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词典
|
佛学文库
|
☀大藏经
|
佛图
|
♪佛曲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库搜索
文章
作者
书名
佛经
▶ 搜索
≡ 大师/居士/名家列表
☰ 名家作品集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作品集:
1、般若品的第一大科判是“应需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虽然只有一颂,却意义深远。请思考此生起般若之理是什么,这对于目前自己的学佛有什么指导意义?
2、寂天菩萨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请问你学般若法门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照寂天菩萨的要求,什么样的目的和方法才是正确的?请各位认真地思考。
3、什么是《般若品》里诠释的世俗和胜义?以这两个法相和自相续对照,能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
4、如何才能更好地“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们所指的实际含义”?并以此来对《般若品》的科判甲一和甲二作具体的解读。
5、仿照以上对于甲一和甲二的解读,试着解读科判中余下的部分。
6、世俗的意思是虚相,那么是否一切的虚相都是世俗?
7、“现空双融”是否是指一切显现都成为了空性?
8、静思五分钟,从身体、感情等自己的身心相续和周围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找出哪些是虚相显现的正世俗,哪些是妄执出来的倒世俗。
9、中观胜义谛现空双融中的显现,是否唯是指虚相的正世俗法?
10、将这段话体会3次,每次5分钟,并记录下感受:“无实如幻”就像幻师以幻力加持手巾,好像有兔子显现。其实所现的兔子只是虚相,它的“有”实际就是没有,在手巾上根本没有什么兔子。同样,心缘相、言说相都是观待心现的相,追究它的实体,都是本来没有
11、认真理解《讲记》中对“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非见余喻所能说”的讲解,打坐五分钟,并观看眼前的虚空,观察它到底是什么?接着再打坐五分钟,以虚空来对照并体会境、心、心的本性。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违害,然灭一切边执,以无过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并在座前放一茶杯,对茶杯的四边进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违害。
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释》第6讲中的“无任何遮现相的中观师”。
14、仔细思考幻人是什么,如果说自己、亲戚、朋友、同事、路人等都是幻人,你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理由有哪些?然后再对照“断实事师之诤”中的“理之断诤”,谈谈寂天菩萨引导的善巧之处。
15、寂天菩萨说:“世间见有事,执彼为真实,不许幻性故,诤于瑜伽师”,即是说一般的世间人见到什么都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难以接受中观师开示的诸法如幻的见解。请问你学了中观见后,对生活和工作等有没有不同的认识?你是如何落实这些殊胜的中观见解的
16、既然世间人的无患根识所取的境和八地以下的菩萨在出定时所见的相同,甚至大中观建立名言谛时,对此幻境也不作否定,因此世间人现见到的也一样应该是正世俗谛,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世间人不但没有获得大小乘的见修行果,反而还产生了严重的颠倒世俗见解?
17、请比较实事师、唯识师、中观师在见解上的异同,并总结下下宗到上上宗之间的规律。
18、《净水如意宝》中介绍了名言中否定自证识的四大过失,这四大过失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逐一体会之后,再进行回答。
19、认真理解并体会全知的这段释文:“凡成立识实有,则于无分一体的实有识,必失坏成立能见、所见二者,因为:何者现为境时,彼非自己;而何者不现时,不应有所取”,并以此来观察自己心的状态。
20、对于基的所诠空性义的断诤,为什么不单单从基的角度,而需要从基道果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21、结合“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分析幻师的问题是否也在自己的身上存在,应该如何加以克服。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意思是佛陀能像摩尼宝和如意树一样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给众生带来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利益,那佛陀是否就像外道所谓的“大自在天”、“上帝”那样,是万能的呢?
24· 分析从“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应舍”的思路。
25、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中,从“诸声闻部认为”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这部分的结构。
26、在“于能诠大乘教断诤”中,从“若断惑解脱”到“故应修空性”的这部分内容,辩论的对象、内容、目的,与前文有什么不同?
27、分析“断诤”中“彼等摄义”的结构,并总结你学习这段摄义的启发。
28、复习《讲记》第22讲中破俱生我的内容,并仔细对照自相续,分别找出谁在吃饭,谁在生嗔心,谁在思考问题。
29、请分析寂天菩萨对数论派的遍计神我是如何进行逐步破除的。
30、请分析破除胜论外道许色为我的方法,并与破数论外道的方法相比较。
31、研读《讲记》中全知这句话的解释:“若认为:既是一个相续,以此是否存在一个我呢?不存在!因为相续仅是如珠串般假立为有,真实中不可得。”仿照全知用的珠串的比喻,再用车流、火车、瀑布、电流等为例,来说明相续中并没有“我”的存在。
32、有人说,前面问题中关于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的道理,在《金刚经》等经论中早就知道了,但是和没听到过差不多。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应该如何改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关于菩提下
联系我们
赞助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