。定是心不相應行。名滅受想定。身作蹬得成就定者四大不動故名定。問。定與滅何別。答。滅一剎那定是久相續。問。何故但名滅受想定。答。心之數中有二種根非根。說受已說根者。說想已說非根性者

  二無心定義二名體 名者。一無想定。即從無過立名。二滅心定。滅即定之功力名滅。定是不動義。即從用及義為名 二體者。大乘無定文出。以義論之。用菩薩無漏慧求故。即是慧數心不生故名為數滅。無為為定體也。無想定亦為凡夫心所求故。亦用此非數滅。無為體更須問之

  十過失名義 一定義。不立心令定不成也。二解相及境生過。立心則有心境緣塵生過失也。三與善根相應過。立心必有無貪等善根生與心相應過。四惡無記不相應故過。若是心不可立惡無記地法無故。五想及受生過故。若定有心法有受想生起過也。六三和生觸過故。若定有心即須有根有塵三法合故即生觸也。七滅想不滅受過。違聖說滅想受定以佛說想受俱無故。八作意信等生過。若立有心信等則相隨起定故。九以能離所過。若立心不許有想受則違能所不相離過。十立並不齊過。以出入息非身一切行。例心法受想是心王一切行。此義不例故

  二種解相名體 一有分別者。心有勝功能名之為有。有之力用名為分別。從義用為名。二無分別。力用輕微名為無。所無之法名為分別。從無他為名 體者。無分別即是六識為體。有分別唯用意識為體

  四種無記名體。是正量部義 名者。一有覆無記。體是惑性。覆沒聖道名有覆。從過立名。二無覆無記。即非是惑性。不覆聖道名無覆。從無過立名也。三自性無記。自是簡他之名。性之言體。從及相形為名。自性中分四。謂報生威儀變化功巧。四真實無記。體非有為生滅名真實。從義為名。名無記者。不記善惡名無記。又不能記苦樂等果。從義為名 體。第一用七識為性。上二界惑意識亦是。第二無記用本識為體。第三用果報等四無記為體。第四用無為為體

  二種名名體 一言說名。從體為名。二思惟名。思惟是心之力用。從功用為名 二體有二所以。一者同以音聲為性。以論云同以音聲為本故。問。如思惟云何是聲。答。是意分別名意故亦名聲。二者今言聲是本者不是體義。乃是因義。言說正以聲為體。思惟以心為體。問。若爾何故云同以聲為本。答。言是本者。思惟之名。因言而有意地方始分別故言為本也。又問。若爾七識云何。答。七識有助他意識義。意識亦有成七識力。若不爾者。七識不得治七識。既有治義。明知亦有資義。以有資故有遠心音聲為本也

  色心次第生。是正量部義。立前色生後色次第緣。心亦爾。彼計為因緣。今破不許有次第緣也

  十一種相根名體 名者。一共相。山河等是眾所共用名共相。二不共相。內報情道各自不與他共名不共相。三有受受者。是情道覺受。四不受體。非情道無覺名不受。五麤重相。於理事法中心功能名麤重。六細輕。於理事中心有功能名細輕。七有受相。業法得報即盡名有受。八不受。或法得報更增名不受。九譬喻相。比類名譬。以近況深名喻。十具相惑法未為治損名為具相。十一不具相。惑法為道所損名不具相。二體者有通有別。先通者。此十一相中。一一皆用意為即體。本識為依持體十一識悉皆如此。二約別者。相雖十一。約之為五。前之四相。共相無受生。此二用山河大地等依報及此種子等為即體。不共相有受生用各別內入種子為體。麤重相用一切惑及不善種子等為即體。細輕相用有流信等為體。有受用業報等為體。不受相用一切惑為體。譬喻相用執意二識四倒為體。問。何意立譬喻相識。答。前不受相從名言熏習生。未明惑中意報二識本末。所以為此故來也。具相不具相。用靜地惑為不具相。用欲界一切惑為具相體

  二結名體 一麤重結。惑體妄心而起。名之為麤。結縛為義。從過受名。二相結。所取名相繫縛名結。從境義及過為名 體者即用心惑及皮惑為體。相用心惑為性。麤重用皮惑為體

  皮等三惑名體 名者。一皮惑。二肉惑。三心惑。並從喻及過立名 二體。若三聚論體。唯心習為體。若就識出體。皮惑通六識為體。心惑唯意識為體。若肉惑則以意執二識所起惑為體

  四種世間。即見聞覺知。照境名見。耳識隨生名聞。鼻舌身三識名覺。意名知 體者以六識為體。若就本唯用意識為體。問。七識四中是何。答。四中名知

  第二相三性義名體 一依他性。依即本識之能。他即能熏。諸法能所全目。二分別性。識心了境名分別。從義為名。二真實性。體非似故名真。不同依他處故無體名實。即離為名。性者即是性類故名性。從義為名 二體者。且約一門出之。依他用第八識為體。分別即用六七識及所取塵習氣等為體。真實即用四真實為體。即有垢如及無垢如無垢道十二部教為體

  十一識名體 名者。一身識。身是依止之義。亦是聚義。…

《摄大乘论抄摄大乘论抄》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