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807卷85页码:P1011

  ..续本经文上一页。心體成就故。現在名識。能了現境故。前言業者明其心用。心體現在知三世境名之為業。此言世者明其心體。三世橫剋得名不同。第五言施設者。十八界中施設心名。十二入中施設意名。五陰之中施設識名。界門就體故名為心。入門就相名之為意。陰門就用目之為識。雜心如是 次就成實分別者。於中有二。第一就別。二就通分別。言就別者。彼論有四心。一識。二想。三受。四行。識心知實。謂青黃等色。想心知假。謂長短等色。受納違順。謂好惡等境。行起善惡。謂造身口等思。有三重四心。一五識四心。從緣現在五塵而起。二五意識四心。從緣過去五塵而起。三第六意識四心。從緣虛空假名等法而起。此三重四心中。若就別以論 皆取初重名識名心亦為意。餘三則非。故成實論立有心數品。初重是心。餘名為數。二就通分別。三重四心皆得名心亦得名意亦名為識。故成實立無心數品。又彼論云。能緣以解心。四心皆能緣。成實如是 大乘如何。亦有二義。一就通分別。二就別分別。言就通分別者。三種識中名具三義。故眾名章中本識名質多。質多名心。相章之中本識名意界。是其識義上下並論。陀那識三義者。眾名章中名染污意。與六識為意根故。復云。佛說心名。此名目第二識。此名陀那。為第二識以緣本識起我執故名為心。是識義顯不待言辨。就六識辨三義者。眾名章中云。一能與彼生次第緣依。先滅識為意。此以六識中前滅心為意根。後生心為識。又以識生依止為意。此取本識以為意根。緣生章中名受用識。能受用六塵故。以此文證明知六識有其識義。第七勝相中名為心學。故知六識名為心。義通義如是。別義云何。本識名意。是意根故。七識名心。常緣我塵故。六識名識。了六塵故。是故眾名章云。心名目第二識。識名目六識。意名目第一識。第五心意識分別訖

  第六善惡無記分別者。先辨六識。次辨七識。後辨本識。就六識中。先辨雜心。次辨成實。後辨大乘。雜心論宗五識地中唯有生得善無方便善。但有修道煩惱無見諦煩惱。但有報生無記無餘三無記。謂功巧威儀變化等三也。意識地中具生得方便二種善根。通起見修二惑。四無記謂報生威儀功巧變化。雜心如是。次辨成實。成實論宗三重四心義如上辨。於四心內前之三心皆是無記。第四行心方通三性。以前三心各是一念緣境各別無相續。假義故是無記。第四行心通於假實故該三性。故實如是。大乘云何。大乘六識皆通三性。與雜心大同。次辨陀那。小乘二論未辨陀那。唯就大分別。若依攝論。陀那唯是有覆無記更無餘義。若依楞伽等經亦通三性。以與六識三性心並起為六識助成善惡等業故有三性。陀那如是。次辨本識。小乘二論亦未明本識。但就大乘分別。於中有四。一就攝真分別。二就生滅識體分別。三從用分別。四就時分別。初就攝真分別者。識真如門是其理善。識生滅門中義通三性。持善種子名之為善。持不善種名為不善。體是無記。第二就生滅識體分別者。從業種子生邊體是無記。故差別品相根章云。阿梨耶識是無覆無記。非煩惱染污故。彼文復云。因是善惡故果是無覆無記。以此文證明知本識善惡業種得邊屬果報無記。第三從用分別者。以體從用故通三性。從不善熏邊成不善種子。從善熏邊成善種子。從威儀功巧無記熏邊成無記種子。故生不淨章云。此意識以三性識為根。此名本識。以為三性識也。以意識同時依止。本識用為正根。第四就時分別者。善惡二業初薰本識牽果義微同識無記。故不一異章云。初縷結衣同衣白色。後業種將熟為愛等助潤成其善惡。以結衣入染器已相貌異本種謝報起果成無記。如衣解結相貌皆現。第六善惡無記分別訖

  第七三性分別者。謂依他分別及與真實。此義多含。如三性章中當廣分別。今且就一麤細分別。本識心細能持淨染名為依他。六七心麤分別心□名分別性。分別無相依他無生名為真實。第七三性分別訖

  第八次攝四識分別。言四識者。如第二勝相相章廣說。一名似根識。謂眼等五根。二名似塵識。謂色等六塵。三名似我識。所謂我塵。四名似識識。謂六七二心。此四識義四識章中當廣分別。似我識者是其本識。識者是六七二識。言似根似塵者。有其二義。一攝根從識。以塵從識。是六識所收。二以末從本。本識所攝。似我識者本識。意識所攝。似識識者就相是其六七所收

  第九攝八九二識分別者。於中有二。第一明八九二識體相。二根塵分別 言八九二識體者。此之二識或名八識。或名九識故楞伽云。八九種種識。初勝相相品之中亦云。八識中隨一識不淨品法所熏習。言離八者。於中有二。第一從麤辨細。二從細起麤。言從麤辨細者。生起識中隨根分六。陀那第七。梨耶第八。言從細起麤者。梨耶為第一。陀那為第二。生起分六。以之為八。如眾名章說。言離九者。前之三識生滅門中分之為八。以緣境不同故。識真如門合之為一。以內照同故。以識真如通前為九。故無相論無相品云。分別性永無。依他性亦不有。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故究竟唯一淨識也。又外國傳云。十七地論菩薩品中廣辨阿摩羅識以為九識。辨八九二識體相訖 第二根塵分別者。阿梨耶識以淨識為根。兼用六七以之為根。故生不淨章云。此果報識以染污識為根。六七二心起受生煩惱名染污為根。通緣有無非有非無等法以為境界。故生不淨章云。此果報識緣境又不可知。此就生滅識門分別。七識正依本識為根。亦依六識中意識為根。遠託淨以依持根義。緣彼本識以為我塵。五陰等法以為我所。生起識中。若是意識依本七二識以之為根。遠託淨識為依持根義。若是五識依本識為根。亦依眼等五色根以之為根。緣色乃至於法六境為塵。若就三識真如淨識以論。同體根塵更無別法。雖復同體亦得義目以為根塵。以真常心事以為淨識。以真常法界以之為根。以真如境界用以為塵。第二根塵分別訖

  第十攝十一識。言十一識者。亦如相章廣說。一名身識。眼等五根。二名身者識。謂第七識。三名受者識。謂是本識。四名應受識。謂六外界。五名正受識。謂六識界。六名世識。三世久長。七名數識。謂傍數無邊。八或可約眾生界有多少名處識。謂器世界。九名言說識。謂見聞學知心。此九言說熏習為因。十名自他差別識。謂他我身別。此用我見熏習為因。十一善惡兩道不斷識。謂六道相續。此用有分熏習為因。此十一識章中當廣分別。第二身者識陀那識所攝。第三受者識梨耶識所攝。第五正受識六識所攝。第一身識以根從識五識所攝。以末從本本識所攝。第四應受識以塵從識六識所攝。以末從本本識所攝。世數自他及以二道通三識所攝。第八處識以塵從識眼鼻舌身四識所攝。以四塵為體故。以末從本本識所攝。第九言說識六識所攝。以見聞覺知為體故。第十攝十一識訖

  第十一大小乘分別者。六識名體俱通大小。以此六識通麤細故。在下相麤。在上相細。本識七識名通大小。義唯在大。以此二識其義是細。小乘未解不為說義。小乘說本識名者。如眾名章廣說喜樂阿梨耶等。說七識名者。如成實論說名耳性無明亦名我見等。通三性心俱與大乘七識四惑相似。第十一大小分別訖。三識義廣□趣略爾

  四惑義第三 在依止勝相眾名品眾名章

  言四惑者。乃是染聚之元。垢縛同依。欲令慕道之流悟真達俗倒妄雲開。故使菩薩於三藏中廣辨斯義。四惑義十一門分別(一釋名辨體 二約境分別 三約三識分別 四先後分別 五二障分別 六三障分別 七五住分別 八六染分別 九八妄分別 十十無明分別 十一治斷分齊)

  初釋名辨體中有其四門(一釋名義 二辨體性 三約三性分別 四三界分別)初言釋名義者。識心迷理名之為惑。惑別不同有其四種。一名我見。二名我慢。三名我愛。四名無明。惑雖有四得名有二。初之三惑從所立為名。第四無明當體立秤。亦可從所迷為名。立本識為我故。初三惑從所立為名。體無慧明故。第四一種當體立秤。計本識自在以為神主名為我見。恃我自高名為我慢。貪著自我名為我愛。迷無我理名為無明。亦可前之三惑從所立為名。立無我為我故。第四一種從所迷為名。迷無我理故。釋名義訖。二辨體性者。四惑皆用陀那為體。於陀識中謬執本識以為神主。是其我見。恃我自高名為我慢。貪惜自我名為我愛。迷無我理名為無明。又是我見故無邊。邪惑見四見。執定故無疑。愛我故無瞋。辨體性訖 第三約三性分別者。四惑體是有覆無記。故眾名章云。染污故是有覆無記性。得與凡夫三性心俱。言有覆者有其二義。一為陀那細心所覆名為有覆。二能覆於無我解名為有覆。不作報因牽集苦果名為無記。與雜心論中上二界惑及欲界中身邊二見其義相似。三性分別訖 四三界分別者。四惑不別繫分段三界。但與凡夫三界之中見修惑俱染縛六識中見修二惑。故眾名章云。此識是餘煩惱識依止。彼六識起見修二惑。為餘煩惱識並依七識以為染根。釋論中云。此染污識依第一識生。由第二識染污。本識為第一。七識為第二。本識為正根。以有十使種子故。七識為緣根。以無十使種子。但為四惑同時染縛三界有漏法。聞思以前未伏滅四惑。以來皆用本七二識以為意根。四惑同時染縛十使令成煩惱能障聖解。染不善思業等令牽苦果。染其善業令成有漏牽三界樂。染無記法令不見理。故眾名章云。遍善惡無記心中。與成實論聚性無明相貌相似。但成實論計取性無明在於六識。不識陀那故。此論四惑在於七識。第一釋名辨體性訖

  第二約境分別中有其四門(五陰。二十二入。三十八界。四十二緣)初言五陰分別者。計識陰中生滅本識以之為我。計餘陰餘識以為我所。故六地論云。應於梨耶及陀那中而求解脫。乃於我我所中而求解脫。計梨耶為我。七識等為所。若知梨耶非我陀那等非是我所即得解脫。亦可五陰從本皆名梨耶。更互計為我及我所。故相章云。身識者五根之身亦是本識 二就十二入分別者。十二入中計其意根入中本識以為神我。餘十一入為…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摄大乘论章卷第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论章卷第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